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舒适性视角下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飞龙  杨宇欣  王士君 《人文地理》2020,35(5):61-68,129
基于长春市2009—2018年专利授权数,以城市街道为创新产出基本分析单元,从城市舒适性视角探讨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9—2018年长春市城市内部创新发展差异逐渐增大,局部区域相对均衡,整体呈现“西南集聚,东南分散”的空间特征;创新产出的空间单元数量逐渐增多,并形成“北低南高,四大核心”的空间格局;且伴随显著的高值集聚现象,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空间聚集性促进了知识溢出效应;城市舒适性对于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有一定影响,休闲舒适性因子与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整体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目前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旅游绩效评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国外代表性文献,着重比较4类评估方法,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4类方法分别具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固有的假设约束、严格的技术规则和明确的适用范围,未来应基于“传统绩效—技术效率—生产率—竞争力”的研究框架,针对性地评估和调控旅游企业、行业与目的地绩效;②应严格遵循模型方法的技术规则,规避技术陷阱,并从提高数据质量、优化遴选指标和扩展模型方法等方面优化评估技术,提升理论贡献;③应重点关注全球化、技术变革、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绩效应用研究,在内外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中“解构”绩效评估,提升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视角考察黄河流域中下游各地市2003—2018年间的经济发展质量。首先,对GTFP进行测度并与传统TFP比较分析;其次,对GTFP增长率的内在动力进行解构;最后,采用变异系数和回归分析检验GTFP的收敛趋势,并验证其增长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GTFP较传统TFP表现出“中部塌陷”为特征的非均衡分布;②2003—2013年间,技术效率的提升是GTF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3年后技术前沿水平转变为主要动力;③在“追赶”效应下,各地市GTFP的差异呈缓慢缩小趋势;④该区域GTFP的提高受产业结构、财政科技投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耀  王新新 《人文地理》2011,26(6):138-143
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休闲消费行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但是目前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休闲研究还很少且比较分散。鉴于此,本文从消费者行为视角出发,对国外休闲动机、休闲行为和休闲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系统地回答了休闲消费者为什么参与休闲活动、休闲消费者如何选择休闲活动、休闲行为如何变化、休闲消费者如何评价休闲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并从休闲产品开发、休闲产业发展趋势、休闲服务质量提高三个方面探讨了其对国内休闲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晔  妥艳媜  吴迪  张彤 《人文地理》2020,35(5):120-129
旅游已成为个体寻求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本文以大众旅游者个体为研究对象,探索旅游对旅游者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逐级编码、概念化和范畴化,发现大众旅游者自我认知的变化具有普遍性,构建了旅游者情境自我发展过程的框架,最终得到核心范畴——旅游者自我发展。研究发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或结束后对自我的内省能够促进自我发展;影响旅游者内省行为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情绪过程受到旅游者对旅游情境因素的知觉和出游动机的双重影响;意志过程主要受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调研问卷,运用旅游动机与休闲限制理论,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大学生背包旅游动机与限制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背包旅游主要源于旅游出行、生活方式、学习提升和社会责任四大动机,大学生背包旅游限制则与休闲限制层级模型完全吻合,可借由个人、人际和结构限制三方面解释。  相似文献   

7.
陈敏姝  丛钰 《旅游纵览》2011,(12):58-61
大学生作为休闲活动的主要群体,了解他们的休闲消费现状,提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还能带动整个城市的相关休闲产业向积极方向发展。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部分沈阳在校大学生的日常休闲行为进行调查。对休闲消费活动的内容、平均花费时间及金额、消费满意度、信息获得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概括了大学生从事休闲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四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国外有关旅游者家庭旅游决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旅游市场作为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在近40年来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家庭旅游的决策阶段与决策因子、每个决策阶段及因子的主导者和影响者、影响角色分配的核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入手,对国外有关家庭旅游决策制定过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旅游研究人员和营销、经营管理人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姜晓晖 《人文地理》2021,36(6):87-95
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后城市化”时代。“快速扩张下”的城市收缩现象越来越引起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关注,其中空间层面的资源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带来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尝试从“制度—政策—行为”层面的空间不匹配,解释城市收缩的逻辑归因。其中,制度空间通过“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收缩城市在空间和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政策空间基于政治体制、社会政策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行为空间嵌入个体、群体、家庭行为中,通过职住分离、就业环境等带来个体“空间—行为”的不匹配。最后,提出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促进收缩型城市再“更新”、关照区域政策平衡,扩大收缩型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成为“人”的“家”等治理导向与政策尝试。  相似文献   

10.
周燕平  吴燕佳 《旅游纵览》2023,(19):18-20+25
本文针对近十五年(2008—2022年)我国红色旅游翻译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利用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生成研究机构聚类图谱、关键词词频列表及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等,较为客观、直接地呈现出我国红色旅游翻译的进展与趋势。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翻译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热点聚焦于翻译策略、外宣翻译、汉英翻译和牌示解说等方面,但发文机构较为分散,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未形成较大的学术群体。为此,建议后期研究者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翻译研究语对,合理运用翻译理论,提升研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校女性教职工日常休闲行为探析——以广州高校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春霞  陶伟 《人文地理》2007,22(3):65-68
本文尝试对城市职业女性日常休闲行为的整个系统过程进行研究,并选取高校女性教职工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她们的日常休闲动机、休闲决策、休闲的时空间行为结构、休闲期望和休闲满意度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以透视职业女性的休闲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宋子千  蒋艳 《人文地理》2014,29(2):53-60,112
经典休闲满意度定义衡量的是个体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休闲活动满意度,而不是个体对于其整个休闲生活状况的综合评价。文章因此提出了休闲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并以杭州为案例,对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总体偏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休闲时间、休闲参与频率、休闲活动满意度对休闲生活满意度都有一定正向影响,其中休闲时间、休闲参与频率的影响较大,而休闲活动满意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居民日常休闲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休闲的性别差异研究是西方休闲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本文以北京市2007年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多角度地分析了居民日常休闲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拥有更多的休闲机会;女性休闲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并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家务和照料活动,同时,女性更乐意将时间用在社交活动,而男性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体育锻炼和上网活动;对于休闲地点的选择,男性和女性居民选择家内和家外休闲差异不大,但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男性平均出行距离更远,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较近的地点;在休闲中,男性倾向于一个人休闲而女性更倾向与家人一起休闲,表明女性更重视休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农民工空间回流及其区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空间回流正在改变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空间格局,而回流区位决定了空间回流的具体流向和回流者的空间分布。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在研究内容上,国外主要集中于空间回流动因的理论阐释、空间回流影响因素、空间回流评价和区域影响等方面,而国内主要关注到了空间回流动因与机制、回流地及回流意愿地空间特征、空间回流的区域影响等领域。农民工空间回流的产生是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回流区位多以农民工源地附近的县城和小城镇为主,而回流意愿地多为大中城市,意愿与现实矛盾突出。农民工空间回流对务工城市和来源地农村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为正面影响,也可能为负面影响。今后应加强回流区位的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归纳总结回流区位的一般规律,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模型分析、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华 《人文地理》2008,23(2):100-105
本文在搜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指出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社区旅游及其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等多个方面,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最后本文探讨了国外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期望能够对国内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时期的休闲经验与阻碍,对于个体的休闲态度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以台湾花莲县秀林国中慈辉班110位学生为对象,经由休闲阻碍量表的测量,得知高风险家庭之青少年休闲阻碍相当显著,首推为人际间阻碍,其次为结构性阻碍,显示家庭压力与环境成为了影响休闲的关键因素。故政府应提供更多元的家庭辅助,建构良好且安全的休闲环境,以帮助高风险家庭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相似文献   

17.
韩光明  黄安民 《人文地理》2013,28(2):125-130
地方理论认为,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地方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以休闲为导向发展的城市正是一个这样的充满意义的空间。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以地方理论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城市休闲与地方性、地方意义、地方依恋感的联系,探讨了休闲主体与城市之间的"人与地"关系,提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依恋研究框架,分析了地方观应用于城市休闲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构建了城市休闲的地方观研究概念框架。以期为休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Leisure shopping’ is a particular kind of shopping activity that is devoted mainly to fashion clothes and accessories. Women are commonly represented as the main leisure shoppers, and consequently, they tend to be at the centre of shopping centres' mainstream discours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nterpretations of representations of ‘leisure shopp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 have too often ignored the daily and seemingly ‘banal’ experiences of the social actors involved.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how gender roles are performed and reified in high-end factory outlet villages in Italy. It adopts a cross-sectional approach to ‘leisure shopping’ that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s’ of two Italian high-end factory outlet villages, the ‘social space’ represented by the same sites and the ‘stories’ about a few ideal-typical female shopping experiences. These aspects are situated in the Italia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t the time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Very different demands – such as sensuality, efficiency and motherly care – are put on women in Italy, as well as in the majority of Western societies.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rough their practice of browsing in a high-end factory outlet village, women often reproduce stereotypes while simultaneously trying – though ambiguously – to challenge them.  相似文献   

19.
The Reception of Hayden Whi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Hayden White on the theory of history ismade difficult by his preference for the essay form, valued for its experimental character, and by the need to find comparable data.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citations of his work in English and foreign-language journals, 1973–1993, reveals that although historians were prominent among early readers of Metahistory , few historical journals reviewed White'stwo subsequent collections of essays and few historians—except inGermany—cited them. Those historians who did tended still to cite Metahistory and often the parts of it devoted specifically to nineteenth-century historians.
Literary critics, on the other hand, were relatively late to discover White, but during the "narrative turn" of the 1970s and 1980s his work wa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of the novel and the theater. Recognition of it was especially marked in Span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in Germany.
As a result, salient themes of White's later work—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import of narrativization, the "historical sublime," and writing in the "middle voice"—have largely gone unremarked by historians and philosophers. Both these groups have tended to be irritated by White's bracketing of questions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some have accused him of effacing the line between fiction and history, while White's numerous literary readers have generally applauded his tendencies in thisdirection. White however has consistently maintained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although not the one conventionally postulated. His exploration of writing in the "middle voice" brings his work full circle, in that it promises a "modernist" realism appropriate for representing the "sublime" events of our century.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多注重服务半径、设计理念等内容,对其服务范围内的人口特征缺乏有效研究,如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等,造成广场活力下降。在南京市秦淮、白下两区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广场大小、广场内部道路设计、治安管理、卫生维护等设计要素上,两性对其的关注程度基本无差异,而在特殊设施、私密空间设计、绿化美学效果等方面,两性间的关注差异明显。基于女性主义思想,这一差异的产生缘于两性在家庭内部分工、空间认知、生活体验、审美、历史角色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