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方法,可分为铸铭和刻铭两大类。铸铭占绝大多数,刻铭极少。铸铭的制作方法有模作铭、芯作铭和范作铭等三种形式,以模作铭为主。刻铭出现于殷墟四期,目前虽然只发现4件刻铭铜器,但其意义重大,不仅把中国青铜器刻铭的历史追溯到商代晚期,而且为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刻铭技术,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刘立丽 《收藏家》2012,(8):61-66
青铜器在夏代开始铸造,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到汉代因为漆器、早期青瓷和釉陶的广泛使用进入了衰退期。此时青铜器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由先秦的为礼制服务进入了重人阶段。追求人的价值,享受人生乐趣成为时代思潮,使用铜器是为了方便生活,享受生活,所以此时期的铜器,  相似文献   

3.
董亚巍 《收藏家》2004,(2):62-66
中国古代铜镜的铸制技术与青铜器一样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史。由于社会政治集团重视青铜礼器,所以青铜礼器的铸制技术在商代早期,甚至在更早一段历史时期就已十分成熟。青铜镜从其几何形状看,比铸制青铜礼器相对简单。其铸制过程虽简单,但由于不是当时社会政治集团的社会活动必须品,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其铸制技术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没有得到技术进步。从齐家文化期至西周的这一历史时期内,铜镜的铸制技术基本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从出土资料可知,齐家文化期的铜镜合金中的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7)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青铜器群的出土,为研究先秦青铜冶铸技术提供了极丰富和珍贵的实物资料。墓中出土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所铸鎛钟,是可靠的断代依据;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多数有曾侯乙的铭记,铸作年代和墓葬时间相去不远。因此,这一铜器群不仅可以作为鉴别该时期青铜器的标准,也可据以判断该时期青铜冶铸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从冶铸技术的角度看,曾侯乙墓青铜器群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全形拓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素描、剪纸等技术,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这一技术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滥觞期、发展期、鼎盛期。对各期代表人物以及传拓风格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全形拓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变规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从二里头、二里冈时期具有中国自身特点的复合陶范铸造技术开始形成起,到小屯时期,由于分铸普遍使用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促使,出现了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峰,影响整个西周时期。"①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出现了包括分铸、铸焊、锻打、鉚接、红铜镶嵌、错金银、鎏金等多种成形、装饰技术在内的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作为文明象征的青铜器走进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从此中国进入了辉煌的青铜时代。从目前考古发现提供的资料来看,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四期地层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夏代晚期制造的青铜容器和兵器,证明了当时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1]。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浙江出土先秦青铜器作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就不同地区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作了考察,发现在不同时期分别运用了浑铸法、分铸法两种成型技术为主的工艺。再结合这些器物的出土情况,明确其相对年代,并对不同期段青铜器的流动情况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升鼎是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物之一。文章通过对克黄升鼎M1:2铸造技术的考察,发现春秋中期楚国匠师在青铜器铸造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铸铆、垫片、低温焊接等铸造技术,并且在出现铸造缺陷后可以采用补铸技术进行补救。为进一步考察先秦青铜器铸造匠师的补铸技艺,作者采用石膏型失蜡补铸法,以低温锡铅合金为补配材料,对M1:2进行了修复补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和做模拟实验的发现,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技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引起铭文技术随之变化。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具体的发展脉络为: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且与"纹饰压塑技术"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东周及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中,常用鑞焊和铸接技术连接主体与附件。使用特定的连接技术,便会在制成的青铜器上呈现相应的工艺现象。本文所述器物的附件通常被认为是通过焊接或铸接与主体连接的,本文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其使用了嵌范整铸技术。  相似文献   

12.
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化的分范技术而外,另一点就是多样的装饰技术,除了繁复的三层花纹,浮雕和立雕的兽头状附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附件与器物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是分铸法(铸接)和焊接技术,而其中分铸技术应用更为普遍和常见。本文描述了分铸法的几种方式,并探讨了分铸法在商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分铸法具体可分为榫卯式后铸法、铆接式后铸法、榫卯式先铸法、包裹式先铸法四种方式,有的青铜器会综合利用上述方法,采用多次铸接的分铸工艺。推测该种方法出现在早商向中商过渡的时期,在殷墟二期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但到殷墟四期,浑铸的倾向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3.
分铸法"是指青铜器物的器体(以下称主体)与其附件如:耳、、足、柱等(以下简称附件)分开铸造或一件青铜器物整体经先后两次以上铸造而成的一种铸造工艺。它是对整体造型较为复杂,某些构件不能联体制范或减少整体制范块数,降低浇铸时范块错位所采取的一种制作方法。一、"分铸法"的种类"分铸法"又可分为分铸嵌入法、分铸铆接式铸法、分铸铆接法、分铸铸接法、分铸焊接法。1.分铸嵌入法是指先铸附件后铸主体,即先将铸好的附件放置主体模上的应附件处,制作主体范时把附件的一部分嵌入主体范内,再浇铸主体,从而形成整体。此法起源于早…  相似文献   

14.
自二里岗上层时期出现带盖青铜器,盖钮即其一个组成部分,且其制作有浑铸与分铸之别。本文搜集和研究钮分铸青铜器,先讨论两件钮先铸器,再讨论铸铆式后铸钮诸器,并与浑铸钮和榫接式分铸钮的器物相对照。铸铆式后铸工艺可上溯至二里岗晚期,可能与南方青铜器的风格形成有关,可视为南方铸铜作坊个别铸工的秘技。先施于器鋬和器耳的后铸,中商晚期用于铸造器钮,但初期铸接的铆头粗糙,至殷墟早期设计为蝉形或圆饼形,并有装饰。对这一工艺历程的梳理,可以揭示出铸铆式后铸传入安阳的过程:铸工被迁到安阳铸器,器物具有南方工艺特色;但他们受到排挤,铸器有限,且传人很少,以至此技在殷墟晚期消失。而殷墟多数钮的浑铸或者榫接式后铸,均是技术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杨欢  杨戬 《江汉考古》2020,(3):100-106
学界普遍认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铭文早于铸后制铭,并认为铸后制铭技术只出现在西周晚期以后。本文通过对商周时期若干铸后制铭青铜器的研究发现,铸后制铭可分为錾铭、刻铭与琢磨铭文三类,后两类的出现与应用不晚于铸造铭文。这些技术脱胎于夏商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当与甲骨文的契刻技术同源,工匠至迟在商代晚期就已掌握,但出于生产效率与容错代价方面的考虑,选择了出现较晚但更为节省时间和人力的铸造铭文技术。铸后制铭因为其本身的缺陷,只作为一种边缘技术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江汉考古》2021,(4):116-125
为了更全面地探讨皿方罍的制作工艺,特别是从细认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工艺特征,本文应用X-CT无损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罍盖钮内盲芯制作技术,罍身附件的连接结构,及加强筋设置特征。结果显示,根据功能不同,盲芯自带芯撑可分为承持芯撑和定位芯撑;耳、鋬、兽首等附件的铸接结构,根据实际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罍上多处设置了隐蔽的加强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商周青铜器的盲芯技术、铸接技术及加强筋设置技术,认为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技术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技术特征,体现了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传承的稳定性及技术发展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7.
马文婷 《丝绸之路》2013,(4):132-133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一是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二是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三是衰变期,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大减,而且其主要用途、构造特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而现今留存于世的青铜文物的保护状况也随着它们的制造时代、出土环境、现存环境及保存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介绍的保护修复对象为2009年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保护修复完成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鍪。  相似文献   

18.
商周青铜器生产基于独特的泥范块范法铸造技术体系,分铸铸接是实现铸件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主要途径。但直到20世纪中叶,盖滕斯才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起先采用剖切器物的方式认识铸接,又于60年代使用X射线照射成像,并使之成为古器物的常规检测方式,但结果常受器形局限。80年代起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被用于青铜器检测,该技术不仅突破了X射线照射成像的局限,还带来了更多新的发现。新千年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对青铜器做了大量检测,仅青铜铸接方面即有半环接榫、柱状销钉、铸焊等一系列新发现。本文简要回顾对青铜铸接的认识历史,揭示认知手段的变化,凸显射线成像的价值,强调问题意识和原创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利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地区、古代巴蜀地区与古滇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公元前5~前2世纪)47件青铜器表而镀锡层进行观察、成分及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表而存在厚度不等的镀锡层,具有铸态组织,有明显热镀迹象.镀锡层成分为高锡的铜锡合金,主要物相组成有金属间化合物Cu41Sn11等铜锡合金相和SnO2.结合实验室模拟热镀锡实验,初步认为古代青铜器表而镀锡层是采用热镀锡方法形成的,工艺可以有热浸、热涂等多种.通过比较宁夏固原、四川巴蜀地区和云南青铜器表面镀锡层的厚度、组织和结构,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在镀锡工艺上可能有所不同,还从工艺角度对古代镀锡技术在中国的起始应用和传播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求从不同于文博界考古界及从事现代科学仪器鉴定的科研人员的另一视角,也就是从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修复工艺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鉴定,介绍了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现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现代科学仪器及传统修复工艺鉴定青铜器的方法,从它们各自的比较等方面阐述青铜器的真伪,得出从修复、制作工艺入手,也是鉴定青铜器的一个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