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方鼎的铭文,郭沫若院长在《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談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9年第7期)一文中曾經考释,因为德方鼎和德鼎(即所謂大鼎)目前都藏于上海博物館,故个人得有机会对证原物,将郭沫若院长的文章仔細地讀了几遍,觉得非常富于启发性。如释"易(?)字作益(?),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簡化","益乃溢之初文,象杯中盛水满出之形,故引伸为增益之益,"又云,"益既引伸为增益,故再引伸为锡予"等等,都是非常精确之說。德方鼎铭的本身問题,看到郭院长的見解,虽然也感觉到很新颖而有一定的說服力,但考虑的結果,发现  相似文献   

2.
"畫諾"作爲漢唐長官批閲公文典制,傳世文獻記載甚夥,向無疑義。但由於出土文獻未見明確例證,研究者對其形制並不清楚。長沙走馬樓吴簡和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中,都見有長官草書批字,該字是否"諾"字,曾引起激烈爭論。直到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見到長官所批規整"諾"字及減省"若"字,"畫諾"之爭纔告一段落。本文回顧相關爭論經過,結合早年高昌郡國公文"畫諾"問題的討論,對"諾"的字形演變及其符號化過程進行了梳理,爲"畫諾"問題討論畫上圓滿句號。  相似文献   

3.
清華簡《皇門》、《祭公之顧命》和《命訓》的內容與《逸周書》同名三篇大體相符。通過簡本和今本之間的對勘,可以發現古人整理古文字寫本《逸周書》出現的文字誤釋誤讀、脫字與衍文等問題。本文參考清人以來總結的古書疑義條例,於語言文字層面討論《逸周書》在後世整理時出現的文字誤釋、誤讀和語法的誤解;於文獻層面討論衍文和脫文。根據文字誤釋的可能時代,推測今本最早整理於西漢。以字詞誤讀爲線索,釋讀《尚書·盤庚》一則。  相似文献   

4.
李德龙 《史学集刊》2013,(3):117-122
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徝"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代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最近‘文物參考資料’的讀者對‘史前’這名詞提出意見,因此有人就問:‘史前’這個名詞是否還可以用?使用‘史前’兩個字是否代表反動思想?‘文參’的編者囑我就這個問題,作一點解釋。我现在就我個人的意見,簡單地寫出來,提供讀者參考指正。 (1)我們首先應當肯定的一件事是:我們看到‘史前’兩個字,立刻就使我們意味着,资產階級的‘種族主義者’的誣衊人類的反動言論。在很早以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了當時的德國歷史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在殷代青铜冶炼技术已发展到高度发达的阶段,铸造技术已比较完善,这方面情况已被许多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所证实。为了进一步研究殷代青铜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我们对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南、豫北纱厂西墙外86ANSM27墓中出土的殷代青铜簋标本做了金相分析,以便通过青铜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为殷商历史考古和科技史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從紀元前一千五百年奴隸主王朝——殷,直到十九世紀封建主王朝——清末,這三千餘年間,就記載文字的主要工具的發展史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文化時代: 先秦到漢晉:簡牘文化時代。魏晉到唐五代:卷軸文化時代。中唐到清末:雕板文化時代。现在把這三個文化時代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 奴隸主王朝殷的史官,曾利用動物遺體——龜甲和獸骨,作為記載文字的工具,卽所謂甲骨文,但在那時卽已進入簡牘文化時代了。甲骨文"(?)"字,和尚書周書屢稱"作册",標誌着殷周兩朝已使用了竹製的簡和木製的牘,作爲記載文字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西漢壁中書和西晉汲郡魏安釐王墓大量先秦簡牘的發現,曾引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公開筆者於日本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圖書館所藏南宋本歐陽脩全集中所發現的九十六篇散佚書簡文。因考慮到文章篇幅,對於散佚書簡文本以外的論證部分力求簡要。有關天理圖書館所藏歐陽脩全集之版本等一些問題,筆者在2011年九州大學舉辦的日本中國學會宣讀的論文中已有比較詳細的考證(本文之論證部分僅爲其中的四分之一),而對於保存了這九十六篇佚文的天理本歐陽脩全集之成書原委及與其他宋本歐陽脩全集之間的關係,筆者亦將在今後撰寫專文,予以詳考。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陸續公布了北大所藏的一批西漢竹簡文獻,引起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其中的《蒼頡篇》是迄今爲止所見到的《蒼頡篇》這部久佚古書保存字數最多的一個文本,因而也是最爲重要的一次發現。~①整理者對竹簡文字做了很好的注釋和研究,學者們也發表了一些很好的意見,但其中仍有個别地方存有疑問。本文就《蒼頡篇》、《妄稽》篇中一些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教於方家。  相似文献   

10.
于淑娟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01-320,401,402
"虎溪三笑"是傳統中國畫的重要題材之一,並由此產生了《虎溪三笑圖》的題詠。宋人已考證"虎溪三笑"本事爲虛構,其源流當是佛門僧衆對《高僧傳·慧遠》的踵事增華,至遲在晚唐五代之際已形成,宋代時廣爲人知,成爲《虎溪三笑圖》題詠的發端期,出現了贊頌三教同一、思慕高賢的主題。元代是《虎溪三笑圖》題詠的繁盛期,主題呈多樣化,其中遺民情懷主題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與個人情感。明代《虎溪三笑圖》題詠漸呈式微,在佛教衰落、學術風氣漸趨謹嚴的背景下,質疑畫題失真的詩作漸多。入清後,題詠詩作主題漸呈單一,但在藝術上仍有獨到之處。  相似文献   

11.
走馬樓三國吴簡的發現帶動了漢晉史研究,但有關簡牘的性質、歸屬官府級别、埋藏原因等基礎問題,迄今未能得到完滿解答。這很大程度受制於吴簡整理進度,已刊資料多爲簿書;隨着竹木牘的清理,我們發現其中包含公文書,多由諸曹製作與運行,是釐定行政級别的關鍵資料。本文對涉及諸曹的公文簡牘進行分類,逐一討論"草刺"、"叩頭死罪白"、"君教"等文書中"曹"的性質與級别;以人名爲線索,對草刺文書中的諸曹掾史進行集成,對照同姓名者在簿書、公文中的身份記載,判定諸曹的級别爲縣級;在回應吴簡所屬官府級别的諸種爭議之後,得出其爲臨湘侯國檔案羣的判斷。本文的工作方法,期待爲長沙市中心出土其他批次簡牘性質的研究提供借鑑。  相似文献   

12.
中國歷史研究■編中國通史簡編,呂振羽著簡明中國通史,翦伯贊著中國史綱第一冊,是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前一段時期時差不多都(?)參考的覀儚倪@些著作中確能得很多的啓發,解决不少的問題。可是另一面由於他們中間意見的不一致,因而也給我們帶來了若干疑難。现在舉例來說吧:中國通史簡編把夏代看做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轉(?)的開始,而呂著和翦著都說他是原始社會袊ㄊ芳蚓幷f殷族是夏族長時期住在東方的一支,其代表東方黑(?)文化的則是太皡氏及共後裔夷族;而呂著和翦著却異  相似文献   

13.
辨读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弃疾墓所出铜器铭文二则。曾公子弃疾斗铭文器名前之字应为"■",与楚文字多见的"■缶"之"■"一样,当读为"赴",说明器物移动使用的特征。曾公子弃疾、甗铭文器名前之字当是"葬",说明器物属专为陪葬而造,"葬"字写法与秦系文字同而与楚系文字异,值得研究曾、楚文字时注意。  相似文献   

14.
黃靈庚 《中华文史论丛》2012,(1):53-106,395
清華大學藏簡《楚居》包含先楚世系淵源、楚之所以爲"楚"及歷世遷徙建郢歷史,内容豐贍,於傳世史書多有參證、補闕,文獻價值極高,且於解釋《楚辭》疑難問題提供全新文獻證據。本文依據簡文内容劃分三大段,然後逐字逐句加以箋疏,尤致力考證簡文中"京宗"、""、"旁"、"喬多"、"同宮之丘"、"乾溪章華臺"等楚都地望,以爲春秋至戰國初期在陳蔡者居多。  相似文献   

15.
殷墟玉璋朱书文字蠡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5年5、6月间,安阳市博物馆在殷墟刘家庄发掘殷代墓葬62座,在其中十多座墓内的扰土中发现玉璋,上边多有朱书文字痕迹。由于玉璋长期湮埋在地下,经自然腐蚀,不少字已完全褪色。能辨认文字的玉璋残片共17片,分别出自M42、M45、M57、M64四  相似文献   

16.
故宫博物院所藏旧称为"邐簋"或"簋"的殷代青铜簋,其铭虽简,但言深意远,语境复杂。作者细致释读剖析铭文,认为作器者应为"京",此器似应称作"京簋"。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铭文中牵涉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目次一贞人墓地二贞卜器具三巫术器具四筮卦器具五卜筮兼用六结语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发掘了一处家族墓地~([1])。笔者认为应是殷代贞人家族墓地。笔者提出M103、M94"有些随葬器可能与卜骨整治、文字契刻及筮卦有关"~([2]),但未及对与巫卜器具展开详细讨论。近读相关文献,深感有进一步探讨之必  相似文献   

18.
从甲骨文圭字看殷代仪礼中的五行观念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作形的字,过去一般都笼统地释为玉字,初看似无异议,但从与此字有关的卜辞内容分析,并和先秦的圭、壁、琮、璋等玉器加以对照,我们不难发现殷代的玉圭,从纹饰或器形上,都与此字相吻合。而且其用法和内容,均与文献中所记载的祭天礼仪上使用的圭基本一致。为此笔者试将圭字涉及殷代仪礼中的相关问题,作一个十分粗浅的探讨,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正>1987年湖南省慈利縣城關石板村36號戰國墓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竹簡,整理出殘簡4371段,數量約1000支。這批竹簡主要内容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有傳世文獻典籍可資對勘的如《國語·吴語》、《逸周書·大武》等,另一類是《管子》、《寧越子》等書的佚文或古佚書。遺憾的是,這批材料到目前還没有全部公布,發掘整理者只零星地公布了其中的少部分竹簡照片及簡單的釋文。~①其後有學者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學術網站上也有一些討論。根據已有的研究,我們對其中的一些簡文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新  相似文献   

20.
你刊本年第八期所載魚易同志的"东周考古上的一个问题",涉及了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現提出一些看法,与魚易同志和大家商榷。該文认为,如把已出土的先秦鉄器都判归战国时代,則与文献記载和社会发展均有矛盾。关于后者,我們只想指出,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是西周晚期以来变革的继續,似不能从有变革这一点就得出鉄器出現的推論。这里,我們想主要談一下文献记载。魚易同志不以"詩""秦風"的"驖"字作証,这种謹慎的态度我們是完全同意的。从文字衍变看,"戜"和"(?)"自应早于"铁"。周康王时代的班簋題銘已有"徒馭戜人",相当于春秋时代齐叔夷钟的"(?)戜徒",是一种服兵役的自由民,"戜"与新出鄂君启节"郢"字相校,确是"戜"字,但这些和"铁"都沒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