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继唐之后,设官修史,制度益趋完备。尤其是对于本朝史的修撰,名目繁多,种类齐备,为前古未尝有,即后世亦有所不及。南宋章如愚叙述云:(本朝修史)其凡有二:曰纪载之史,日纂修之史。时政有记,起居有注,其纪载之史乎!纂修之史,名目滋多:实录云者,左氏体也,正史云者,司马体也;纪其大事,则有玉牒;书其盛美,则有圣政;总其枢辖,则有会要;其曰日历,合纪注而编次之也;其曰宝训,于实录、正史之外而撰定之  相似文献   

2.
亳在大伾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上古"国必依山川"是为了君王能够通于神明,以神道政教天下.河、岳乃商作为天下大邦、共主之神灵傧居往来所在,祀之即祭祀其中的神灵.毫是建于大河要冲之大伾山上的商人宗邑,由其地则曰丕(伾、岯),筑邑其上则曰邳、(韦阝),由其宗庙形象则曰毫,皆丕山之丕的音转,其山显灵瑞而商人兴,故宗于其上.文章从商代祭河与王邑制度说起,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以两个前提、七重证据,论说毫在大伾山上,为商人百世不迁之庙.毫在大伾,则商史许多问题皆可以通解.  相似文献   

3.
圣墩顺济祖庙,于北宋元祐元年由李泮募众创建.南宋绍兴十九年李富扩建.元大德间李清淑增筑蕃厘殿.至此,庙“有寝、有殿、有正殿”,达到其历史上最大的规模.元中叶以后,不见有关的文献记载.据史料分析,很可能毁于元末的亦思法杭兵乱.顺济祖庙今巳荡然无存.由志乘谱牒的记述结合实地踏勘和访问的收获推断,庙址坐落在今涵江区梧郊村官后放生池桥(墓兜桥)北.过去有人认为南埕村以东的“三神宫”就是圣墩顺济祖庙,事实证明这一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圣墩顺济祖庙在妈祖信仰的发展和传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的建置是一个重大的飞跃,朝廷赐额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白湖庙以其地近郡城和南北商会等优越条件而崛起,并成为元初诏祭的全国15庙之一,遂使圣墩顺济祖庙趋于衰微.  相似文献   

4.
林津 《南方人物周刊》2014,(45):118-121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访问过苏门答腊北部的一个岛屿。随行通译费信在《星槎胜览》中写道:“此屿南立海中,浮艳海面,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沫,番人乃架独木舟登此屿,采取而归。设遇风波,则人俱下海,一手附舟傍,一手揖水而至岸也。”于是,这个岛屿以龙涎得名。而有关龙涎香的身价,费信还补充道,“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大泥。或大鱼腹中剖出,若斗大圆珠.亦觉鱼腥,间焚之,其发清香可爱。货于苏门之市,价亦非轻,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尤其贵也。”  相似文献   

5.
入山与出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学之道有小大之辨。庄子尝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荀子亦云“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荀子·解敝》),都是讲“小不知大”在认知上的局限性。而近人王国维倡三境界说,其第一界曰“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拿登高望远当大前提,并不是一上来就讲埋头苦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考古是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考察,除  相似文献   

6.
《晋语·董叔欲为系(繁)援》乃《国语》中佳篇。而古注多有舛错及未详之处,今人译释亦多误解,其文仅七十七字,全录如下,而试正读之。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相似文献   

7.
一、引子古代中国帝王取民之制不外两途:曰赋曰役。赋,或曰租,或曰税,或曰夏税秋粮,或简称曰税粮,或俗称曰钱谈、曰皇稂。役,或曰职役,或曰繇、徭;其中有贡,曰职贡。都是因一时取民之法不同,流俗不一,名有歧异,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存乎其间。其科派也,赋以田而丁存乎其中:其输纳也,定仓口之远近照户等,户等之分豁照丁田,而丁亦存乎其中。此正役也。至于杂泛差役与物料之科派,均照丁田,而田存乎其中,且居主要地位。古时赋与役之名可分,而实则不能分。①今人不如是观。以为赋出于田,是财政(经济)征收,役出于丁,乃国家强制之科差,把封建时代的赋与役(租税)看成是两种性质绝然不同的事物。有人甚至强为界说,将私人出租田地所得专名之曰租,国家征于地土者专名之曰税。殊不知此说与“租,田赋也”、“税,租也”(许慎)乖舛,而与租税本质同为差役的事实也悖谬。因对今说有疑,爰草此篇,试明税粮也是差役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民国年间木兰县公署、穆棱县政府的厅堂前均有一副各见特色而寓意又颇有些相近的楹联.木兰县公暑大厅楹联曰:斯地系木兰达旧邦,习俗依然,愿吾民守尚武之风,”长共索伦成劲旅;此处傍松花江流域,帆樯相望.于此间得交通之益,好随世界进文明.  相似文献   

9.
纯皇帝幸滦阳,有随侍太监某,滋扰民间。若瀛抚以善言,太监愈咆哮,乃命缚之,立加大杖数十。方敏悫公时督直省,大诧曰:"张某疯矣!"乃立劾之。上察其情,曰:"非太监恣行不法,若瀛安敢杖之?其人殊有家风,诚可嘉也。"因立擢为同知,而遣戍其太监。真圣主大度有异于人也。(清代昭连《啸亭杂录》)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  相似文献   

10.
家园记     
吾父母方照布纶音,力求建白,吾桑梓敢创造新法,显悖腾黄,有是理乎?死者将临刑呼冤,其为已谋也既不智;生者将望风裹足,其为君谋也又岂忠哉!而或且曰:子谓逃贼不可杀,岂吕、李二宪杀一逃贼则绝其根株之示独未闻乎?曰:吕、李又岂于胁从罔治之谕独未闻乎?盖二公所谓逃贼者,乃逃于我而达于贼之逃,非逃于贼而求归我之逃也。求达于贼则根株不绝,故必杀而后绝;求归于我则先自绝  相似文献   

11.
女杰秋瑾,遐迩皆知。而同系囹圄不屈而死的烈士程毅,就不大听闻了。只是在陶成章的《秋瑾传》里,最后提到了这位河南烈士的英勇事迹,并称颂道:“程毅以羁旅之身,倏遭厄难,受严刑之讯,体无完肤,词不连人,卒毙狱中,其志可壮,其情亦可悯矣。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程毅有焉。”今偶翻旅日之河南同人所办的《河南》杂志,发现其第八期上(1908年11月12日发行),载有程毅小传。不胜欣喜。为不愿其埋没之苦,特抄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盐亭蒙文通先生,以经学与古史研究知名於时。其治经学也,以经世致用为归,承乃师廖季平之说而更进一步,别开新境。要而言之,约有三端。一曰上古中国文化,有海岱、河洛、江汉三方民族之异,周秦学术因之而判分。二曰两汉经学不同於周秦儒学,一为经生之学,一为儒士之业。三曰秦汉之际新儒家最为卓越,立新法,创新制,旨在民治、平等;贵贱贫富之悬绝,欲一举而夷平之,非孔、孟“从周”之见所能范围。然揆之以孔孟“为兆民”之意,则可谓一脉相承。文通表彰秦汉间新儒家,其意殆在斯乎。“论古之事,原以衡今”;“无事非究古义,亦无事非究将来”;“先哲之术,岂苟为涂泽耳目之具哉”:是谓文通经学研究之结穴。  相似文献   

13.
《方拱乾诗集》系兴盛合复旦大学、上海市两图书馆藏本而校刊之,于1992年4月印成,以一帙遗予。予读之,蹶然曰:使金静老尚在必拍案叫绝。静老极萦心于明季东北流人诗,尝欲刊剩禅师诗而未果也。今兴盛苦心觅甦庵诗而传之,其前言历叙始末而系以论曰:“方氏《何陋居》诗集……基本写于宁古塔地区……可称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诗集。……更何况其诗歌确实有补史之缺或与其它史籍互相印证的作用。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即所谓的东京城)、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清初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斗争等  相似文献   

14.
正《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有一条《尉卒律》,其内容如下:尉卒律曰:为计,乡啬夫及典、老月辟其乡里之入、、徙、除及死、亡者,~(1)谒于尉,尉月牒部之,到十月乃(1397)比其牒,里相就殹(也)以会计。黔【首】之阑亡者卒岁而不归,其计,籍书其初亡之年月于,善臧(藏)以戒其得。(1372)~(2)  相似文献   

15.
长屿硐天,位于浙江台州湾南隅温岭市东北,坐落举世闻名的“石板之乡”长屿镇境内,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系规模最大的人工开发石硐。于一九九八年四月获世界吉尼斯之最。长屿硐天风景区,系北雁荡山余脉,山峦海拔在一百五十米左右,属低山丘陵。《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仓、黄监或统称‘长屿’。”长屿因冈峦蜿蜒起伏,犹如海上一座狭长的岛屿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徐静 《福建文史》2001,(1):44-45
妈祖信仰兴起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湄洲屿,并在沿海各省流传,尤其是长江口以南各地,妈祖逐渐成为信奉最普遍的航海守护神,也是沿海居民主要祭祀的神灵之一。妈祖信仰作为通俗道教的一类,它在台湾的传播是大陆与台湾宗教信仰交融的一种体现,台湾妈祖信仰是大陆宗教信仰的移植。早期沿海人民迁徙台湾,首先需要在惊涛骇浪中漂泊,许多奉持妈祖神像来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上古时期豢龙、御龙的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晋国太史蔡墨说:“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拢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氏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淄醢之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段话出于晋国太史之  相似文献   

18.
御宿川考     
御宿川考辛玉璞秦汉上林苑中,隋唐帝都之南,有两大名川:一曰樊川,一曰御宿川。樊川之名一直沿用,家喻户晓;御宿川之名,久不使用,几乎无人知晓。本川百姓不知,文人学士也有将之与樊川混为一谈者。兹考究于下:一御宿川的位置《三秦记》曰:“长安正南,山名秦岭,...  相似文献   

19.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而民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  相似文献   

20.
明祖陵自康熙十九年(公元1681年)以后,全部葬身洪泽湖底,直至近年才重见天日,《泗洪合志·陵墓》云“明祖陵在泗州(指泗州)北三十里,地名杨家墩,墩旁有窝,太祖之祖常卧其处,有道士过之,曰:“葬此可出天子。祖闻之,以告其子,即太祖父也,后如其言以葬。半载,陈太后即孕太祖,迁钟离而太祖生。”这段记载,虽多荒诞不经之处,但它交待了祖陵建在杨家墩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曾为其祖父的葬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