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广西地区正式归人中国版图,自秦朝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36郡,今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灌阳县地属长沙郡的零陵县,县治在全州县境内;黔中郡辖到今河池以北地区。始皇三十三年,秦军平定岭南百越民族的反抗,在军事势力所达之处,设置了南海、桂林、象3郡。3郡中桂林郡辖境全在今广西境内,南海郡跨有今日桂东地区,象郡跨有今桂南、桂西南之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文献和田野资料的基础上,从人类学、历史学等视角,追溯桂南“跳岭头”源流。认为:桂南“跳岭头”本质上是傩,可定性为含有军傩成分的民间傩,又是一种傩戏。自汉唐由秦中至楚荆、至桂林、广东,向桂南流布,因傩的传播衍生“跳岭头”,明清时期在桂南普及、兴盛,其传播过程是壮、汉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 《晋书》卷一五《地理志》:青州,统郡国六,为齐国、济南郡、乐安国、城阳郡、东莱国和长广郡。城阳郡下说:“汉置,属北海,自魏至晋分北海而立焉”。城阳郡既由北海郡分出,则北海郡当与城阳郡并置。齐国下又说:“秦置郡,汉以为国,景帝以为北海郡”,似当时的齐国即  相似文献   

4.
郡县制度肇始于先秦,确立于秦代。检诸文献和出土资料,战国时期秦国所置郡能确定者为22郡,其他诸侯国能确定者为21郡,总共为43郡;战国时期秦国存疑17郡,扣除与其他诸侯国重叠者7郡,则战国时期全部诸侯国所置郡可达53郡。秦统一六国后,实行普遍的郡县制,"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即是在战国各诸侯国所置郡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省并而成的。秦祚虽短,然有秦一代郡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有增减,前后出现之郡可达50个;不过,细绎史料,有秦一代郡之总数却大体维持在36个左右。明乎此,则班固《汉书·地理志》所述之秦汉郡国演变,可通可解矣。  相似文献   

5.
东晋义熙土断中,置有山阳、淮阳二郡,南朝相沿,学界往往将此二郡视为侨郡。山阳、淮阳为郡国之名是在汉代,西晋分别改为高平郡、陈郡。在东晋置山阳、淮阳二郡前,此二地已有山阳、淮阳之名。根据东晋侨郡用名之例和《宋书·州郡志》记载新置侨郡、实郡之例,山阳、淮阳二郡并非侨置。由山阳、淮阳二郡设置的历史、地理因素以及领县等情况来看,此二郡与土断中侨郡的设置情况不尽相符。山阳、淮阳二郡并非取旧土之名,在西晋没有相对的原郡,虽土断中所立,并不是侨郡。  相似文献   

6.
张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因而在中古时代拥有多个活跃的郡望,南阳张氏便是其中之一。但与其他张姓郡望不同,南阳张氏是一个虚拟的郡望,并没有可靠士族谱系的支持。这一郡望大约出现在魏晋时期,在北朝隋唐之际,成为张姓的主流郡望,在墓志中被广泛使用,影响颇大,并与其他张姓郡望存在着竞争或共生的关系。唐中期以后,南阳张氏郡望逐渐衰落。南阳张氏郡望的兴衰反映中古士族社会的重要侧面,张姓士人通过对传说与历史人物事迹的拼接,重构对祖先的记忆,制作形成了南阳张氏郡望并逐步完善其谱系。北朝隋唐之际谱系与郡望知识的逐步普及化,北朝社会伪冒郡望风气的盛行,皆有助于这一虚拟郡望的形成。南阳张氏郡望构拟的过程,也反映出郡望这一身份标识符号在中古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华阳国志》与考古发现墓葬分布的对比分析,初步得出汉末西南地区的"汉夷"格局大体上是:蜀郡、犍为郡、广汉郡、巴西郡、梓潼郡、汉中郡,并巴郡、巴东郡的长江沿线,汉嘉郡东北部至东汉时已有大量汉族分布;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虽无大姓、士女记载,然为秦汉汉族移民重要区域,当以汉族为主;宕渠郡、巴郡和巴东郡的长江以北,并朱提郡、平夷郡、平乐郡、建宁郡、晋宁郡、夜郎郡地区,有较少数量的大姓、士女,这些区域不仅有大量"夷"的分布且体现为汉族聚居地区"汉夷共处"的格局;《华阳国志》余下区域,多只有局部且数量不多的大姓、士女、室墓、崖墓的分布,当是以"夷"为主的区域。  相似文献   

8.
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的名称,说者不一。九原郡是否在此三十六郡数中,也是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首创九原郡不在三十六郡之中的说法,始于全祖望。全祖望于《汉书地理志稽疑》中说:“<匈奴传>,赵有雁门、代郡、云中三郡以  相似文献   

9.
《里耶秦简(贰)》新出现一些秦代郡县道,本文从中归纳出4个郡和34个县道,其中城父县属淮阳郡、镡成县属洞庭郡。简牍可见从秦都咸阳发文传送至南阳郡—南郡—洞庭郡,以及文书在内史和郡属各县道及县下乡里之间的传输路线和传送方式。里耶简牍还可以复原秦洞庭郡的全部属县,并可由此推论秦洞庭郡的治所先在新武陵县,后迁往临沅县,时间大约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三十年间。  相似文献   

10.
桂南五市(南宁、崇左、钦州、北海、防城港)地处中国南部边关,濒临北部湾,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独特的气候造就了桂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并逐渐丧失本色。本文探讨该地区文化旅游开发,为其开发提供一些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孙吴扬州曾一度置废古鄣郡 ①,前人在对三国疆域沿革的研究中于此均失考。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七考有废云阳郡 ②,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卷七考有废临川郡 ③、废东安郡 ④、废彭泽郡 ⑤。钱大昕及吴增仅所考孙吴扬州四个废郡均见载于《三国志·吴志》 ,废古鄣郡未见载于《三国志》 ,故失考。《三国志》无地理志 ,孙吴废故鄣郡线索袅袅 ,然两宋地理总志及方志所引南朝地志述及古鄣郡灼灼分明 ,现勾沉于下。故鄣郡为吴景帝孙休析丹阳郡所置 ,《景定建康志》卷一五 :“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杨郡 ,仍治建业。”又 ,同书卷二○考证云 :…  相似文献   

12.
古今沿革地理著述中,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涪陵郡的置废、州属、领县等情况的记述,多有不实之处。实际情况是,西晋后期涪陵郡已由梁州还属益州,至南齐时仍属益州。涪陵郡在成汉前期仍由晋朝控制,在成汉后期成为争战之地,建置难以持久,最后被少数民族首领控制。东晋平定成汉后,在巴郡枳县设涪陵郡,属于侨郡,但不久恢复了实郡,以后各朝仍置涪陵郡。晋、宋涪陵郡的领县数目难以确认,但涪陵县及其以北的汉葭、汉平县当为其辖县。梁朝时,当地少数民族又脱离朝廷控制,梁至北周涪陵郡仅领汉平一县。涪陵郡曾寄治于巴郡枳县,但枳县始终都属于巴郡,而不曾为涪陵郡属县。  相似文献   

13.
秦洞庭郡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炳清 《江汉考古》2005,(2):74-77,81
通过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本文考论了秦洞庭郡的置郡年代、郡治、范围以及沿革变化,并认为后世史家所持的秦长沙郡其实就是秦洞庭郡。  相似文献   

14.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吴、淮南两地政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在吴地,徙汝南王为江都王,辖东阳郡及原鄣郡的北部数县,将原鄣郡的其余地区和会稽郡合并为新的会稽郡。在淮南地区,徙庐江王为衡山王,割其东南部置为新的庐江郡,将原来江南的庐江、豫章二郡合并为新的豫章郡。这次政区调整既是中央集权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东南地域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3年),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广汉郡与犍为郡是武帝为适应唐蒙开南夷之新形势,全面调整巴蜀地区郡级政区的产物。明确广汉郡、犍为郡置年,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书·地理志》注记西汉初年郡国建置沿革之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约今湖南范围在秦代存在着长沙、黔中二郡,里耶秦简的出土,证实存在的是洞庭、苍梧二郡。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就洞庭郡与后世史家所持的长沙、黔中二郡的关系以及洞庭郡郡治所在,同陈伟先生、王焕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夫余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地方民族政权,在东北诸多边郡中最早统辖夫余的当是玄菟郡,虽然玄菟郡始设于汉武帝元封四年,但玄菟郡对夫余的经略并非始自玄菟郡设立伊始.本文拟重点探讨玄菟郡移徙过程中对夫余的经略及玄菟郡存续期间夫余的叛附,旨在阐明直至夫余灭亡时,这一东北古民族始终在中原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最终以中华民族的一员融入到中华一体之中.  相似文献   

18.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政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政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政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翁宽 《文史春秋》2014,(6):51-53
钦州北靠广西十万大山,南临北部湾,海中有海,湾中有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中南通往东南亚国家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古代中国“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钦州乃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包括抗战时期的桂南战役(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侵华日军在桂南登陆、退却也经这条通道。  相似文献   

20.
<正>秦代的鄣郡实际名为"故鄣郡"这一观点,由辛德勇在《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一文中首次提出~((1)),后又在《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上)》中继续论述~((2))。但观其论证过程尚有缺环,特撰文加以辨证。《汉书·地理志》称某郡承自秦郡时,往往冠以"故秦"或"秦"的字样,但"丹扬郡,故鄣郡"之记载似不合这样体例。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