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翔  宋运超 《丝绸之路》2012,(20):14-24
当下有幸仍存活在中华文明大系里的原生文化,必将填补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空白。而黔域巫戏,当属此类典型。诸如土家族“毛(人)故事”,彝族“撮挺几”,苗族“古老话”,汉族目连戏(高腔、傀儡、丧堂绕棺、成人大礼)、傀儡巫戏、愿灯巫戏、巫傩愿戏、屯堡人跳神……设若将其置于各民族民俗传承视野中,并以各种综合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现代媒介主动上传展示,盘活这批巫文化遗产,给当下的心亡(忙)人,提供必要而异样的心灵滋养。更其关键的是,在21世纪以远的世界文明复兴工程中,发挥其绝对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矛盾论》中指出:“对于物质运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名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这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我们考察研究一切问题所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既有共同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面。共同性是指全国的统一性,特殊性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异性.共同性适应于共同性的政策,特殊性就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特…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改土归流打破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封闭发展的情况,汉族经济文化开始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情况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变化,这里还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民族教育,在中国,特指对汉族以外民族实施的教育。清代以前,无民族教育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存在有民族教育。民国时期,民族教育先后有蒙藏教育和边疆教育,在贵州则有苗民教育。民国18年(1929年),教育部设蒙藏教育司,为我国专设民族教育机构之始。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特种教育委员会,是我省专设的第一个民族教育机构。民族教育的名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出现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30%。明清两代,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更大。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边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也比较注意“文治”,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教育事业,用儒家学说实施“教化”。可以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城市化是指少数民族从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化为城市社会的过程,也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相互交融互动、全面整合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东北地区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点“和“线“的结合处,是中原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中心点。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文化进程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形成和巩固区域民族共同体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又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黄成松 《神州》2013,(36):12-13
《蛮洞竹枝词一百首》是贵州西部地区著名地方志《大定府志》收录的反映水西地区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诗歌,作者是清乾隆年间举人、黔西学政余上泗,其内容大多是记载当地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仡佬、仲家等的生产生活和民族风情。这些诗歌优美生动,至今毕节地区还有传唱,是研究古代水西地区少数民族民情、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铜鼓文化”是构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基本上都能发现铜鼓的踪迹。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之间频繁的往来,使得贵州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明清之后大量的汉族移民的涌入,丰富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内涵。“铜鼓”作为贵州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客观上成为汉文化、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与其相毗邻的滇文化中的异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不仅人口资源丰富,而且还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民族大省。在这个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景色秀美的地方,生活着藏、彝、羌、土家、苗、回、蒙古、满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和近40个散居成分的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仅次于我国西藏:彝族人口略少于云南省;而族史悠久、古老纯朴的羌民族,几千年来则聚居于川西北高原.及至川北地区的北川县、平武县,至今仍沿袭着故有之族称,实为四川乃至中国民族史之独有。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辑的部分“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已开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卷帙浩繁的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天文、历算、医药、生产技术等各种学科。这些古籍有的是用本民族文字记载;没有文字的民族则用口碑方法,世代言传口授,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保存下来。这些都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目前已出版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译丛”有彝族的《夷(棘人)榷濮》(彝族六祖分支),对古代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描述,这是研究彝族发生、发展过程,探索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维护"五族"的民族政治结构,对西南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代表争取民族权利和民族地位的运动未予以积极回应。1939年后,国民政府积极建设以西昌为中心的西康宁属地区,组织兴修乐西公路。为与西康省政当局进行政治竞争,国民政府积极介入西康彝务,利用宁属地方上层人物和有着中央受训经历的彝族精英,动员彝胞参与筑路,积极培养彝族干部。筑路和通车前后,国民政府积极宣传彝工对于筑路的贡献,正面呈现彝族的民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位的政治承认。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有助于反思海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对于国民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否认民族差异的既有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文化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生态与文化是丰富多样的;研究壮族、苗族、彝族居住区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关系,并认为应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化形式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主要是依照汉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基本情况所制定的,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传统文化、习俗等未能做详尽的考虑。因此,与刑法相比,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很大程度上成为当地社会管理、调整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甚至优于刑法。本文以满族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我国刑法之间存在的法律冲突问题,并尝试在特定的制度和条件下,寻求刑法和民族习惯法制度上理论上的创新或改进,以避免或减少两者冲突。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末,解放战争进入尾声,邓小平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与刘伯承一道率领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南。这时中央向解放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发出一份电:“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的确,“广大的民族地区就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开发入手,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并从现状当中提出旅游产业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同文化保护间的矛盾。文章主要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的机制构建中分析其文化载体的开发与保护;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的机制构建中提出东巴文化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传承与保护。从而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可鉴之策。  相似文献   

15.
在少数民族地区,化的传播存在着种种阻力。对黔东南州基层化工作的调研显示,基层化工作的弱化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化传播的重要原因。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消除化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保证先进化信息的完整、准确传递,是少数民族地区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境内的彝族,包括西北、西南在内均以“虎”为图腾。《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关于黑虎的记载,不过不叫“黑虎”,而叫“罗罗”,这一名称是当地少数民族称呼黑虎名称的汉语译音。(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北海内……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清代学者吴任臣的灿海经广注)说Z骄雅》曰:“青虎谓之罗罗,今云南亦人呼虎亦为罗罗”。足见罗罗确为少数民族对黑虎的称呼的汉语音译。古代灿海经)中称黑虎为罗罗的记载,在彝族文化中保留了下来,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测(以下简称刘书)中说:“云南彝…  相似文献   

17.
论政治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毅 《攀登》2002,21(5):12-14
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提条件。本文阐述了政治文化建设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韩小红  李秀东 《攀登》2008,27(4):216-218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深入开发西部民族文献资源,可以为这里的少数民族提供更好的发掘民族文化精髓以及相互交流、共谋发展的条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撑,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文立足西部民族地区实际,提出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思路及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新方志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和民族地方特色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志办公室马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那么,只有把“人口众多”和“地大物博”...  相似文献   

20.
四川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四川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少数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建国以来,四川地区出土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古墓葬和古遗址,它们无论是埋葬方式还是文化特色都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许多古墓葬充分反映了当时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内涵。四川发现的古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反映古羌氏民族的石棺葬、巴蜀民族的船棺葬、汉晋崖墓、邓都人的大石墓、古白族人的火葬墓及交人悬棺葬等六种主要葬俗。它们所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四川古代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