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弱势群体需求的北京服务设施可达性集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人群属性和需求,探讨服务设施供给的社会公平是新时代服务设施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于人口总量巨大、社会构成多元、社会空间分异凸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尽管研究某一弱势群体对单项服务设施需求的文献不断涌现,但是结合居民主观的服务设施需求偏好的可达性集成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作为案例城市,首先采用居民主观调查数据分析四类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结构,然后基于POI数据,借助GIS分析这四类弱势群体服务设施需求偏好下的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情况,且对综合可达性较差的区域进行了空间识别。本研究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主观与客观数据相匹配的可达性集成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能够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网约车的普及重塑了居民的通勤行为。城市建成环境作为居民通勤出行的制约因素,是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采用海口市滴滴出行订单数据,刻画格网尺度的居民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的空间分异格局,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出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晚高峰通勤时间在空间上表现为中间集聚、四周分散的分布特征;早晚高峰通勤距离呈现梯度递增的圈层结构。(2)不同维度的建成环境因素对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距公交站距离、距市中心距离、职住比、道路邻近度是核心影响因素;人口密度、就业可达性、路网密度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3)从影响效应看,交通区位优越、职住趋于平衡、道路邻近度高、就业可达性好能引导网约车与多元交通协同发展。结果可为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优化居民通勤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婕  陶印华  刘志林  柴彦威 《人文地理》2021,36(2):27-34,54
本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多层次路径分析方法,以社区及周边环境作为地理背景,探讨邻里环境、社区交往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体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后,社区建成环境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较弱,仅公园可达性显著正相关.然而,建成环境通过社区交往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显著,尤...  相似文献   

4.
李艳  曾菊新  程绍文 《人文地理》2014,29(6):133-139
在城市游憩中,到访游客和居民共享城市环境,形成了对城市环境供给的满意度评价。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武汉旅游市场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比较了内外部游客对环境供给因素满意度及其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提出了游憩者体验城市环境供给的三个维度,即基础型、吸引型和增益型环境供给;并揭示了两个规律性现象:即到访游客对大部分环境供给的满意度高于居民的满意度;到访游客和居民的重游意愿均受到基础型环境供给因子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此,城市主管部门应更重视基础型环境供给的规划、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林岚  张雪  刘群  郑颖玲  郭子林 《人文地理》2022,37(1):116-125
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关系备受地理学者关注。休闲体育活动是一种融合体育运动和游憩的休闲性身体活动。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重要的休闲体育建成环境,关注其对居民休闲体育行为影响研究尚不足。基于三个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居民休闲体育行为调查,本文探讨大型体育场馆对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时空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距离场馆越远,休闲体育者到访越少;因交通网覆盖度及交通可达性提升,局部呈现多中心集聚衰减特征。②10 km以内距离集中90%以上休闲体育者,30 min以内时间最可接受。③家庭结构、场馆活动频率和满意度对到访时空规律影响不显著;年龄、月收入和文化程度等对3 km以内影响较大;随距离增加,休闲体育偏好和机动化出行方式等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冯健  项怡之 《人文地理》2013,28(3):42-50
基于社区问卷调查数据,从行为主义视角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居民的通勤、购物、就学、就医、休闲等日常活动空间开展实证研究,刻画开发区职住分离、购物行为的空间指向性,以及居民就学、就医和休闲行为的空间分配特征。继而,基于加入空间变量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结合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背景,重点从居民需求、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开发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特征进行解释,并概括出其形成的综合机制模式。研究发现,距离、业态偏好、对服务设施质量的要求,以及交通方式改善带来居民需求变动,与市场供给的空间分布、政府供给的相对短缺共同影响,塑造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的儿童友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祁琪  陈淳  朱竑 《人文地理》2021,36(3):67-75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单位社区转型提供新思路.本研究获取行为注记及问卷数据,探讨广州市H高校单位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特征及社区对儿童活动的影响,结合空间满意度及友好度评价,分析了高校单位社区与儿童活动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①高校公共活动区为儿童活动集聚地,社区建成环境及社会环境对活动有积极或消极影响;②社区绿化好、安全性高及...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城市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城市旅游形象理论模型。以徐州为例,在利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的基础上,通过LISREL8.70软件对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结构模型中各结构变量之间的路径与假定基本符合,模型的整体拟合性能良好;旅游服务认知对目的地满意度评价的作用大于旅游资源,说明影响徐州旅游形象的因素是综合导向型的,而非资源主导型;城市特征和居民素质对旅游服务认知、满意度和忠诚度三者均有效应,而城市竞争力和居民竞争力仅对旅游服务认知产生影响;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旅游服务认知、旅游资源认知、城市特征和城市居民素质;忠诚度除了受满意度的影响外,还与城市特征和城市居民素质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保障老年人口享有积极与健康的生活质量,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基于问卷抽样调查数据,以合肥市为研究案例地,从主观与客观两个层面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厘清客观建成环境、主观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老年人对社区居住满意程度为比较满意,但不同个体属性的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明显差异,户籍、性别等特征老年人的群体差异最突出,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2)主观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81),社区治安情况、美观程度、交通通达性与社区娱乐设施等感知特征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但客观建成环境要素总体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呈弱负相关性。(3)社区邻里交往对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在综合考虑主客观建成环境要素、社会交往等因素后,除性别和户籍、学历和收入外,部分个体特征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社区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事关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与公正,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以南京市居住用地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对南京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公园绿地四大类社区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相关低收入社区的实地调研,研究城市边缘区低收入群体的服务设施空间剥夺问题。研究表明:南京市四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衰减的空间分异格局;较低的社区服务设施可达性不仅直接造成低收入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较低的满意度,导致其空间剥夺感的产生,还极大地阻碍着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导致社区居民强烈的迁居欲望,在他们较低的支付能力下进一步加剧其空间剥夺感。政府未来在规划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社区时,更应注重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做到社会与空间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宜居性一直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人本导向下的宜居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交通是城市形态和出行行为的主要载体,实现交通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根本和关键要素。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基于多维视角的城市宜居交通概念、目标、要素与框架。本文强调了宜居交通的多维目标,认为宜居交通建设应更全面地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相融合,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和相关规划体系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宜居交通构建的主要策略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构建宜居城市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三次大规模抽样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居住环境从2005年至2013年的变化进行评价,重点分析居住环境的生活方便性、安全性、自然环境舒适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健康性六大方面在不同城区及不同人群之间评价的差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居民比较认可宜居北京的生活方便性,对舒适度的评价逐渐上升,对健康性的评价持续下降;主城区居民满意度高于郊区大型居住区;年轻群体、高收入高学历人群、商品房居民以及本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评价更高。  相似文献   

13.
王兰  孙文尧  吴莹 《人文地理》2020,35(2):55-64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健康城市建设背景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纳入了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而主观感知的城市环境变量能够体现出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难以捕捉的健康影响效应,具体作用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建立了个体、社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开展的“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探究主观感知的城市物质环境和服务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作用并识别显著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感知的城市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民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状况、住房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感知是影响自评健康较为主要的环境感知因素。最后本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讨论对健康城市评价和研究的启示,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坚  孟斌  陈思宇  湛东升  陈喆 《人文地理》2021,36(2):63-72,183
融合了位置和文本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人类行为时空模式及规律提供了可能.本文构建了文本信息挖掘技术与空间分析有机结合的居民时空行为研究框架,利用2017年微博数据,采用BERT与Fast.AI结合的文本分类模型,结合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主题挖掘,对北京居民日常就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