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里,常见有一种在器表上拍印几何形纹饰的陶器,在考古学上称为印纹陶或几何形印纹陶。这种陶器常常与具有地方特点的有肩或有段石器并存。过去人们认为,这是我国华南地区原始文化的一种独有的特征,从而将其命名为“印纹陶文化”或“以几何形印纹陶为代表的文化”,认为在我国南部由安徽、江苏到广东一带,“有一种特殊陶器文化存在着”。这种称谓,一直沿用了数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印纹陶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陶质同一般陶器有所不同。一般陶器的胎质是用粘土烧成的,印纹陶的胎质是掺有高岭土成份的陶土烧成的。二是火候比较高。一般陶质烧成的温度约700℃—800℃,印纹陶烧成的温度有的高达1100℃左右,因此胎质比较坚硬.吸水性比一般陶器弱,接近于原始瓷器。三是陶器表面拍印有各种几何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方格纹、曲折纹、编织纹、叶脉纹、云雷纹、回纹、旋涡纹等二、三十种。根据以  相似文献   

3.
周广明  彭适凡 《南方文物》2005,6(3):119-126
在古代,地处我国东南部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居民,创造并大量使用那种表面上拍印有各种纹饰(包括几何形图案)的陶器、釉陶器和原始瓷器,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印纹陶。从考古学上看,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早期古化是我国考古学化总谱系中特殊而重要的一环,是中华化统一体形成之前多元格局中相对独立的单元。  相似文献   

4.
江南地区印纹陶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1)
辽阔的江南地区,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在古代,地处我国东南部的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居民,创造并大量使用那种表面上拍印有各种纹饰(包括几何形图案)的陶器、釉陶器和原始瓷器。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印纹陶。这种印纹陶从1914、1915年间首先在广东省南海县南越文王墓中发现,以后,各地都有零星的出土。解放后,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飞速发展,印纹陶在南方各地大量  相似文献   

5.
几何形印纹陶是我国江南地区(主要指东南、中南)古代物质文化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几何形印纹作为一种装饰艺术,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产生(见于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江西修水山背、清江筑卫城、广东曲江石峡、福建昙石山等遗址)。这种最早制作出来的印纹陶器,我们称之为早期几何印纹陶。本文拟就其特点、年代和产生的原因诸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马桥文化是夏商时期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考古学文化,因发现于典型遗址——上海市闹行区马桥而得名。20世纪90年代,在马桥遗址进行了几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考古资料。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印纹陶和夏商时期比较少见的原始瓷。本文以马桥文化的年代为依据,将原始瓷、印纹陶样品的考古学观察、化学组成分析和物理特性结合在一起,讨论原始瓷和印纹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而探讨原始瓷的起源和产地。  相似文献   

7.
几何形印纹陶是我国南方地区古代物质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中原地区的商周遗址中,也伴出一些拍印有各种几何形或其它图案的陶器。对中原商周文化中这种印纹陶早年就曾引起同志们的注意,并对其胎质、造型、特点及其与南方印纹陶的关系诸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随着印纹陶资料的日趋丰富,有的同志在过去基  相似文献   

8.
江苏吴县唯亭公社砖瓦厂,1975年夏在夷陵山西南部取土时,出土一批陶器,计有几何印纹陶瓮(图二)、陶罐、青釉陶罐、陶簋等五件,器物特征同草鞋山出土的春秋时代吴越文化相同。但这次出土的釉陶器在器形和纹饰上比较独特,过去未曾发现。釉陶罐为直筒形,有子母口(未见器盖),有一对假竖耳(图三)。其中一件腹上部有锥刺状纹饰(图四)。釉陶簋内有四小盂,带  相似文献   

9.
曹峻 《南方文物》2010,(1):76-76,77-80,26
《试谈马桥文化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一文,作者通过对马桥文化中数量最多且有独具特色内涵的泥质红褐印纹陶的器类、器型和印纹的深入分析、比较,认为马桥文化中那种红褐印纹陶的胎质、器形和纹饰虽表现出与肩头弄类型相似的内涵,但仅有一部分陶罐如垂腹罐、直腹罐类器接受了肩头弄类型北上的影响,其他更多的器类如圆鼓腹罐、斜弧腹小盆、鸭形壶等以及包括云雷纹在内的印纹纹样则发端于马桥文化并向南扩散至肩头弄类型。因此马桥文化泥质红褐印纹陶反映的是太湖地区与浙西南闽北地区在夏商时期地区间文化交流和影响关系。该文最后一部分内容还以广阔的时空视野,将马桥文化中的泥质红褐印纹陶与江南其他各分区如宁镇、赣鄱地区和闽江流域等地印纹陶进行概略性比较后,认为在纹饰、胎质、器物组合上均存在"大同小异"特点,是南方几何印纹陶文化系统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共性是居住于江南广大地区先秦百越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马桥文化正是居于太湖地区百越民族的一支即于越民族的考古学遗存。  相似文献   

10.
正土墩墓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特殊的墓葬类型。这类墓葬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发现,70年代后随着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土墩墓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如土墩墓主要分布于苏南、皖南、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利用丘陵地带的山岗或平原上的高地在地面上安葬死者,墓葬有坟丘而无墓穴,每个墩内有一墓或多墓,随葬品多为陶器、几何印纹陶器和原始瓷器,部分墓有青铜器,墓葬时代相当于商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1.
绍兴市文物管理处征集有大量的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器,且大部分有确切的出土地点,其分 布区域大多集中在陶瓷窑址、遗址分布地区,笔者已对这批出土器物作过介绍①。在此,拟 对这批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器作一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以供方家研讨。一、绍兴出土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器概况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是一个丘陵山地和河网平原衔接的地带,也是我国古老文明发祥 地之一。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证明,浙江省是我国古陶瓷业的主要发源地和产区,而绍兴则是 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器的重点分布区,陶瓷窑址、遗址星罗棋布。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17,(5)
<正>古陶瓷的装饰纹饰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从陶器出现之日起,就受到制作者的重视和运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便出现了简单的几何、动物纹样;到了夏、商、周时期陶器上的纹饰装饰就显得非常普遍了,它开始发展成一些圆圈纹、涡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纹饰;  相似文献   

13.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于2006~2008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主要由封土堆、白土垫层、墓坑和墓道、墓底埋葬等部分构成。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以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几何印纹陶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共400多件。另有已腐朽的大量漆木器和2000多件"土偶"。根据出土器物的组合和形制,此墓具有比较典型的春秋时期特征,在出土的铜器上还发现有铭文,推断此墓葬的主要是春秋时期钟离君"柏".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云港境内石室土墩、几何印纹陶、吴国青铜器等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探讨吴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西寨遗址陶器的分组、分期和与周邻相关遗址的比较研究,对西寨遗址及相关遗存的分期、分布和年代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为西寨遗址可分三期,它的源是相邻的东寨类型,它的流是赵宝沟文化.西寨遗址的一、二期陶器所代表的文化应称为西寨类型;西寨遗址三期陶器代表的文化因素应属于赵宝沟文化,并上推了赵宝沟文化的年代.  相似文献   

16.
陶器的产生细石刃文化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它既是产生于漫长的旧石器文化末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同时又是孕育下一个时代新的文化。在中东以及欧洲的细石刃文化中,产生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及经济形态,即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在日本列岛的细石刃文化中则是以绳文时代的陶器制作技术为标志。陶器的产生对于扩大人类的食物来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此,想探索一下西伯利亚、远东的陶器起源问题。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历来被认为不超过公元前4000年。首先,利用粘土做成器形并加以烧制的技术似乎不是从制作陶器开始的。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麦宁斯卡亚遗址中出土了高9.6厘米、两手呈摊开状的  相似文献   

17.
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一直是原始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一直是原始生活的主要器皿,因此对史前社会原始制陶器工艺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它,可以研究原始社会制陶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和发现古代制陶工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丰富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为重构原始社会生活框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文秀 《丝绸之路》2003,(5):64-64,F003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它代表着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地带农牧兼具,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化形态。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广泛使用石器和骨器,并伴有大量的陶器。马家窑陶器有彩陶瓶、彩陶钵、彩陶盆、彩陶壶等,图案绚丽多彩。陶器底色以橙黄为主,表面打磨精细,常用  相似文献   

19.
福建几何印纹陶遗存,指的是大体相当于中原先秦时期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它以几何印纹陶器和石锛为主要特征.常伴出有少量的釉陶、原始瓷及小件的青铜器.从目前福建已经出土的资料看,这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内容也最复杂的一类文化遗存.在福建的考古学及古代史的研究中,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早在30年代,已故的林惠祥教授在武平等闽西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时,就已经发现了这类遗存,但主要的田野调查、发掘和初步的研究工作,则是在1949年以后逐步开展起来的.特别是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全面考古调查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遗址及遗物分布点,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属于这一类遗存.其中有些遗址已经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发掘,主要的有闽侯的昙石山、庄边山、溪头、黄土仑、福州的浮村、福清的东张、浦城的石排下、东山的大帽山、云霄的墓林山(又名尖子山)及南安的(犭西)子山等十多处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及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0.
福建汉文化的由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历史上不是汉族的居住区,汉文化(不仅指汉族文化,包括其前身华夏文化)成为福建主体文化主是要通过封建郡县的设置和汉人的移入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仅就汉文化传入福建及其发展形成为主体文化的过程谈—点看法.一福建文化之起源目前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在东山海域发现了一块古人类化石.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有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此后发展起来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与东南几省有着许多共性.学者普遍认为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人是古越人.由此可见,福建的古民族是由当地土著民族发展形成的,这就是《史记》中所称的“闽越”(有的称“闽”),因而福建古代的民族不是汉族(华夏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