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西医学如一阵狂飙,迅速席卷中国大地,清末民初在我国落地生根,成为一支足以与中医抗衡的力量,并且逐渐占据上风,大有取代之势。中西医论争,从19世纪中叶开始酝酿,进入20世纪即引起广泛的注意,国民党统治时期异常激化,引起了一场学术论争与政治斗争互相交错的医学纷争。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中西医论争”。扬西抑中论争烽起民国初年,中西医之间尚无明显冲突,西医人士虽力倡引进和发展西医,抨击中医的过失,但尚无取西废中之论。中医界也已感觉到威胁的存在,但还是采取了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希望衷中参西,取长…  相似文献   

2.
1948年3月,在香港的中共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乔冠华等创办了《大众文艺丛刊》,发起批判胡风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在中国进步文坛引起一场重大而激烈的文艺论争,又间接地引发了胡风1954 年上书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进而酿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乔、胡本为至交,缘何龃龉分道?“文艺论争”中政治色彩几何?详情请看《文艺论争中的乔冠华与胡风》。  相似文献   

3.
19世纪70年代初,在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转变时期,围绕着福州船厂问题,在清廷封疆大臣之间曾展开了一场长达半年之久的尖锐论争。这场论争,不仅对于闽沪两船厂的命运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早期创造社在<新青年>主导的新文化运动遭多方批评的氛围中挑战国内新文坛,双方人脉及日本文学的影响不同当为主因.这无疑体现在各自创作手法和翻译方法的差异上.在此背景下,早期创造社与胡适发生一场翻译论争.从翻译技术层面来讲,此论争主要在郁达夫文重点所指"直译"、"意译"孰真及译文版本等几个方面展开;但就实质而言,此论争涉及双方在派分、主张及争胜等多方面的观念歧异与人事纠葛.不过,撇开意气,从创造新文学事业方面看,双方实有合作的必要.遗憾的是,双方虽然和好,但由于性格差异,郁达夫与郭沫若最终走上了与以胡适为中心的主流学界关系亲疏不同的合离之路.  相似文献   

5.
胡培翚所撰《燕寝考》一书,详考天子以至大夫士的燕寝古制,提出颇有创见的论点,成一家之言。在胡培翚生前与身后,围绕该书形成了一场学术论争。论争的内容主要就燕寝的形制,燕寝的房、室、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胡培翚等人在论争中不断进行细密考证与严格论辩,引发出不同学术观点的直接交锋,使论争具有明显的学术史意义。尤其是诸家对材料的辨别和运用情况所展现出的"信"与"不信"在考据学中发挥的微妙而关键的作用,值得深思。同时,论争折射出的思想背景以及蕴含的思想诉求,又使之凸显出思想史的意义。胡培翚等人对燕寝古制下如此功夫加以考证,除学理层面的"求真"之外,背后还蕴藏着"行礼"这一相对虚指的诉求,其大旨可谓"行古礼、经今世",而这种诉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所期所思。此外,学者龂龂于古礼的考证辩难,似乎建构出一个知识的"封闭圈",但这些学人对"行道"的强烈渴望以及"行礼"的诉求,实际上又使其内心始终保持着"开放"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起,西方学术界围绕着"17世纪普遍危机"问题进行了一场论争,促进了对近代早期欧洲史的理解.透过其研究历程,我们从中可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1956年围绕远山茂树、藤原彰、今井清一共著的《昭和史》,著者和文艺评论家龟井胜一郎等之间展开的论争,史称"昭和史论争"。该论争是日本现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论争参与者包括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领域的学者。论争的内容不仅限于历史叙述中如何描述"人",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思考。论争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历史研究的状况,也引发了广泛的理论思考和探讨。本文简要阐述论争的过程和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论争产生的背景和论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味明 《巴蜀史志》2000,(4):49-5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以现代学史上的几场论争来给一个人定性,如对徐志摩、吴宓就是如此。关于吴宓,上已经论及,他应时不识时务,并非全无道理。舍去这一层意思不谈,吴宓一生干的事也不只是那场短短的论争,他的一生,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的身份出现,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很不错。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法国的"奢侈论争"不仅牵涉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问题,更带有强烈的性别色彩。相较以前的反奢论,这场论争更为猛烈地抨击了贵族女性的奢侈腐化,进而直指整个贵族等级。贵族被视为丧失了应有的美德与存在价值,其权威与统治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借助性别的话语,该论争在承袭了古典传统对奢侈批评态度的同时,展现了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对峙与冲突,是当时社会政治矛盾的真实反映。"奢侈论争"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大革命前夕摇摇欲坠的旧制度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10.
清代,特别是康乾间是我国封建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于方志学理论的研究也有很大突破。那时的方志论坛上思想活跃,争论迭起,其中章学诚与戴震间的论争颇具代表性,且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编修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今天,再回顾和研究章学诚与戴震间的那一场  相似文献   

11.
蒋宝麟 《史学月刊》2008,1(5):77-85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乡村建设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一场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而且,这场历时持久的论争呈现出主题含混、支题芜杂和论争阵营划分相对不够"清晰"等诸多特征.对乡村建设运动批判最力的是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主的左派知识分子和具有很强"西化"色彩的陈序经等人.他们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定县实验"和梁漱溟及其"邹平实验".这场论争的焦点是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认识及态度.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对立的双方亦有不少相近之处,而且被批判一方的内部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牵动亿万人心的三峡工程,早在五十年代就提上了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毛泽东不仅亲自主持了一场激烈的论争,又由支持三峡工程转而支持了这一问题上的“反对派”,更从中发现了培养秀才的重要。请看当年当事人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两汉边疆思想观的论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边疆观作为关于国家边疆基本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边疆思想论争中治边观取向的依据和支撑。大而划之,两汉边疆思想论争可分为“无用”之论和“国本”之论两类相互对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论争呈现出前后承继而又各具时代特点的四个历史阶段。边疆思想的论争不仅对两汉的边疆经略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渐进丰富、完善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思想。由西汉初期至昭帝盐铁之论持续进行的大一统思想与边疆思想的相融,特别是论争双方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呈现的边疆思想的趋同,标志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989年1月7日,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裕仁天皇去世。围绕着战前天皇的功过是非,在日本爆发了一场关于天皇战争责任的论争,并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战犯时没有起诉、审判裕仁天皇,所以,天皇的战争责任与东京审判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拟通过事实论证裕仁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前 30年间 ,中国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竞争进程 ,其中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至少有四次。本文从思想视角考察整理国故的口号初起时以北大学生为主的思想论争中与学术相关然其关怀又超出学术的部分 ,首先检讨论争双方的观念本身 ,其次将此次论争置于当时思想言说之中进行考察 ,侧重于各类读书人观念的异同 ,最后从时人关注的古今中外的时空互动角度简单分析这次论争的史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2000,15(6):56-106
20世纪前30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竞争进程,其中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至少有四次。本从思想视角考察整理国故的口号初起时以北大学生为主的思想论争中与学术相关然其关怀又超出学术的部分,首先检讨论争双方的观念本身,其次将此次论争置于当时思想言说之中进行考察,侧重于各类读书人观念的异同,最后从时人关注的古今中外的时空互动角度简单分析这次论争的史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价值体系和价值原则上。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通过激烈的论争,首先提出了人道原则、自然原则、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这些重大价值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对中国文化有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方志领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理论变革.在这种理论变革中,与当代各种方志思潮息息相通的和最引人关注的是方志观念的论争、更新和发展.根据笔者对当代志界实际的考察,以为以下诸对新旧观念的论争是很激烈的,而且这种论争对当代方志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相似文献   

19.
自晚清以降,明末清初的历史不断浮现在读书人视野当中,成为民族国家建构的思想资源。抗战期间,在国共两党合作抵御日本侵略的背景下,双方的摩擦仍然接连不断,双方常常借历史以言当下,晚明历史成为双方论争的一个重要场域。1944年,国共两党围绕着一篇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三百周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展开了一场论争。通过考察此文的写作和引发的争论以及其在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改编作品,可以窥见在抗战后期,一种历史记忆只有符合政治权力拥有者的意图,才有机会被广泛传布,并通过宣传文件和文艺作品而在民众中获得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历史记忆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被纳入到接受者的固有心智和文化结构中,从而被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20.
日美同盟之于日本国家安全与国家大战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在冷战后成为日本国是论争的核心。日美同盟的地位与作用、形式与结构、进程与前景的论争,仍是当前日美两国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依据日本学者的日美同盟观与同盟前景的预测,在有限区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或流派的基础上,对日本国内的同盟论争进行了整体性的归纳和梳理,力图通过日本国内的议论揭示出冷战后日美双边同盟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而对日美同盟的维持与变革问题的思索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