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陕革命根据地货币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金融文化最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史的一个缩影。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教育作用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拟就其版面设计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颖 《丝绸之路》2011,(16):100-101
在数字时代,书刊纸媒面临很大的冲击,书刊版面设计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本文从书刊的版面设计人手,对其实用性、审美性、创意性和整体性作了分析,并阐释了当今版面设计在书刊中所传达的视觉效果及其在纸质媒体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解析信息社会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围绕信息而产生的概念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空间研究框架中。流动空间是全球化进程中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信息技术、经济和空间的共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距离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流动空间场。为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流动空间这一概念,在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流动空间的概念,认为其具有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二元属性,提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性、共享性、高时效性、空间弹性和高级网络性五大特征。在信息时代,对于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的研究强调了流动空间作为区别地方空间的一种新空间形式的内涵,突显出信息技术改变我们居住、生活空间的同时,将使我们主动地迎接空间转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分析法,对西方高端人才跨国流动研究进行述评,探讨其跨国流动的空间特征、动力机制和社会影响。跨国人才主要的流动方向为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人才交换,以及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回流,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世界城市。其流动机制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转型、跨国流动渠道、政府管制以及流动者个体决策。其为流出地带来人才流失的困扰以及人才回流的红利,为流入地带来社会分化、居住隔离和种族排斥等社会问题。最后,就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移民的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关系,通过梳理国外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文献发现:(1)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密切相关,空间流动不仅是空间的位移,也是社会生活的结构化维度,可能带来个体阶层变化以及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2)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职业发展和居住驱动下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等三大方面:分别强调教育作为一种知识和文化资本积累对于阶层维护和代际传承的作用、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职业流动与阶层地位改变的关系,以及居住流动下的邻里效应、资源分层与阶层分层。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呈现着多样化的特征,对两者关系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移民的迁移动机,并为促进流动社会下的城市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雷发林 《旅游》2005,(11):8-8
秦志军女士:您好!国庆节愉快!可能是热爱旅游的缘故,我对旅游类刊物情有独钟。贵刊独特的选题、优美的文笔,精美的图片,大气的风格,优良的纸张。使它与同类刊物迥然有别,不同凡响,以致我每期必读,神游其中。  相似文献   

7.
晋中商人的角色特征与阶层流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苑 《清史研究》2002,(2):76-86
商人阶层是晋中地区最具特色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结交高官 ,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追求塑造本阶层的社会中坚形象。但是晋中商人不具有独立于主流道德伦理之外的意识系统 ,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一个尴尬的双面角色。同时 ,晋中商人具有浓厚的士首商末意识 ,经商致富后他们的人生走向大多再次回流仕途。随着晋中社会向近代迈进 ,商人阶层呈现出旧阶层淡出、职业化凸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州中高端美甲店为案例地,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美甲师的职业特性对其阶层与身份的建构与重构,以及其在不同空间转换下所进行的身份协商与阶层流动。研究发现:①在工作空间中,美甲师通过物质装饰刺激、身体消费规训以及与顾客的人际互动,激发了对城市高阶层的窥视欲望与现象模仿,实现了具化的阶层想象;②在城市空间中,美甲师通过身体与符号两个方面的消费"示同",无法实现身份重构与阶层流动,迫使她们采取"返回来源地"的空间策略;③在来源地空间中,美甲师通过展演"城市人"的日常消费、创业与改变居住地三方面的消费"示异",实现自我身份的转变与阶层跨越。研究拓展了阶层流动与女性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临时性和变化性,但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从空间上引导该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已有从空间角度出发的非正规经济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广州中山大道西路段的流动商贩为典型案例,从空间的角度对流动商贩这种非正规经济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商贩的空间分布具有时间、空间和类型构成三个特征。影响其分布特征的空间界面因素包括界面用地性质、权属以及界面空间特征等,揭示流动摊贩空间集聚的根源,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台文泽 《民俗研究》2014,(3):98-103
"花物"是笔者对娘娘殿神像前陈设的"花枝"、"花包"这两种物的统称。花物最初的流动本身是人与神间交换的象征,但当它被置于娘娘神殿时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象征。求子活动中它自身的物性使它又具有与其它物不同的独特流动模式,从而充满了对生命的多重隐喻。花物的生命象征和多重隐喻获得乃是将物的自身特性与地方宇宙观、生命观及相关分类认知心理等连接之结果,从而象征化了山上的神圣空间与山下的世俗空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双重背景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已然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流动趋势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基于人才履历大数据,应用履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修正型复合指标划分方法,对长三角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及其流动网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且空间集聚态势日益强化;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网络结构层级显著,网络链接空间上呈“Z”型分布;人才流动整体呈现出低流动性、“一主四副”结构、集中性、均衡性、极核交互与邻域渗透、跨区域性6大特征;③结合流动方向与活跃程度划分出四种人才流动地域类型,总体呈“破碎化”特征。为合理制定城市人才政策、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快递物流测度的区域流动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珍  席广亮  秦萧  汪侠 《人文地理》2018,33(1):102-108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流动空间作为新时期的新空间形式在带来时空压缩效应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着区域城市间联系,推动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城际流通。快递物流是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流与快速交通实体流交互产生的物质流动,其代表了流动空间的虚实二元性,是研究流动空间网络特征的有效切入点。以江苏十三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六家物流公司的网站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权重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方法建立起区域城市的快递物流水平、城市间流动空间连接度及城市快递物流总体评价等三项指标,结合区域流动空间的指标分析发现区域流动空间具有网络一体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级化及点轴式等五大特征,基于流动空间的可视化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城市间关系显示出了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多中心扁平化点轴网络,围绕南京、苏州、徐州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态势成为提高区域流动空间流动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素珍 《民俗研究》2013,(4):150-156
"家乡风味"这一带有特殊情感和特殊意蕴的文化事象在现代社会不断被强调、被"标签"。从"家乡风味"出发,探寻普通的流动人群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去记忆、想象自己的故土家园,以达成身份上的归属与认同,这是饮食文化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同时,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在参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与构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论题,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复杂化。行动者网络理论用"行动者"(actor)来消除人(human)与非人(non-human)的鸿沟,用"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来解除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并以转译(translation)来联接行动者网络,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无缝之网",由此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传统的"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和全球化所促成的"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可以被统一理解为由实践所形成的"行动者网络空间"(space of actor-networks),并日益走向融合,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人文地理学"空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和现实话题,但对其地方感学界缺乏关注。本文以上海市主要服务流动儿童的X社区儿童服务中心为例,综合运用感知地图、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流动儿童地方感的特征与形成机制。流动儿童地方感存在社区与上海、市区与郊区和对地方的态度三个维度的差异;流动儿童对家的认知包括认同、迷失和流动三种,流动儿童地方感是基于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网络所建立的,涉及多地方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积极地方感;流动儿童地方感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受政府权力影响的X中心、家庭和学校,以及智能设备和自然环境是五个直接影响流动儿童地方感的因素,流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也会重塑其地方感。从地理视角研究流动儿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流动摊贩对缓解城市失业和贫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广州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研究了摊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摊贩区位因子的微观作用机制。摊贩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集聚分布,在不同时间尺度呈现有规律的数量变化。摊贩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市场因素作用,但同时受到住地与摆卖地之间的距离、政府管制、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商户、公共场所管理者、居民)的干预以及摊贩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微妙影响,结果不是市场最大化原则下的最优区位,而是合理的区位。强调市场因素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流量,还包括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需求。摊贩区位选择没有偏离现代区位论的思想,其区位决策是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流动摊贩的空间治理成效关系着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了关于弱势群体空间政治中“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于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空间生存状态的案例分析中。发现:①受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下的城市管理模式影响,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被政策法规在正式制度层面认定为“不得其所”,但其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却受到其他空间使用者的欢迎,在非正式制度层面是“安适其位”;②西街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具有“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双重性,由此也塑造出流动摊贩在阳朔西街时空嵌入的空间结构;③内部群体特征(灵活流动性、规范化提升)与外部社会文化情景(和谐稳定的社会话语、旅游场域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因素不仅有效消解了正式制度层面所形塑出的“不得其所”空间规范,同时也强化了非正式制度层面与空间结构上西街流动摊贩的“安适其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境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地理空间现象,塑造着城市空间和景观,同时作用于族裔社区及族裔经济等,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协商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跨境流动和跨国族裔社区的相关研究,发现:(1)国内外关于移民族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仍较倾向于关注跨国空间的特征、演变以及脉络;(2)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移民或是跨国族裔研究已展现出较为鲜明的"文化转向"印迹,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3)中国城市族裔空间的研究仍以具体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居多,多尺度、多地方的对比研究较为缺乏。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移民研究进展,以期更多的跨境流动研究为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9.
资本流动受推力、引力和阻力作用,在空间上先向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集聚,然后沿城市体系和交通干线作"蛙跳"式、点线式推进,最后向乡村面状扩散。资本流动对流入地区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投资环境建设和引资工作应针对不同阶段资本流动的特点和驱动因素,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控外资流动,减少负面影响,使利用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王先明 《近代史研究》2012,(4):58-76,160
内容提要 借助于社会流动的分析路径,或可以进一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富农阶层的动态特征和一般情状。富农阶层的总流动率和上向流动率呈下降趋势,上向流动率与下向流动率之比也是逐代下降。富农的代内流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揭示着时代进程的历史特征。革命主导下以变革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为目标的社会改造运动巨浪迭起,富农阶层由此发生结构性流动。富农的生成及其存在,对于乡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始终是既具有内驱力也有着引领性的社会力量。在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富农阶层流动的个案分析,或许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