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怡 《旅游纵览》2013,(6):106-107
城市旅游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利用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旅游者前来开展各类休闲游憩活动。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城市旅游综合改革的发展目标。本文利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了形成旅游城市意象的因素以及相关旅游综合改革方式,以期有利于城市旅游综合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曹前  沈丽珍  甄峰 《人文地理》2018,33(5):97-105
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使得时空压缩,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要素流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城市体系。互联网企业及其与实体行业的相互渗透使得它们成为信息时代各种要素流动的综合体现。本文借鉴Taylor等提出的基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中国百强互联网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为基础,引入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企业演化的角度分析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与城市网络特性。从2000、2005、2010和2017年互联网企业空间分布、规模与等级分布、\"互联网+\"/纯互联网企业分布及它们的演化规律分析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互联网企业空间分布极化,城市网络中心性与扁平化并存,网络整体地域性减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产分割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网络空间增长已经成为城市网络生长发育的重要驱动力量。近30年来,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日益增多,在链接关系及时空过程、价值生产空间格局、外部经济及其空间差异、规划实践及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城市网络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多维视角提出了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理论体系研究框架。总体来看,基于企业网络视角的城市网络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进展:城市网络分析技术方法的发展完善、城市网络多维度时空过程的综合比较研究、城市网络发育过程的微观机理解析、城市网络演化模式理论模型研制、城市网络的治理模式和政策框架研究。  相似文献   

4.
媒介-空间辩证法:创意城市理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蕾蕾 《人文地理》2012,27(4):44-48,82
本文采用思辨方法,以作者对现代城市空间的观察,以及\"媒介物\"和\"媒介表征\"在城市空间的渗透,作为出发点,探讨媒介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增进有关媒介和城市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文章指出媒介-空间辩证法的知识基础,来自于新兴交叉学科\"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然后对媒体的空间性和空间化过程及其在城市空间的具体表现和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交互分类体系;通过借用\"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思想,将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与创意城市的理论探讨相关联,指出媒介-城市空间辩证法对于创意城市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琛 《区域治理》2022,(1):165-168
在社会记忆理论下,城市档案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引领着人们回望城市的起源、发展,发挥着凝聚市民身份感和认同感的作用,从历史中寻求未来,以此展望城市的发展.本文在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就档案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实现机制进行讨论,并就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空间隔离视角下中西方城市社会排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已成为社会排斥研究的重要维度。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对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的内在逻辑及其重点研究领域进行阐述。总体上,社会排斥研究的空间维度聚焦于资源和机会的非均衡配置及流动性障碍导致的边缘化过程。具体来讲,从邻里结构性特征中辨识潜在的被排斥主体,强调了社会排斥产生的物质基础;厘清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类型下空间隔离与社会排斥相互作用机制,为消除空间隔离产生的社会排斥障碍提供实践基础。基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提出融贯社会空间隔离到社会空间融合的分析框架,为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行为地理学和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思路出发 ,引用常见的对近现代北京城的文学描述 ,对城市地理现象与城市意象进行了列举和分析。在市政建设、城市地标及若干地段认知等方面比较了意象与现象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分析了近现代北京城市意象的若干显著特征。指出准确理解并利用北京城市意象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大多数市民和游客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更多地来自老舍、梁思成、侯仁之等权威人物建立的城市意象 ,一方面又来自城市内部现实的文化遗存、客观历史记录和学者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
意象与现实:宋代城市等级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数量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他们关于宋代城市等级的看法,研究思路都是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记载中偶存的宋代城市人口数据的片断信息,归纳得出结论,但相互间歧见颇大。其实,宋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表述更多地是出于意象,宋人的这种意象,与其说主要依据于实际人口数量,不如说依据于城市的行政地位,因此在时人意象中城市规模的差序格局就形成了都城百万家、路治十万家、州军与重要县城万家以及一般县城数千家这样几个等级分明的序列。这说明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在两宋士人的心目中,城市的行政地位比它们的实际规模更为重要。讨论宋代城市发展史不应忽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9.
王婷  吴必虎 《人文地理》2020,35(6):57-65
选择1949年以来以北京为主要描述对象的118首华语流行歌曲为研究素材,以歌词中的主要词汇构建共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整体网络指标、节点中心性、核心—边缘模型和社区检测分析.研究发现词汇共现网络呈现出\"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圈层结构,以核心区词汇所呈现的物质空间和社会心理两个维度的意象元素认知为主,半边缘区词汇...  相似文献   

10.
范籽彤 《风景名胜》2021,(1):0033-0033
满足人们绿色、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出行需求一直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目标之一.由此可步行性研究的地位逐渐回归并且在社区尺度意义凸显.从相关概念内涵着手,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6个因素探讨围绕街区尺度可步行性的研究,并提出了基于户外行为类型的主动式需求设计、被动式引导设计2方面的设计策略及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siders an alternative dimension of world city network formation, driven by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rather than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Throug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ffice networks of leading media corporations, the paper measures the integration of global media cities into the world city network in 2011. An 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connectedness of cities within media networks, and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used to identify six media fields that represent the locational strategies of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regionality of global corporate media strategies, which are firmly anchored in the major home markets of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 but reach out to other world regions through strategically positioned media cities.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甄峰  刘晓霞  刘慧 《人文地理》2007,22(2):76-80,71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新技术范式的出现对城市与区域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伴随着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信息与创新等概念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研究框架中,新的范式或概念不断涌现。论文对西方关于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比较了我国学者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加快和谐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瑞英 《攀登》2006,25(6):26-29
建设和谐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和谐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不和谐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和谐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和维护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任务之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事件正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新的威胁,值得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潜在游客视角尝试回答: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否发生变化,形象感知的变化能否引起其出游意向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的认知形象变差会直接导致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变差;同时,情感形象变差也会对直接引起整体形象变差。②网络舆情危机下,受认知形象变化和情感形象变化的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受到明显抑制;其中,情感形象起直接作用,认知形象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崚 《攀登》2007,26(4):155-156
本文认为,深刻了解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偏差,处理好四个关系,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帮助公众理解党的主张、接受科学理论、认清自身责任、区分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以及培养文明的道德风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网络媒体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职责。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latform nations to capture an important recent shift in the way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perate in the public domain. If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initially led to a weakening of state control over public expressions of national belonging, the growing monopoly of platforms enables states to reassert control over national imagination, while also opening doors for other political and corporate actors to interfere in the process. This shift appears to be contributing, at least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to a disciplining of national imagination online, partially reversing the trend to greater democratisation see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internet.  相似文献   

18.
王娟  李丽  赵金金  张广海 《人文地理》2015,30(1):148-153
截至2013年5月,世界酒店业300强中在中国形成网络化经营的20家国际酒店集团已在我国221个城市有布局。不同于以泰勒为代表的基于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布局的城市连接度研究,本文以消费性服务企业中的国际酒店业在华布局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城市网络连接度测度发现:第一,我国酒店业城市网络已形成以上海、北京、杭州、西安为中心的层级体系,上海已具备成为国际酒店业首位城市和世界级旅居城市的条件;第二,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中,基于国际酒店集团服务价值判定的区内和区际城市连接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连接度总和与均值最高;第三,在酒店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城市的酒店业布局具有品牌层次的低端锁定特征,中心性和总部经济效应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树伟  苏勤 《旅游科学》2010,24(5):56-63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