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黎洁  党佩英  任林静 《人文地理》2020,35(6):122-131
在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陕西4市22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多维贫困程度越深,农户参与旅游比例越低,乡村旅游不具有天然益贫性;参与旅游能够显著减缓农户的多维贫困。从单维贫困看,乡村旅游对调查地农户的经济、教育、生活水平和权利维度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其中对生活水平的减贫效应最大,健康维度效应不显著;参与和未参与乡村旅游的农户在多维贫困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维度的减贫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教育、健康、权利维度的减贫影响因素差异不大。据此,从乡村旅游经营、精准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具有一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可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起到积极作用,是一种符合精准扶贫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造血式"扶贫模式。本文以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制约乡村旅游扶贫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唐汪镇旅游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马先 《旅游纵览》2022,(24):98-100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能与农业发展进行融合,形成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发展、增收创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在总结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建设开发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建设开发的基本原则,其次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建设开发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乡村旅游建设开发的原则、面临挑战,提出提高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健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创建人才培养平台,助力乡村旅游建设;开发多元化的产品,强化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四方面的具体路径,希望能为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汤欣茹 《旅游纵览》2022,(19):14-16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农户参与是乡村旅游的关键内生动力。我国政策导向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农户参与旅游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方向,由此拉动了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然而目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行为的质量低下,存在团结程度低、原有农业生计受到冲击、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不利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采取政府牵头成立合作组织,倡导团队合作;发挥精英示范作用,对农户进行培训;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参与,保障农户参与开发的权益等措施提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行为的质量,对于推动农户进一步深入高效参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发展理念,能通过社会全面参与促进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与共同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开发乡村全域旅游能使乡村多功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本研究聚焦乡村多功能视域下的全域旅游开发情况,并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全域旅游开发项目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旅游附加效益小;主体联动性不够、人才缺口较大导致社会效益弱;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传播渠道较窄致使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提出相关建议,全域旅游应从产业融合、整合资源,主体联动、培养人才,深挖文化、品牌宣传等方面做出努力,使乡村旅游向全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田静 《旅游纵览》2023,(19):142-14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其开发利用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意义展开研究,其次分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最后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视角下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当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仍旧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地方政府、村委、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力,结合民俗旅游项目、民俗产品、民俗文化直播等形式进行开发,多措并举提升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张海琴 《旅游纵览》2022,(14):148-150
本文在探究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即科学规划发展路线、强化乡村旅游项目发展规划、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丰富体验、重宣传以构建完整旅游品牌,最后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理论分析、案例解读,探明共性发展规律,希望能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贫困户满意度测评对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扶贫进行研究,旨在调查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为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提供借鉴。武陵山片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个特殊困难的集中、分散的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牵头开展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的试点示范区。本文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出发,对乡村旅游扶贫满意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莫光辉 《攀登》2014,(3):89-95
扶贫开发政策需要在新的减贫实践中进行优化设计。文中概括了农民创业以及国内农民创业扶贫的减贫效应,结合广西天等县农民创业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结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建构农民创业与国家挟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双向良性互动创业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杨晓安 《旅游纵览》2022,(21):181-183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在“三农”领域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振兴需要赋能,需要产业支撑,旅游产业因其耗能少、无污染、从业门槛低、回报周期短的特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水南街道横山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潜在资源,总结旅游产业的开发思路、具体策略等,研究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黎洁  高岚 《人文地理》2019,34(4):143-151
利用课题组2017年6-8月在陕西安康、商洛、汉中、宝鸡4市9县22个旅游扶贫村收集的841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选择模型(DSM)等分析了农户参与旅游对家庭农林业劳动时间、外出务工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旅游有助于增加调查地的农户收入,旅游兼营型农户收入更高。在全样本中,参与旅游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时间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但在参与了旅游的农户样本中,农户参与旅游一些特征或形式,如土特产销售,对农林业生产则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多个模型中,农户从事旅游对家庭外出务工活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提出了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旅游+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景区带村作用、完善旅游扶贫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平利县79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建立贫困风险耐受度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辨识平利县村域贫困风险因子,评测贫困村风险耐受度,并与贫困发生率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自然本底、区位-生产资料、内外助力和生产生活保障等四个贫困风险因子作用方向有所差别;全县贫困风险耐受度处于中下水平;比对贫困风险耐受指数模型与贫困发生率现状,发现二者分布趋势相似性特征明显,未出现异常现象。后续应建立针对性的风险预测和防范机制,适量减少直接性福利供给,激发农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风险抵御力和恢复力,构建持续稳定的脱贫-振兴的扶贫新模式,持续监测县域贫困村贫困风险耐受度的时序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旅游发展能否真正减贫以及如何实现减贫应是当前旅游减贫大背景下备受讨论的焦点,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关注。然纵观现有研究,对旅游减贫效果的实证探讨及细致剖析尚十分缺乏。本文选取旅游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作为研究视角,探讨这一过程对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影响。研究以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对周边两个村庄的土地使用(征用、租用)为例,采用多维贫困概念,探讨旅游发展给两村村民在收入、居住条件、就业及生产方式以及话语权等带来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旅游再贫困的概念,意在说明旅游发展在使贫困人口短暂富裕后再次陷入贫困状态的发展现象,是旅游发展之于贫困人口负面影响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庆市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贫困农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显著,与非贫困农户相比差距进一步缩小;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人均种植业收入和人均养殖业收入增长最明显,二者贡献率合计达到61.87%;农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量、老人小孩数量、耕地面积、耕作半径、是否发展特色产业等因素对贫困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显著。因此,发展特色产业,解决贫困农户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土地撂荒问题是保障贫困农户脱贫后稳定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家精准扶贫需求,构建基于A-F双临界值法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进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的总体测算与分析,并分别分析多维贫困的空间集聚效应及不同分类体系下的贫困分异特征。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西部存在大面积高度贫困县单元,中部存在呈东西条带状分布的中度贫困县单元,东部地区贫困程度呈现"南高北低"状态;②研究区主要致贫因素为:人均纯收入、家庭健康、平均教育年限,一般致贫因素为燃料类型、资产、房屋结构,次要致贫因素为:饮水情况、通电情况、儿童入学率;且大部分贫困指标呈显著空间集聚效应;③研究区西部县际贫困特征差异较小,东部存在显著的南北分布差异;④不同类型县各贫困指标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16.
PPT战略与背包旅游——以滇西北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璇 《人文地理》2006,21(3):62-66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云南省作为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其贫困地区的分布与旅游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是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与经济极度贫困对照鲜明的代表性地区。笔者根据在滇西北高原上逾期一个月的背包和徒步旅游的实地调研,以虎跳峡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指出通过背包旅游对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实施PPT战略,是适合贫困人口发展与创建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村级尺度上探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联特征以及二者耦合作用机理,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一环。本文分别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多维贫困综合发展监测模型,结合时空探索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综合揭示两者的时空发展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联关系。2015—2018年研究区内58个行政村的实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呈中段高、南北段低的空间非均衡性分布,整体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②研究区内贫困村的多维贫困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北段地区贫困程度较轻、南段贫困程度较深的格局;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多维贫困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关联与明显耦合,且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贫困村多转为同步型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郭连文  张妍  徐虹  张行发 《人文地理》2022,37(5):171-182
乡村振兴背景下,谋求适合乡村内生式发展的有效治理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权威善治视角,探讨陕西省袁家村发展旅游以来治理结构演变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地方权威主义治理主体扮演“决策者”“引领者”“代理人”等多重角色,并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发生角色变迁。(2)乡村旅游目的地治理结构从单一主体向“双轨”治理演化。其中,利益相关、产业规模扩张和制度安排为其演化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对现实的启发是,发挥好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互动作用,将有利于实现目的地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益敏  蒋睿 《人文地理》2010,25(6):131-134
旅游扶贫是解决旅游资源丰富型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怒江峡谷区是个区域性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决定传统的农业难以改变其贫困面貌。而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独特的峡谷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使怒江旅游扶贫成为可能。文章分析了怒江峡谷旅游扶贫的优势、劣势资源和机遇,提出怒江旅游发展应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目标,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产品,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