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美除了造型与材质,还有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结构用在今天的家具上也并不过时,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让我们走近明清家具的榫卯(指木器制作中物物相衔接的部分,凸者名榫,凹之洞眼者为卯。)结构细细品味它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2.
纪炜 《华夏地理》2007,(5):93-95
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美除了造型与材质,还有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结构用在今天的家具上也并不过时.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家具最基本的制作方法。让我们走近明清家具的榫卯(指木器制作中物物相衔接的部分.凸者名榫,凹之洞眼者为卯。)结构细细品味它的精妙之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门人 《收藏家》2006,(9):3-6
由《收藏家》杂志社和北京阅甫斋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明清家具艺术研讨会”于8月12日在京郊顺义浩华宫会议厅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政协委员、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家、原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会长舒乙,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胡德生,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理事、古典家具鉴定修复专家张德祥,故宫博物院科技部副主任、研究员曹静楼,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副研究员、木材学家、《红木》国家标准起草人杨家驹,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木材学家、《红木》国家标准起草人姜笑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4.
周默 《收藏家》2008,(10):63-70
榉木(Zelkova spp.)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用材在家具发展史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可能是其它木材难以企及的。榉木又称椐木,汉·许慎《说文解字》“椐,桢也,从木,居声,九余切。”“愦,椐也,从木,贵声,求位切。”这是有关榉木比较早的注解与注音。文博专家王世襄在多部明式家具研究的著作中对于榉木及榉木家具的评价并不逊于黄花黎、紫檀,“论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实不应在其它贵重木材家具之下”(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第143页,  相似文献   

5.
傅军民 《收藏家》2012,(6):67-71
在古典家具的制作和鉴赏中,家具的器形和细节处理是关键;在对古典家具的研究和制作实践中,我发现"线形"和"线型"中都有些至关重要的细节变化,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把握,在变化中找到规律,在规律中把握前人的制器精髓,从而深刻地领悟中国古典家具"器形愈简,神妙愈难"的妙趣。  相似文献   

6.
田家青 《文物》2012,(9):96
本书是作者在古典家具研究领域的开创之作,为海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清代家具的专著与图典,一直受到中国古典家具研究者和海内外收藏家的推崇。书中对于清代家具的分期、样式、流变与工艺特点的结论,已为学界和收藏界广泛接受与引用。书中收录的家具,大多数至今仍被认为是清代家具的最佳代表。本次修订后,使读者对清代家具的真实面貌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对于古典家具研究者及收藏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得鸿 《收藏家》2008,(6):71-74
黄花黎以高贵的金黄色彩和行云流水般的纹理,在木材王国里享有“皇后”的美称。自明朝中期开始,便已被皇室及达官显贵所钟爱。在明代制作的古典家具中,主要是以黄花黎木材为载体,文人的参与和益师良匠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制作出造型优美,雍容、典雅、清秀、空灵、简约的家具精髓,黄花梨以身俱来的琥珀般质感,使家具造型和纹饰的美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明式家具堪称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8.
金属配件从古至今都是家具装饰的重要内容,亦如簪花之仕女,既为点睛之笔,又相得益彰。其不仅是家具上重要的组成构件,还是家具美观的装饰品。为了挖掘和弘扬中国古典家具金属配件所展现的传统审美观念和人文思想,并探索其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文章对古典家具金属配件的式样、工艺、材料、功能、象征、寓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探求古人的造物观、审美观,取其“形”用其“意”,应用到现代梳妆家具的设计之中,并结合设计方案以说明其在现代家具中的创新应用,使其科学性、文化性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期,不仅千纹万华的漆饰家具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同时,又产生了中国古代家具史上成就显赫的明式家具和丰富卓越的清式家具。这类家具都以高级硬木为主要用材,抛弃了几千年以米中国传统家具一贯采用漆饰加上的制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质。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04,(12)
中国明清式红木家具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明清以来,传统红木家具逐步形成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独树一帜的“红木文化”。它不仅为历代宫廷贵族、商贾文人青睐,也为庶民百姓所钟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共冶一炉,雅俗共赏“红木文化”越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其型、艺、材“三绝”而独领风骚,饮誉海内外。兴隆家具一直以“京作”宫廷器物风格为主,它在造型荚、工艺精、选材真三方面领红木古典家具之“市场导向”。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广东台山兴隆明式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炳亮先生对传统家具文化情有独钟,执着追求,历数十年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对华夏多元化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所长,对红木家具造型美、加工工艺、选材工艺、选材用料、文化内涵反复推敲,设计出既有时代概念明清式风格相结合的,又有非常传统性明清式家具风格的作品,其韵味无穷,且和谐而又美观实用。通过这些作品也为首都广大收藏家和爱好明清家具人士们提供了一个品评欣赏和选择的机会,让兴隆提供商品位的红木古典家具走进千家万户与其共同分享,也愿今始共同推动红木古典家具传统文化有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图片报道     
《百年潮》2008,(1):F0003-F0003
广东台山伍氏兴隆明式艺术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主要以从事生产高仿明清紫檀、黄花梨等珍贵的红木家具为主。公司在传承、借鉴明清古典家具之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逐渐确立了以“型、艺、材”作为审美标准与生产制作的发展方向。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荣获由中国家具协会、北京家具协会、国际展览馆举办的“传统家具博览会”金奖与最佳展位作品优秀奖。近年来,公司董事长伍炳亮先生相继被聘为广东省家具协会副会长、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理事会理事长等。  相似文献   

12.
王湛 《收藏家》2014,(8):57-62
中国古典家具的制作,在晚明达到了巅峰,“明式家具”成为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的代名词,其中又以苏州地区生产的硬木家具最为著名,人们往往以“苏作”代指明式家县。其实,从风格和工艺上而言“苏作”并不能概括整个江南地区繁荣的家具生产工艺,与苏州一江之隔的扬州,也曾是家具生产的重镇。  相似文献   

13.
提起家具,感觉就是,现代的家具讲求时尚、豪奢,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也很容易过时,一旦不流行,它的命运就是进垃圾场。其材质也很短命,压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1,(8):87-90
在起自上世纪80年代的占典家具热、兴盛于世纪之交的红木家具热之后,2011年堪称“楠木家具复兴元年”,其标志性事件是:室雅捕香中国楠木第一家和金贵楠雅金丝楠家具艺术馆开业,楠术家具以其“皇室背景”和华丽身姿横空出世,引领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苏作、晋作家具同为中国古典家具史上的重要地域流派,两派制作家具的技法和风格不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相互借鉴、融合的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的浓郁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中国古典家具的文化遗产——斑竹家具文物濒临灭绝的现状,以及造成斑竹家具奇缺的主要原因,并以笔者掌握的制竹技术,提出了如何恢复、抢救斑竹家具文物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尚云 《收藏家》2010,(2):58-64
我国家具的发展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由简陋到华美,由低到高.由实用到美、用结合的演变过程。时至明清,中国传统家具发展至鼎盛时期,明清家具成为中国传统古典家具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观念、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凝聚,在世界家具体系中独树一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周默 《收藏家》2007,(5):67-74
有很多专家、收藏家几年来反复追问我“为什么不研究中国古典家具中不可忽视的铁力木及铁力木家具”,特别是拙著((术鉴——中国古典家具用材鉴赏》一书出版后,书中唯独没有“铁力木”,这一提问更直白、更尖锐了。主要因为我跟踪研究铁力木及铁力木家具时间太短,掌握过得硬的第一手资料太少,故不敢轻易下笔,以免误导尊贵的读者及朋友。  相似文献   

19.
木子 《收藏家》2010,(4):77-80
推荐词:叶承耀先生是香港著名古典家具收藏家。以明清紫檀、黄花梨家具等收藏而著称,著有《攻玉山房藏中国古典家具》等书。继任香港敏求精舍会长后对于明清家具收藏影响巨大。叶承耀,祖籍福建,1933年生于一个殷实的商人之家,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叶承耀介入收藏也是机缘巧合。1965年,他回到香港开设私人诊所,几年后,手中有了闲钱,在两个叔叔的影响下开始参与收藏。1971年,一位收藏古玉的叔  相似文献   

20.
有很多专家、收藏家几年来反复追问我“为什么不研究中国古典家具中不可忽视的铁力木及铁力木家具”,特别是拙著《木鉴——中国古典家具用材鉴赏》一书出版后,书中唯独没有“铁力木”,这一提问更直白、更尖锐了。主要因为我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