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旅游具身体验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友猛 《旅游科学》2020,34(1):1-19
20世纪90年代初,受具身理论启发,学界开始关注旅游与身体的关系,旅游具身体验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但系统的研究评述与反思尚付阙如。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经历了酝酿、探索和拓展3个阶段,研究成果分布在两个维度、六大领域,其中视觉、其他感官知觉、躯体觉体验构成具身体验的共通性层面,主要由生理身体决定;性别分异、身体障碍和身份认同下的具身体验则属于具身体验的差异化层面,强调了身体的建构性。这些成果推动了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变革。针对当前在成果系统性、主题集中度和方法适用性等方面的不足,未来的研究迫切需要明确具身化对于旅游体验研究的范式意义,围绕“遭遇”“栖居”“展演”和“实践”等范畴建立核心命题,并且注意中西方理论资源的会通和新兴与传统研究方法的结合,以具身体验、具身实践、具身景观和具身营销为探索重心,完善和深化旅游具身体验研究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康婧  郑霞 《东南文化》2023,(4):164-171
科普展览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目前博物馆学界尚缺乏学理支撑。具身认知理论为科普展览的学习体验设计提供了新视角。然而,部分科普展览由于对观众学习体验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的认识不清晰,以至于将观众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简单理解为“动手做”与“互动式”。为解决上述问题,策展方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深入分析身体作为媒介与展览场景之间的关系,构建感知层、交互层、映射层和意义建构层的设计思路,从整合感官元素、鼓励兴趣驱动的现象性体验,优化互动展品、引发问题驱动的探索性体验,激活身体图式、加强先验知识驱动的解释性体验,以及重视反思观察、支持个人意义驱动的相关性体验等四方面,来实现科普展览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需的挖掘,“集合康养主题、汇聚旅游元素、依赖居住载体、体验度假场景”的康养旅居业态和产品蓄势待发。针对康养旅居经营主体的服务和绩效不佳、康养消费群体的高品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现实情况,需要树立和固化“打造精品”的理念,在“旅”的动线和“居”的场景中嵌入康养功能的要素,跨越“数字鸿沟”创建康养旅居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场景,打造地域特征鲜明的康养旅居项目品牌、服务品牌等品牌体系,破解康养旅居行业人才供给短板问题,实现高品质康养旅居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张娜 《东南文化》2023,(4):157-163
现象学倡导的具身认知理论更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科技馆科普展示的“策划—设计—参观—教育”的展教生命周期,也呈现为“抽象—具象—具身—体验—感知—认知”的感官化叙事过程。科技馆科普展示具有感官的缺席、在场与超越三类形态,其中在场形态可分为元感官、原感官、他感官、多感官四种。梳理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方法及案例,可以建构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模式,探索科技馆科普展示的感官化叙事形态及观众的“感知—认知”机制,同时将具身认知理论纳入科技馆感官化叙事视域,研究相应科普展示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旅游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关系到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将体验视为旅游本质的理由是:体验是旅游现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体验是旅游现象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独特属性,体验是规定和影响旅游现象中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变化及发展的依据,这些理由符合哲学关于本质研究的特点及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唐妍 《南京史志》2023,(37):86-87
<正>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强调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在教育领域,具身认知强调重视身体经验对于心理认知的作用,根据具身认知来寻找合适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坚毅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坚毅品质的培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拥有坚毅品质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面对问题,更专注地投入日常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激发幼儿内在的驱动力,培养幼儿的坚毅品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导演存在着“误读”现象,认为这一群体在电影创作中过分注重“小众化”追求。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指出在主题探索上,贾樟柯有其“小众化”的一面,但就其表达形式而言,贾樟柯从未放弃过“大众化”的创作实践,可以说,贾樟柯利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小众化”的表达目的,这正是倾听贾樟柯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向科衡  俞越  洪琴 《人文地理》2022,37(3):39-49
同性恋旅游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旅游细分市场,而身份认同作为中国“同志”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和身份的确认,在旅游体验的获得上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身份认同与旅游具身体验的响应研究以中国“同志”赴泰旅游为例,通过16位中国“同志”旅游者五天四夜的赴泰旅游日记的撰写,并结合后续通过3位日记撰写受访者和6位赴泰旅游的受访者的深度访谈逐字稿进行访谈,探讨中国“同志”赴泰的身份认同与具身体验响应的内在关联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同志”赴泰旅游体验是实现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具身性实践和反思,也是叙事性内容建构的过程,进而得出身份认同与旅游具身体验内在关联的叙事过程性空间模型。本研究将补足深化和拓宽亚洲“同志”的身份认同与具身体验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旅行者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帆  林岚  胡慧  罗琴  郭子林 《人文地理》2020,35(3):17-28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1980—2018年共计931篇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及内容分析法,对国外休闲动机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休闲动机研究分为起步探索(1980—2002年)和快速发展(2003—2018年)两个阶段;早期学者侧重休闲动机概念、理论、分类、量表等研究探索,21世纪以来,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不同群体休闲动机类型、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休闲动机与休闲活动意向;休闲动机与休闲制约、休闲制约协商及休闲参与;休闲动机与休闲涉入;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等影响关系及影响机制等;注重人文情怀,研究群体广泛,研究对象从青少年、大学生、高中生、旅游者、男性、职业女性、公园志愿者、自由露营者、远足者等普通群体转向老年人、家庭妇女、残障人士、儿童、疾病患者等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休闲动机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国外休闲动机研究成果对构建我国休闲动机研究理论及实践应用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我们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割不断的亲情的生动写照。我是天门市岳口镇人,旅居香港近半个世纪,但念家乡、想亲人之情,不但未曾稍释,而且与日俱增。每与港、台友好言及,无不感触相同,而又同“病”相怜!幸赖大陆人民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准许海峡两岸民间通讯往来。但由于台湾方面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致使两岸民间通讯在80年代处于半通(大陆)不通(台湾)状态。值此,旅居香港,处于两岸桥梁中间的我,因经常往返台、港,加之两岸许多亲朋急切探寻家中亲人下落,又苦于信函不通,…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理学视角下第二居所旅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流动性范式下,旅游正经历从单一化的观光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一种基于“休闲度假”与“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第二居所旅居现象方兴未艾,并因其独特的流动性特征及引发的新的“人-地”互动关系,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第二居所旅居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旅游地理学“人-地”关系为研究脉络,对第二居所旅居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基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体系。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现有研究对第二居所旅居引发的新的“人-地”关系关注相对较少,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按照人地关系理论的“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研究主线,对未来第二居所旅居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形成具有旅游地理学特色的第二居所旅居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语境下的"家"不再被视为稳定不变的概念,而是被不断建构的社会空间。第二居所赋予了传统社会中的"家"更丰富的动态内涵与独特的象征意义。文章以避暑旅游地重庆仙女山镇为例,研究第二居所避暑居民对"家"的空间想象与感知,及产生的特定认同。研究认为,第二居所避暑居民实现了对舒适空间的功能认同、对精英空间的社会认同及对家庭空间的情感认同,三者凸显出家的休闲属性、社会属性与日常属性的有机统一。第二居所表明了一种逃离现代性及满足休闲需求的旅游形式,也是一种规律性、重复性和循环性的生活方式,同时彰显出对身份、情感及真实性的渴望。第二居所的居住过程是家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与第一居所及流动空间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家"。  相似文献   

13.
郭新伟  余斌  卓蓉蓉  李瑞瑞  曾菊新 《人文地理》2020,35(2):122-131,151
基于江汉平原京山市乡村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通过指数分析揭示农户日常休闲变化特征,运用回归分析透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户日常休闲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类型,但已呈现多样化、新兴化趋势;以“自家”为主要区位,但家外化、远程化特征显现;以“自家娱乐消遣型”为主流模式,但“手机/网络”为代表的“自家学习发展型”休闲增长迅速。乡村休闲发展水平受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双轮驱动”,农户个体休闲“惯性依赖”特征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传统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offers theoretically-informed empirical insights into queer migr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 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s, patterns and outcomes of migration is important for scholars researching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gay men, lesbians and other non-heterosexuals. This paper advances knowledge of queer migration by interpreting interview data from thirty-seven gay and lesbian Australians. The analysis is prompted by a qualitative and narrative turn in migration studies, and the urgings of new mobility studies to account for the embodied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migration. Interrogating gay and lesbian Australians' migration narratives over the life course, I scrutinise the emotionally embodied nature of queer migration. I focus on the body as a vector of displacement, and explore how emotions, desires and intimate attachments shape queer mobilities. Respondents particularly emphasised the roles of ‘comfort’ and ‘love’ in relocation decisions. I found that these feelings interleaved with three patterns of emotionally embodied queer migration in the data—coming out, gravitational and relationship migrations. The embodied affects of comfort played a key role in coming out and gravitational migrations, while the exigencies of love underpinned relationship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地缘环境也开始指向情感研究。中国的家国情怀使“国家”不仅具有政治属性,也成为一个饱含情感与地方认同的概念。本文从地缘环境的情感要素入手,援引环境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探究跨境流动背景下的国家感影响因素。结论发现:①中国海外移民国家感受到个体与社会因素制约,包括年龄、学历、公民身份、出国时长、移居国GDP和文化认同;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包容多元的地缘政策利于提升客族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海外移民的国家感;③居住、网络媒体环境变化及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会引发跨境群体重新审视流动前后所处的地缘环境,直接或间接重构国家感。本文既为促进跨境流动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双向接纳提供新路径,也在情感地理学方法论层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市舒适性视角下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飞龙  杨宇欣  王士君 《人文地理》2020,35(5):61-68,129
基于长春市2009—2018年专利授权数,以城市街道为创新产出基本分析单元,从城市舒适性视角探讨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9—2018年长春市城市内部创新发展差异逐渐增大,局部区域相对均衡,整体呈现“西南集聚,东南分散”的空间特征;创新产出的空间单元数量逐渐增多,并形成“北低南高,四大核心”的空间格局;且伴随显著的高值集聚现象,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空间聚集性促进了知识溢出效应;城市舒适性对于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有一定影响,休闲舒适性因子与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整体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experienced massive rural–urban migration, producing the huge so-called ‘floating population’ (liudong renkou). This article attends to what it means to be thus between places by focusing on the embodied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migrant travel. Each year sees the Spring Festival rush (Chun Yun) with the largest annual movement of people as millions of these rural migrant laborers (nongmingong) return to their homes for the holidays. The Spring Festival rush is marked by huge crowds queuing overnight for train tickets, with throngs of migrants carrying woven bags of belongings and gifts on their shoulders, who end up standing in the overcrowded ‘hard-seat’ carriages of trains. By closely reading some of the poems from the emerging genre of ‘Hired laborers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migrants' affective and emotional journeys. It argues that this transit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key shared sites of common identification for a migrant population whose mode of inhabitation is through circulation and mobility. It also argues that mobility creates shared experiences characterized by specific corporealities, material cultures, and sens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公共交通是我国老年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公交移动性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季节和空间双重维度分析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机制。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季节时空因子对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不同季节中空间因子对老年人移动频率、移动半径和移动熵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老年人移动性影响机制的分析应考虑时空变化的双重影响;②不同空间因子之间以及季节与空间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对老年人移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对深入理解老年人行为有一定帮助。研究试图拓宽老年人移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移动性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旅游动机测量模型主要基于个体旅游视角,无法有效解释亲子群体旅游现象。本文基于家庭系统理论,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构建了“促进家庭关系-加强儿童教育-个体正面体验-个体负面体验”的亲子旅游动机测量量表。结果表明:①研究亲子群体旅游动机需要从传统的个体旅游视角转为针对性的群体旅游视角。②亲子旅游动机具有明显的亲子性,其重要程度为“加强儿童教育 > 促进家庭关系 > 个体正面体验 > 个体负面体验”,为寻求家庭意义,家长的个体旅游体验仍然存在但却是削弱乃至牺牲和隐藏的。③不同变量下动机存在差异,但主要仍为加强儿童教育和促进家庭关系。亲子旅游动机研究以期为旅游动机理论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保障老年人口享有积极与健康的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基于问卷抽样调查数据,以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厘清客观建成环境、主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老年人对社区居住满意程度为比较满意,但不同个体属性的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明显差异,户籍、性别等特征老年人的群体差异最突出,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2)主观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1),社区治安情况、美观程度、交通通达性与社区娱乐设施等感知特征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但客观建成环境要素总体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弱负相关性。(3)社区邻里交往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在综合考虑主客观建成环境要素、社会交往等因素后,除性别和户籍、学历和收入外,部分个体特征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