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2年秋,蒋介石颁布了《战字第二一三号》训令,阐述了他对"剿灭共军"的新战略战术。信心满满的蒋介石认为,用这种他苦思冥想出来的新招数,完全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危害"党国"多年的"赤患"问题。但,此时的蒋介石非但没有"大胜"在即的轻松,却急如热锅之蚁,因为他缺乏支撑其新战略构思的充足军费。这段时间,蒋介石连做梦都想着天上能狂下一场金钱雨……就在蒋介石朝思暮想发横财时,突然有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正2018年第3期的《蒋介石倚重的老师毛思诚》一文中提到,蒋介石对毛思诚除了在官场上的照顾,还有生活中的关切。我认为蒋介石对老师毛思诚的这种"关照"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毛思诚是"早年秀才",具有"才学恒通,明了时政"的学问,故"成了蒋介石的幕僚和‘外脑’"。这是唯才是用。二是因为毛思诚因人施教、"以柔克刚""恩威并施",用"义正词严的说教、洋洋自得的笔势让蒋介石敬佩不已",使得"蒋介石突然‘开窍’,一  相似文献   

3.
陈红民 《民国档案》2016,(2):140-143
正蒋介石研究已是海内外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成果很是丰硕,但未来仍有相当多的课题有待深化。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浙大蒋研中心")认识到,深化蒋介石研究的基础,在于新史料的发掘与整理。2015年,浙大蒋研中心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建议设立"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重大招标课题,经批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目前级别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社科规划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雪窦山上被"仇家"发现  相似文献   

5.
<正>蒋介石虽出身行伍,却热衷于"外语"。早年的蒋介石会说日语,对俄语也略知一二,可就是不懂英文。其实,在蒋介石心中一直对英语有种向往与敬畏,虽然不懂,但无可否认,蒋介石一生都在和英语打交道。虽然自己在英文  相似文献   

6.
从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开始,蒋介石的政治地位上升之快,是令人惊讶的。这既是蒋介石政治军事才能的体现,又是他对权力不断追逐的结果。蒋介石权力欲望极强,对总统之位垂涎已久,但其当选之路却是充满波折。中原初定通过约法欲"训政"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战胜了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为首的地方实力派。蒋介石权力欲日益膨胀,认为"训政"时期已到,想挟军事余威,召开国民会议选举总统,登上总统宝座。  相似文献   

7.
杨燕  杨振 《文史月刊》2010,(10):35-38
<正>一、蒋介石自请"对头"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了进一步"联络"同美国的感  相似文献   

8.
在风云雷动的现代史上,一代枭雄蒋介石从乱世中崛起.蒋介石的崛起,既有其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动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积淀,无疑也为蒋介石的崛起提供了传统的政治文化氛围."道德自律"、"业缘规则"、"权力本位",就是蒋介石崛起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宣侠父是被蒋介石开除的黄埔军校唯一的最"牛"的肄业生,蒋介石曾亲授他少将参议,他"一张嘴能顶两百门大炮"是令国民党西北行营最头痛的人,终于蒋介石"忍无可忍"下达了密裁宣侠父的手谕,宣侠父是蒋介石亲自下令秘密杀害的中共最高级别领导人。满怀报国志向、才华飞扬的年轻将军,在抗日战场硝烟正烈的时候,没有死在对日作战的沙场,却倒在特务的枪口下。  相似文献   

10.
胡飞 《文史天地》2010,(7):20-24
<正>"云南王"龙云出逃,是蒋介石众叛亲离的又一例。龙云自1927年借北伐胜利之势夺取了云南的统治权,到1945年被蒋介石武力解除云南省主席之职,统治云南长达18年,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王"。龙云和蒋介石之间曾经互相利用,合作密切。但也是矛盾重重,最终被蒋介石突然解除兵权,成为一个有职无权的人。  相似文献   

11.
章玉政 《江淮文史》2007,(6):86-100
合肥人刘文典,在学问上可谓博大精深,生活上可谓趣事多多。曾因不称"蒋介石主席"而称"蒋介石先生"被蒋介石关了禁闭,更曾因西南联大聘请没有文凭的沈从文为教授而"拍案而起"。本刊将连续推出刘文典与陈独秀、与鲁迅、与章太炎、与陈寅恪系列文章,向您揭示这位学界名流光明磊落而又有个性光芒的动感形象。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着中国军政的最重要领导职务,其思想言行对抗日战争的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2000年以来,由于研究环境的改善、观念的更新、国际交流的增加及蒋介石档案与日记的开放等,史学界关于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丰硕。其中关于蒋介石与"安内攘外政策"及"不抵抗主义"、蒋与"对日和谈"、蒋与中外关系等课题方面的成果尤为显著。文章在点评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王丰 《文史博览》2009,(7):66-67
蒋介石时期的"国宴",与其说它具有"蒋介石风格",不如说它具有浓浓的"宋美龄风格",来得更贴切。据士林官邸服务人员表示,蒋介石到台湾之后,历来操办"国宴",都委之于台北圆山大饭店,而圆山饭店厨房在举行国宴前一两个礼拜,会以工笔中楷在精美的菜单用纸上,誊写一份菜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推动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史的相关研究,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于2014年6月7日至8日联合主办了"蒋介石与抗日战争(1931—1945)"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新西兰,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25篇。会议围绕"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主题,分别就蒋介石与抗战战略、抗战军事、战时外交、战时内政,以及外国人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10月25日下午,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码头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刺杀案。死者叫杨永泰,在民国史上,他可不是一般人物,在蒋介石的众多幕僚中,他是"首席智囊",被称之为"诸葛亮"式的谋略型人物。蒋介石对他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甚至蒋介石因他的建言,能够改变已决定了的命令。北伐结束,他以"调虎离山"之计,将集团军诸侯明升暗降,解除他们的兵权;他建议组建侍从室,让蒋介石从繁重琐碎的公文审批中腾出  相似文献   

16.
卢毅 《历史研究》2016,(4):63-79,190
在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运用"驱其离巢"策略,逼迫红军西走。这从表面上看虽有"放水"之嫌,但实际上乃是欲擒故纵,他早已在"远处张网"。红军突围后,蒋介石又在日记中以"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自勉,频繁调动和督促各部,希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阻其入黔。而在红军进入贵州前后,蒋介石确实开始将追剿中共与统一西南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量,以求"一石二鸟"。但他从未放松追堵,仍处心积虑欲消灭红军,并无驱其入川之意。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更是在日记中懊恼不已,视为"用兵一生莫大之耻辱"。因此,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突围,但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进而言之,尽管蒋介石后来借追剿之机统一了西南,但却不能倒果为因地反推他当初便纵共"西窜"。在他的内心中,追剿始终是首要任务,并深以未竟全功为憾,解决西南问题只是其聊以自慰的一个收获而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上台后,一改此前美国的"放蒋出笼"政策,反对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要求.肯尼迪政府阻拦蒋介石"反攻大陆"是因应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国际局势的发展已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新中国政权是稳固的,无法以外力推翻.在策划"限蒋出笼"政策的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就如何应付蒋介石的对策问题曾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从最初的模糊政策到最后向蒋介石摊牌,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49年2月4日,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乘坐美龄号专机到了台湾,让他难以料到的是,他将自己的一生押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不但没有真正让他在台安度晚年,而且残忍地让他提前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9.
柳秋荣 《百年潮》2015,(2):30-34
1946年7月14日,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由南京飞抵九江,随即在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的陪同下登上庐山。这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首次上庐山,距离1937年12月的离开,蒋介石与庐山分别了将近九年。九年前,国民党军政要人齐聚庐山,共商抵御外侮之计,蒋介石曾在这里发表著名的抗战宣言。与当时热闹的情景相比,此时的"夏都"庐山,除了清冷之外,触目皆是遭受日军破坏的痕迹,秀美的庐山已是满目疮痍。  相似文献   

20.
郭玉兰 《百年潮》2002,(3):64-69
对于蒋介石的秘书,一般人们只知道陈布雷、邵力子,而对为蒋介石做出数次重大辅佐的"王佐之才"的杨永泰却知之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