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中国社会,女性基本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近代欧风美雨的吹打和国势的衰微显露了传统科举制度的流弊,以改革科举为肇端,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改革之路。而"女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教育近代化的直接后果,女性教育状况的变迁也是反映着教育的近代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周玉洁 《黑龙江史志》2013,(13):156-157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建立之初虽是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但却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近代教会女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近代教会女学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加速了中国女性解放的步伐,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他批判残害女性的陋习,认为女子和男子一样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主张兴办女学,学习内容以传统女学为主,兼备西学。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郑观应始终无法跳出旧有思想的桎梏,对女子教育思想的认识上还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4.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著名资产阶级实业家郑观应,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对女性和女子教育有初步的探索。其思想体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特征,为中国妇女的解放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他认为女性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贤妻良母,并未完全摆脱时代的局限性。本文以其女性和女学观思想为基础,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女学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中 ,西南地区的云南由于民族众多 ,毗邻英属缅甸和法属越南 ,因而女学的产生和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中国整体为理论视角 ,探讨了近代云南女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认为近代云南女学兴起于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最早始于教会女学 ,云南自办女学的出现推动了女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小学男女生同校及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近代云南女学不仅培养了大批女性人才 ,还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 ,加强了民族团结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的变迁。同时 ,与沿海和内地相比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近代云南女学也具有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类型复杂、总体水平不高等局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以宣传、鼓吹社会革命为中心的《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将反缠足问题纳入救亡图存、解放女性的社会变革运动中,揭露缠足的危害,引导女子反思,劝导女子不缠足;将戒除缠足与救亡图存、强国保种和提高女性权利结合起来,宣传女子不缠足对女子自身健康和繁衍种类的积极作用,促成女性自觉醒悟,放弃缠足;用近代西方进化论和女权学说论证缠足是陋俗、国耻;将解除女性生理束缚和精神钳制联系起来,创办女学和女工传习所,提高女子思想文化水平,培养女子谋生能力,以达到女性最终能自立自强。20世纪初年的不缠足运动不但要解除女性的生理束缚,而且开始倡导女性的精神解放,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恕是我国近代一位重要的维新改革思想家,他根据中国封建思想的种种弊端,并且出于对中国社会最底层广大女性的深切同情和怜悯,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女性解放思想.其思想在当时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就其婚姻自由、女性教育、禁止缠足、严禁娼妓等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促进当时女性解放的意义进行了详细...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资产阶对妇女解放的道路纷纷作出了选择,其中,妇女教育作为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获得了重大发展。女子教育的发展是众多要素合力的结果,梁启超和孙中山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两人的女子教育思想也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兴女学原因、教育宗旨及内容等方面,通过对此学习,可加深对二人的了解,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姚志国 《沧桑》2009,(5):215-215,221
《诗经》反映了周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辅助地位表现得尤为突出、明确。研究女性在《诗经》时代的社会地位,特别是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平等社会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844年第一所女学成立后,中国女学逐渐成为一个场域,其中,既展示了中西方权力的较量,亦呈现出中国男性知识人对自身力量边缘化的焦虑,以及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在近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晚清画报成为展现女学这一场域及其中各种力量较量的主要视觉媒介之一.本文拟以晚清时期天津的几份画报为例,探讨近代女学视觉展现的议题.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画者往往在图像内绘制观者,以引导阅读者迅速将视线投向图像中心,达到读图之效果.而且,观者对于女学的凝视,不仅限于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凝视,也有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的差异,甚或也会成为中外权力关系的表现方式.同时,画者也经常以细腻的笔触,有意识地在二维图像内,勾勒出一个“内外有别”的空间,使得近代女学和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女性杂志的诞生和发展,是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明治时期是日本女性杂志的发端期,女性杂志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女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职业女性的养成方面,成为日本女性进入社会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关于明治时期女性杂志的考察,实际上也是近代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一种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女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无论从数量还是从人数来看 ,都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内陆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较少。这是近代以来外国教会势力扩张方向、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政策差异的生动反映  相似文献   

13.
吴家虎 《沧桑》2008,(3):12-13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本文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期太原乡绅阶层角色、职能与地位的嬗变。作为传统乡村社会精英的乡绅阶层,其角色和在地方社会中的职能也适应近代社会的转型而转变,体现着新旧交织的特点;其地位并未随着科举制度废除而彻底衰落,其在基层社会的权威并未被完全触动。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欧风美雨”汹涌而人。中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咣进的中国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主动迎接挑战,促使中国教育逐渐从传统转向近代。厦门是中国最早开埠通商的五个口岸之一,它的教育变迁既是近代中国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又具有独特的风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编修的《厦门志》(以下简称《道光志》)和解放前夕成稿、市方志办2000年整理出版的《厦门市志》(以下简称《民国志》),保存了不少清代和民国时期厦门的教育史料。本文试图以这两部旧志为依据,通过梳理鸦片战争前后厦门教育变迁的轨迹,对厦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地位作用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橘朴是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的主编,也是左右该时评周刊言论倾向长达14年之久的灵魂人物。日本研究界认为:“没有橘朴就没有《满洲评论》”。橘朴在华生活近40年,对中国古代思想、近代社会以及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等都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了作为中国思想研究者的橘朴,在《满洲评论》中透视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认识;考察了他发表在《满洲评论》上的文章:梳理了作为新闻人士的橘朴对中国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戊戌时期女子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倡导的以救亡图存为首的变法维新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近代维新运动的杰出代表梁启超非常重视和关注广大妇女的解放问题,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妇女教育、兴办女学的积极实践者。其中,他的某些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女词人吕碧城与国际蔬食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碧城曾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女词人。她曾在《大公报》倡言女权,创办女学,主张从教育改变妇女的地位;过去的研究多是在词学、女权史的脉络里书写这样的人物;她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的影响,却少见学者着墨;民国时期吕碧城与国际间的保护动物和提倡素食的团体联系,将当时西方社会流行的蔬食概念带入中国。在她积极介绍引荐下,和原本国内上海佛教居士林所推动的戒杀、护生运动合流,各地成立了中国保护动物会、中国放生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相关组织。民初传统佛教的慈悲放生得以和国际上保护动物、蔬食运动接轨,实乃肇基于吕碧城的媒介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中国,处在一个多事之秋,不但在政治体制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中国妇女的地位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近代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在解放妇女方面所作的宣传倡导和实践,像一股清风、一泓碧水,给纤细沉闷的女性世界注入了活力。女学的问世,各种维新报刊的出现,使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炎才 《安徽史学》2003,1(2):13-18,23
近代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一种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且与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相吻合,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中,内涵比较丰富,其体现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外在形式时代性与超越性互动,主体意识自发性与自觉性结合,内在实质疑古,复古与创新统一,客观效果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这些特征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20.
陈存 《黑龙江史志》2014,(5):289+291
1844爱尔德赛来甬设立的宁波女塾,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为近代中国教会学校的设立提供了借鉴,且开中国女学先声,使中国女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