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7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众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汗国汗、诺颜、贵族及大臣处理汗国内外军政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均需钤盖印章以为凭证。从现收藏于各国档案馆的档案来看,土尔扈特汗国历任汗、诺颜曾使用多种印章。这些印章形状各异,使用文字各不相同。2004、2009年,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卡尔梅克汗国汗鄂尔齐渥巴锡信函集(18世纪)》(1)、《18世纪卡尔梅克诸汗及同时代人书信集(1713—1771)》(选编)(2)两部托忒文档案汇编。上述档案汇编共收  相似文献   

2.
《王稚登撰<龙柏亭记>碑考录》一文(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合刊,下简称《考录》),对吴县阳山《龙柏亭记》碑的发现始末,碑文撰者王稚登的乡贯、出身及碑文所记明代万历乙巳年间吴中旱灾的史实均作了十分详细的考核。编者也认为:《考录》“披露了些许新材料。”(见该期“石刻研究”专栏《编后记》)。 《考录》一文,抑或是作者疏忽,持论多有误,略作辨正于下:  相似文献   

3.
唐《符璘碑》碑主姓氏,碑文作“苻”,两《唐书》作“符”.《金石文字记》对此有议论,定其为“符”姓.《金石萃编》、《陕西金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环宇访碑录》等据碑文引录为“苻”.可见此碑主姓氏尚无定论.符璘事迹,两《唐书》俱入《忠义传》.碑文与《传》比较,碑文详而《传》略.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是否见过《符璘碑》拓本.未见史载.然《传》所记多与碑文相同,可  相似文献   

4.
英国近代著名学者德昆西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象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的无垠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和那样激动人心的了”。德昆西在这里称誉的那个“轰动于世”而又“激动人心”的伟大事业,是指一七七一年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土尔扈特蒙古,在其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重返祖国的动人事迹。早在明末清初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的我国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蒙古,之所以能够胜利地重返祖国,一方面是由于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身居异域,但始终怀着一颗“恒归向中国”的“积诚”之心;另一方面,则由于乾隆帝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执行了正确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整个过程中,乾隆帝先后下达了近三十道谕旨,从  相似文献   

5.
犁川 《文史月刊》2013,(9):46-46
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故园、故乡、故国是一座山,是一座可依靠的山。故园流淌着祖先喝过的水。身在外乡,受到挫折或压抑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水是故乡甜,山不过来我回去。”对于三百多年前生活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人来说。只有一个梦想:“回去,回到故园的草原,回到故园的森林,喝故园的水。”  相似文献   

6.
踏上卡尔梅克的土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俄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远隔千山,却有着骨肉相连的血亲关系,巴州土尔扈特蒙古族与卡尔梅克人同宗同祖,两地之间的走访就如同串亲戚一样,所以我们巴州电视摄制组应邀赴卡尔梅克的采访过程充满亲情而又顺利便捷. 由莫斯科转机飞往卡尔梅克共和国首府埃利斯塔市,航程是1836公里.当我们走出机舱,看见8位迎风而立、身穿节日盛装、双手捧着哈达、端着奶茶的蒙古族姑娘,才明白这是卡尔梅克共和国库其里克区区长、总统新疆特使才仁道尔吉先生和共和国著名歌唱家阿尔斯迪对我们的隆重欢迎.  相似文献   

7.
土尔扈特部落,是中国蒙古族中的“卫特拉(林中百姓)”部落之一。土尔扈特人的长篇史诗《江格尔》生动地记述了他们祖先在林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情景。后来,随着“草原百姓”畜牧业逐步发达,入手显得不够,于是便进攻“林中百姓”,俘获林中人为他们放牧。而依然固守在森林之中的百姓,在不断地对外接触中,也了解到林外生活的文明。于是,林中百姓便逐步迁入草原,成为牧羊人。但在生活转型的初期,传统的习惯还很难打  相似文献   

8.
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 ,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额尔齐斯河中游以西一带 ,17世纪 30年代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畔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长期受沙俄侵略和奴役 ,远离故土 ,处境艰难。因此 ,他们的首领渥巴锡汗率领大多数部众历经艰险 ,于 1771年返回了祖国。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土尔扈特东归。土尔扈特东归后 ,清政府用治理蒙古民族的办法设立了盟旗来统治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的大小封建主在清廷册封下 ,保住了他们世袭的贵族地位 ,依然是土尔扈特人民的直接统治者。十七世纪初 ,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或黄教 )传…  相似文献   

9.
彭碧莲 《南方文物》2001,(4):127-128
l、唐咸通《再建福田寺三门碑》 于都县博物馆藏,阳面刻碑文为唐代于都县举杨知新撰写的“唐虔州于都县福田寺三门记”由时著名书法家,南岳李少鸿书并篆兼镌;阴面碑文为明代御史解晋撰书的“重修福田明觉寺生佛道场记”,南方思坚镌。 阳面碑文列下: 唐虔州雩都县福田寺三门记 夫立有为之绩,即无为也,始於毫发,旋汇成大,因从性起人法,空海荡荡,而称焉莫。曰构梵刹贮像,生敬巍巍,如星中月,发辉晦吝。且教西腾,出镇中国,自姬垂代。迄今圣朝,颇变星记,经历勘涤,瑕缁更弥,取锻清流,其者默奉禁仪,如农夫之望岁。暨乎我上践…  相似文献   

10.
方城县城关镇民权街市民赵文章家院内现存放着一通《双忠祠记》石碑,碑文记载了明代中叶刘六、刘七农民起义转战河南的业迹(见图)。《双忠祠记》碑,额身一体,残高1.55、宽0.90、厚0.30米。额篆书双忠祠记,碑文楷书,22行,满行44字。碑刻于嘉靖十二年。碑文内容虽系封建统治者为  相似文献   

11.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简称《郎君行记碑》),位于陕西乾陵陵园内。碑文刻在无字碑阳面正中(实为该碑上题刻),碑文四周以五至十公分宽的线刻蔓草花纹边拦构成一个圭额、长方形身的碑面;碑额阴刻篆书坚行汉文文字,“大金皇  相似文献   

12.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北宋年间,一部分东方犹太人循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开封。他们自称“出自天竺,奉命而来”,在中国皇帝准许“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明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碑文)的宏恩之下,在这里安居乐...  相似文献   

13.
《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一作《李太白故宅记》,原在四川江油县青莲镇西长庚寺,现已移置江油市内李白纪念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将其收作附录。碑文作者为“宣德郎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杨遂”。杨  相似文献   

14.
一、碑文句读 一九九二年,法门寺在拆除清代建筑大雄宝殿时,从房基内挖出明弘治十八年(1488)刻立《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以下简称“大乘殿记”)石碑一通,出土时碑已残碎,经我们拼对,残长270,宽100,厚40厘米。碑弧首,圭额内篆书“重修法门寺大乘殿之记”,额旁线刻二龙戏珠,碑周边沿一圈二方连续忍冬花草。铭文楷书,碑文共30行,满行52字,字径3厘米。碑阴为功德铭,字多残缺,漫患不清。现将正文摘录於后:  相似文献   

15.
土尔扈特蒙古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其经济状况可以概括为:传统游牧经济由盛而衰;以互通有无为基础的对俄贸易往来不断;为俄国军事战役出兵助战获得战利品和报酬成为特殊的收入来源;突袭其他民族和控制贸易路线是增加财富的渠道之一;捕鱼成为相当一部分生活贫困的土尔扈特人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作者认为经济状况恶化是促使土尔扈特蒙古东归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读贵刊1986年2期杨永宽同志的文章《土尔扈特归顺图》介绍,受益非浅,尤其是故宫的流散文物又一件重见了天日,实在令人高兴。关于此画的创作经过及有关事宜叙述较详,实堪称赞。关于该画的作者问题,有些不同的看法,愿提出讨论。这件画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十册二九九页中,该书是这样著录这件作品的:裘曰修书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一卷。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出版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以下简称《巴州志》)是新疆第一部反映民族自治州的地方志书,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新疆地方志暂行规定》提出:“在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新方志应充分反映民族特点”。作为一部民族自治村怕勺志书,应该充分反映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放的历史和现状。具体地说,《巴州志》应充分反映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这还因为南路旧土尔扈特为汗旗所在,东归的土尔扈特及和硕特成员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安排在巴州境内。土尔扈特的东归,在十八世纪是轰动世界的壮举,其结果是十六万余人行程数千公…  相似文献   

18.
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凌云大像碑记……韦皋撰文,记造佛之始末;张绰书,其碑甚丰,字画雄伟。”可见韦皋确实刻过碑。不知何故,南宋以后,人们认为这个碑毁了。《乐山县志》:“嘉州凌云大像记……碑毁已久,今寺门所立,乃明州牧魏瀚建。”估计明代成化年间嘉定知府魏瀚是依文献记载重刻此碑的。这个碑现在也找不到了。《嘉定府志》和《乐山县志》都收录有这篇珍贵的碑文。1945年(乙酉)凌云寺住持果静请乌尤寺遍能(宏  相似文献   

19.
王凡 《大众考古》2020,(3):87-91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东侧,一说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不过根据明天顺元年(1457)《应天府新建贡院记》、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江南贡院碑记》碑文的相关记载可知,作为江南乡试所用的贡院“自设科以来,其地凡四易”,直到明景泰五年(1454),在前武臣没入废宅之上,建立了现在的江南贡院。  相似文献   

20.
刘宇生 《文博》2003,(6):55-59
同治九年(1870)《敕修西岳庙记碑》,螭首龟跌,通高360CM,宽77CM,篆书13行,行32字,碑额篆书“敕修西岳庙记”,左宗棠撰并书,章寿彝钩勒上石,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知事张国钧立于西岳庙,现保存完好。碑文中凡语“帝”、“皇”、“敕”字处,均依制空两字,但“臣”字则未依制小写偏右。文曰: 同治元年华渭回乱,纠关陇种族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