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鞶囊是古人盛放随身携带物品的囊袋,商周时期即已出现,汉唐时期作为一种服饰礼制代表一定的官阶品帙。除现存出土实物以外,在墓葬壁画、画像石、石雕人物、陶俑等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佩戴鞶囊的人物形象,经分析后发现,丝绸之路往来的胡人佩戴鞶囊的现象非常普遍,表明胡人尤其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有佩戴鞶囊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陈晔 《文博》2012,(5):68-72
鞶囊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带饰之一,起源很早,使用较为普遍。但雕刻在乾陵王宾像上的鞶囊其造型结构、渊源来历等方面却与之不同,应是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物件,把它雕刻在每尊王宾石像上有着不同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3.
张红玲 《文博》2020,(1):36-44+13
佩戴鞶囊是中国汉代以来的传统习俗,唐代发展到高峰,之后逐渐衰落。本文对唐代文物中的鞶囊形象进行了分类和探讨,依鞶囊形制将其分为马蹄形、半圆形、椭圆或圆形、长条形、云头形五大类,并论述就每一类鞶囊的源流及在唐代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隐囊考     
隐囊是一种源于印度的以织物为表、以织物或纤维为填充物的圆筒状卧具,南北朝时期由佛教徒和粟特人传入中国北方地区,之后传入南方地区,并成为士族阶层喜爱的晏佚用具。隐囊在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广为流行,宋代以后消失,仅作为名士的象征物在诗文和绘画中出现。  相似文献   

5.
赵宠亮 《四川文物》2023,(3):47-61+93
川渝地区汉墓中常见一种抱囊形象的陶石俑,类似形象也频见于广大区域的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画面中。对此学界认识不一,有“抱囊俑”“持袋俑”“执袋俑”“抱琴俑”等多种命名,或认为所抱执的物品为箾、琴、棒(金吾)、弓鞬等。通过考察可知,这种抱囊形象多见于燕居图、宴饮图、拜谒图和出行图等场景中。抱囊者有男有女,其身份为近侍或亲近属吏。抱执者所服务的对象亦有男有女(也见主人抱持或置于主人旁者)。据出现场景、形制判断,这种物品可排除箾、琴、棒(金吾)、弓鞬的可能性。推测它应为当时极为常见、习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女使用的一种物品,其名称和用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沙武田 《文物》2021,(2):51-58
<正>三彩驮囊骆驼作为唐墓"旧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考古资料,西安、洛阳两京地区多有出土。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1],自北朝、隋唐以来,一直是体现墓主死后世界生活和所拥有财富的常见随葬器物[2]。颇为有趣的是,从历代墓葬出土的各类骆驼看,古代艺术家在强调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的同时,往往会把观者的视线聚焦于双峰间驮载着的五花八门的物品,  相似文献   

7.
碧鲜庵考     
王宁邦 《东南文化》2012,(3):105-109
碧鲜庵最早是指宜兴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碧藓岩;碧鲜庵不是梁祝传说中祝英台读书的地方;新发现的失踪数百年的与梁祝传说有关的"祝英台读书处"石刻,是梁祝传说起源于宜兴的最重要文物。现存的碧鲜庵碑刻为明代遗存。  相似文献   

8.
季札考     
季札,春秋吴国公子,著名政治外交家。又称季子,吴季子,延陵季子,延陵君子,延州来季子,延州来,公子札,延州。同母兄弟四人,长为诸樊,次为余祭,又次为吴王余昧,季札排行第四。其父吴王寿梦,在位二十五年(公元前585年——561年),吴国始强。季札事迹常见于先秦古籍。汉代《史记》、《汉书》以及吴越史专著《越绝书》和后来的《吴越春秋》等也多有记载。通观诸书,主要有如下事迹: 1.谦让王位。 2.受封于延陵、州来。 3.出使中原诸国,听乐知政。 4.过徐而为徐王挂剑。 5.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退楚兵救陈。 这些事迹中,除救陈一事尚有疑问外,其余均有较详细的记载,有的甚至事数书同载,比较可靠。但也有各书情况不尽一致考,有必要作一些考证。另外  相似文献   

9.
班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引哪位中國史學家不知班昭?然而又有幾人能够說清楚這位中世紀女性學術大師的生平和遺響?很慚愧,我從業中國史學史斷續四十多年,所知的班昭,不過限於《後漢書》幾篇傳記的簡短記載,以及《文選》、《全後漢文》保存的幾篇作品或作品斷片,就是說屬於知之甚少之列。近年重新清理《漢書》编纂史,從知人論世角度再看班昭和她  相似文献   

10.
盘古考     
刘夫德 《文博》2009,(2):34-40
"盘古"是我国传说中"首出御世"的圣王,"槃瓠"是传说中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宗族繁衍的始祖,二者在语言上应为同源,其本义应为蟾蜍。此外如蚕马、犬戎、烛龙等故事也应为同一事物所分化的不同传说形态。而槃瓠、蚕马故事中的"蚕"、"马"、"犬"等形象,则应是一种语言学上的谬误所致。槃瓠故事与重黎有关,应该是黎助喾杀鲧后留居在南方的一部,故其故事多流传于南中国。  相似文献   

11.
柏灌考     
何崝 《四川文物》2008,(3):50-56
柏灌氏的事迹虽然不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古蜀地区与中原及关中地区很早就有了联系,而这些地区文献中有较多记载,本文就是从记载这些地区的文献中,钩稽出一些零星史料,并结合考古资料,对柏灌氏时代勾画出一个粗略的轮廓,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破镜考     
本文通过对破镜考古材料的初步分析,结合历史文献材料,认为汉代已经将破镜作为感情信物。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破镜”这种历史现象被带入墓葬之中,既表达夫妻之间爱情永存,也符合儒家关于夫妻之间的伦理观念,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夫妻合葬墓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向布考     
《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弧足空首布与战国平肩方足布各一种。其编号分别为366号、2280号,对于这两种布币面文的释读,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此两种货币的面文应释读为宜,宜邑在今宜阳县韩城乡东关村与城角村之间的战国宜阳故城,平肩弧足宜字布应为春秋中晚期周王畿的铸币。战国平肩方足宜字布应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铸币。而文献中的向地并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而在今沁阳市境。  相似文献   

14.
十二生肖考     
十二生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至今久盛不衰,具普及的程度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此,甘肃天水市著名书画雕刻艺术家陈冠英先生及其夫人张维萍女士,为了弘扬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潜心研思,换而不舍,耗费了十六年光阴,刻成了一千二百方十二生肖印。每一生肖由百幅方印组成,阳印六十方,阴印四十方,阴阳交错,红白相间,满目灿然,美不胜收。枚枚方印,虚实相生,刚柔并济,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可谓尽心灵之巧思,得造化之妙谛。为此,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为之播映宣扬,诸多名家为之撰文传誉,著名书法家启功…  相似文献   

15.
杜尔伯特考     
我国黑龙江省、新疆、内蒙古等三个省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都有杜尔伯特蒙古部落。但是,这些部落都是同名异姓,并非同一祖源,人们往往予以混淆,甚至张冠李戴,歪曲历史。本文以黑龙江省境内的杜尔伯特部落为主,对“杜尔伯特”一名的含义、由来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活动情况,做一简要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赤塔考     
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城市很不一般。它既不显眼,又不容忽视。在这里,几乎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就是俄罗斯的赤塔。到1993年,这座边陲名城已有340年历史。赤塔,从流放地到军事重镇,从欧亚交通枢扭到唱起边贸主角,历经沧桑,到如今已成为西伯利亚及远东的一颗闪光的明珠。  相似文献   

17.
赤壁考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统帅之一曹操是当时卓越的军事家,精通《孙子兵法》,善于用兵。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曾以一万余人击败了袁绍十多万大军,同时还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和消除了汝南黄巾在后方的威胁。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他却以二、三十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四、五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古赤壁究竟在何处?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地点,在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8.
邺城考     
一、邺城兴建历史概况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有极悠久的历史。是三国时五大名都之一。前后各朝曾多次建都于此。第一次为曹魏建都(即邺北城),第二次为后赵建都(亦邺北城),第三次为前燕建都(亦邺北城),第四次为东魏建都(邺南城),第五次为北齐建都(亦邺南城)。此举其要者。因此,剖析这一古代封建城市,了解其城市规划及经  相似文献   

19.
杏坛考     
杏坛考彭林相传孔子杏坛设教,传授六艺,土林多引为美谈,称诵不绝,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亚诸国。1993年春,韩国成均馆大学宋载邵教授访问北京国子监孔庙时告诉我,作为古代朝鲜国学的成均馆也有...  相似文献   

20.
卫■伯考     
正《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国世系,自康叔以下,分别是"康伯"、"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顷侯"等。诸君名号,惟"■伯"殊不可解。卫国自考伯开始用谥号,嗣伯之"嗣"字虽不见於《谥法解》,但战国时卫国有"卫嗣君",可知卫君谥号体系中是有用"嗣"字的习惯的;"■伯"之後的"靖""贞""顷"等均为典型的谥号。唯独"■"字既不见於《谥法解》,在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