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州》2006,(9)
基辛格博士第一次访华在1971年7月,是秘密访华,新华社授权于7月15日发表基辛格访华公告。同年11月30日,新华社授权发表的公告宣布:中美两国政府商定,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的访问。已是耄耋之年的新华社资深记者李琴报道了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1971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华和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思聪冤案平反史料综录本刊记者周总理的眷念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为了接洽美国总统首次来华访问,1971年秘密来到北京。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与其会面之余,商谈有关事宜时,曾向基辛格询问当时客居在美国费城的中国音乐家马思聪的近况,并...  相似文献   

3.
一、“获悉”二字化尴尬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进行了多次会谈。10日晚,双方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联合公告问题进行了商谈。联合公告如何措词,双方出现了争议,其中一处是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魏渭康 《纵横》2014,(7):50-52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经过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秘密访华。这是世界外交史上一次非常经典的秘密访问,此次访问对后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72年,以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为标志,国际政治格局由美苏对立向多极化制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故而1997年的25周年纪念在中、美、日三国都是不被遗忘的节目——特别是在一个时期以来摩擦不断的背景之下。但同为重要的亲历者,美国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再次接受了人们的热烈敬意,而曾有“和式基辛格”之称的日本原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却向新闻界吐露了他“假扮特使”的重要内情。  相似文献   

6.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了重大成果。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班子商量有关两国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副外长乔冠华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公报也就是以后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公报》。乔冠华踱步钓鱼台思考难题深知任务艰巨的乔冠华在钓鱼台的房间里踱着步,反复思考着各种公报形式和公报措词以及会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及各种关系。中国政府为尼克松一行作了精心安排,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尽兴地到北京各处参观,基辛格…  相似文献   

7.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从而打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峙的局面,迎来令人欣喜的和平友好时期。在尼克松访华前,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即来华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为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但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双方商谈,以期达成一致。这个会谈共分三个层次进行:周恩来和尼克松之间的会谈是一  相似文献   

8.
孟红 《文史春秋》2007,(12):4-7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震惊世界。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几天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重大成果,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个时候,外交工作班子的任务十分繁重。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外交班子,商量两国关系的有关重要问题;副外长乔冠华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中美联合公报》(下称《公报》),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9.
《神州》2006,(9)
1971年7月和10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做准备。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总统对中国进行的首次访问。访问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声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罗银胜 《百年潮》2013,(3):76-79
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周恩来和尼克松之间的会谈是一个层次,这是两国首脑的总会谈;姬鹏飞代外长和罗杰斯国务卿是一个层次,具体商讨促进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也就是华沙会谈多年来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中国副外长乔冠华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公报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中美《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11.
张静 《百年潮》2014,(10):39-4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为了不让美国国务院参与到中美高层的核心会谈和起草(《中美联合公报》的谈判中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精心设计了“三层会谈”:尼克松和周恩来关于中美政治关系的会谈为“第一层会谈”,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部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开展“第二层会谈”,而中美双方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为“第三层会谈”。在两国部长级会谈中,富有实质性的讨论是关于在未来积极开展两国人员、文化、贸易等双边交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82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开办了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是年9月28日,基辛格首次以私人的身份开始了他的第11次访  相似文献   

13.
李珍  廖楠 《环球人物》2012,(27):48-49
2012年9月11日,在日本各网站记录的"首相动静"中,都有这么一条:"早上9点27分,野田佳彦任命木寺昌人。"那一天,职业外交官木寺昌人正式就任内阁官房长官助理(相当于内阁首席秘书助理)。木寺上任不到一个月,日本政府于10月5日又宣布,准备让他当驻华大使。为什么选择他?他能干什么?这些引起媒体的热议。并非日本"知华派"日本更换驻华大使可谓一波三折。日本现任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原定9月中旬离任,继任者是职业外交官西宫伸一。但9月13日,西宫伸一在东京涩谷区寓所附近路上晕倒,被送到医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1949年在大陆的全面失败是对蒋介石的沉重打击,那么1970年开始的国际舞台上的全面失败是对一个已入风烛残年之人的致命一击。1971年6月21日,尼克松宣布解除历时21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禁运,他的特别助理基辛格又突然于7月9日至11日秘密访华。在此情势下,蒋介石由于满腔愤懑不能自己而破口大骂了。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正式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周,驱逐蒋介石代表。然而事不止此。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发表了著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宣布中日两国关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1997,(1)
周总理正告基辛格: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一定公开批驳。基辛格说:请你们对我们的总统少用些尖锐的形容词。 1971年5月,巴基斯坦方面转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口信,说他准备来北京同中国领导人交谈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彼此关心的问题,为此先  相似文献   

16.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发表了第一个联合公报,即著名的《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上海公报》的谈判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10月20~26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第二阶段是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第一阶段的谈判经过了三个回合,双方先后各自提出了三个版本的草案稿,涉及公报的写法、内容、表述等问题,但核心是台湾问题。经过双方反复讨论,中美各有让步,除台湾问题外,其他问题基本达成共识。这就为4个月后的尼克松成功访华和第二阶段的谈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美国国务院负责对华外交事务的“四驾马车”中,柯庆生职位最低,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今年7月17日,柯庆生出任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局的助理国务卿帮办。这位44岁的学者型外交官员,一下子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关注。作为美国国务院处理对华具体事务的官员,他将直接负责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事务。  相似文献   

18.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道德和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经验事实审时度势,在深一层次上强化了外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从历史与哲学的理念出发,以现实主义实力论、地缘政治学和势力均衡观来通观审视,力求构建一种美国主导下稳定的世界秩序——“美国治下的和平”。基辛格的外交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反映出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机智与魄力。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以宏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个人阅历化合成为对历史和现实深邃的洞察和敏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黄滢 《环球人物》2013,(34):44-46
物简介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他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看来,这句话和软实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上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后,迅速风靡全球。它极大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西藏通” 梅·戈尔斯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藏学家。1938年2月8日生于美国纽约市。1959年获密西根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60年以《僧兵研究》获密西根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8年以《西藏政治制度的人类学研究》获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长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1968-1971年任该校人类学助理教授: 1971-1977年任人类学副教授。1975年至今,先后担任该校的学术职务有: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西藏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国际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