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兰 《文史天地》2010,(4):19-24
<正>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  相似文献   

2.
正纵观林徽因的一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她在中国文坛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30年代至50年代,她在中国建筑领域里是无人替代的建筑学家。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她的一生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就连与梁思成结婚的日期以及给儿子的取名都与我国宋朝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天才—李诫有关[1]。林徽因在少女时代即随父亲旅居伦敦,游历欧洲大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欧洲当时先进的建筑理论激发了她学习建筑的梦想,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建  相似文献   

3.
严麟书 《古今谈》2002,(2):27-29
20世纪30年代,杭州出了一位多才多艺又秀美的才女。她是“新月诗派”中最有才华的女诗人,又是一位建筑学家,在以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方面也均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4.
她毕生致力于建筑业,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旷世才女林徽因》一文讲述了这位美丽女性的传奇一生。  相似文献   

5.
自从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热播以后,林徽因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位历史人物。其实,这部电视剧写的林徽因,只是她少女和少妇时代爱情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不很真实甚至很不真实的片断。而历史上真实的林徽因,是一个有才华而作品不多的诗人、作家,更是一个有才华而且成就卓著的建筑师、建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是有贡献的参与者。在她逝世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决定,把她为纪念碑碑座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雕饰的刻样,移放到她的墓前,作为对她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正> 一座优美的建筑常常被人们喻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它是时代的反映和象征。美国建筑学家路易斯·康就说过这样的话:“建筑具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美丽的容貌。”同样,一座成功的博物馆建筑也应该具有以上特色。因为博物馆的建筑不仅是博物馆的门户,而且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物化保证。如果说博物馆是一部完整的乐章,那么博物馆的建筑就是那引人入胜的序曲。一座成功的建筑可以起到为博物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博物馆建筑对观众的导向作用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这位著名建筑学家和诗人,曾以其博学卓识和盖世风华为世人称誉。罗哲文先生是当今著名古建筑学家和文物学家,作为学生和同事,他亲见亲历了恩师林徽因为了祖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出杰出智慧和毕生心血的感人往事……  相似文献   

8.
王玲 《丝绸之路》2009,(24):54-56
李清照诗与词风格是迎然不同的。她的词写得婉约缠绵、轻柔细腻、纤巧幽微,但她的诗的风貌与之大不相同,显得尖锐泼辣、直率激烈、苍劲古朴。本文力图对李清照诗与词风格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用比较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品。  相似文献   

9.
诗人娜夜在当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少数民族诗人,她很少强调她的民族身份,诗中也未见鲜明的民族性。实际上,她诗中的“民族记忆”是以一种隐性方式呈现,诸如神、天堂等词语漫不经心的显现、“鹰”的意象频繁使用等,这些都与她的民族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一种角度而言,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展现,民族记忆的呈现要立足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点之上,并且要将个人民族记忆融入整个中华文化视野中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0.
常金雪 《神州》2011,(17):16
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国杰出的女诗人。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看不到自怨自艾,容颜渐老,可未曾改变的是她对诗歌创作的坚持以及她对祖国的挚爱,而她的抒情诗正是这些情感的记载。通过解读她的抒情诗特点,我们便能知晓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1.
常金雪 《神州》2011,(8):16-16
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国杰出的女诗人。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看不到自怨自艾,容颜渐老,可未曾改变的是她对诗歌创作的坚持以及她对祖国的挚爱,而她的抒情诗正是这些情感的记载。通过解读她的抒情诗特点,我们便能知晓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2.
《文史天地》2008,(12):71-71
“闭门羹”其实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精通琴、棋、书、画,很多年轻男子便慕名纷纷拜访,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见,才有可能谈朋友。如果客人献上的诗不被她看中,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并不简单。比如,对经济学家而言,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在建筑学家眼中,城市或许不过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落;社会学家会将城市看作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在历史学家的脑海中,城市可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不管男女和物的第三人称,都是用"他"来通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刘半农与周作人在闲谈时,提出创建一个"她"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想法。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情诗,将"她"字入诗。该诗初始标题为《情歌》,1923年9月16日刊发于北京《晨报》的《副刊》。  相似文献   

15.
采访笔记     
《西藏人文地理》2014,(1):14-14
2012年5月底,杜冬去米林县采访,在才召村第一次见到亚夏,也认识了珞巴族研究者林天然。他们跟亚夏一起喝了很多白酒,亚夏唱了很多歌。我在杜冬那里第一次知道亚夏的故事,她是珞巴族史诗最后一位口头传唱者,她的子孙们并没能将她传唱史诗继承下来,她喜欢抽烟,她不会说汉语,但是她却用最有力的说唱告诉世人珞巴族的种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中国文坛有一种声音在表现着诗坛的寂寞,也有一种声音在表现着文学阅读与诗歌难以消除的隔膜,然而,当我在新千年春季,一个万物复苏的起步之初,捧着《我的河流》时,诗作者阿霞在诗坛的寂寞和在寂寞中追求的执著却感动了我这颗曾经为诗痴迷的心,既而在她灼热的诗行与颤动的激情中感知了她对诗的一种坚守。 阿霞的诗,如同她本人的气质一样,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灵、飘逸、略带沉思和大气之美,既有女性的温柔婉  相似文献   

17.
苍茫的贵州高原,有这么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她晶莹、清澈、妩媚、深情,她就是红枫湖。这只明亮的眼睛,在贵州省中部的清镇与平坝县之间深情款款地等待你来。这只眼睛睁开,是一幅画,闭上,是一首诗。  相似文献   

18.
傅宁军 《世界》2007,(2):64-66
中国人对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了解,是从阅读泰戈尔的诗开始的。这些流传甚广的泰戈尔诗集,最早直接从孟加拉文翻译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孟加拉语翻译家石真。她曾与她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吴晓铃教授一起,去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留学。我们在北京访问石真教授,她已八旬高龄,举足有些迟缓,可是提到印度,她脸上仍浮起了少女般的纯真微笑。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是彭咏淇同志80岁寿辰,在此首先送她几句话,作为祝福: “八十寿辰,卅年教龄,廿年培训。”这数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丰富的底蕴,显示着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忠诚。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尝试集》中收有一首新诗《蝴蝶》,原见于作者1916年8月23日的《留学日记》: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著名作家丁玲在一篇回忆录中说,她在湖南长沙周南女中读书时开始接触新文学,喜欢读一些比较浅显的作品、诗、顺口溜。比如开头引录的这首《蝴蝶》,她当时就当做儿歌来背诵。其实《,蝴蝶》这首诗蕴含的情感并不浅显,诗背后隐藏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是完全读不懂的。1933年底,胡适写了一篇回忆录《: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