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美风  汪德根 《人文地理》2021,36(3):148-156
村域微尺度人口流动过程对县级单元就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影响凸显.以云南玉龙县为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深入剖析人口流动村域类型空间分异特征,识别人口流动村域类型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玉龙县村域人口流动特征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具体表现在人口流动强度和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2.
流动空间背景下,探讨城际交互对城市群城市空间联动增长的影响对有效调控城市空间增长,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部关中城市群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和城际交通出行大数据,系统分析了以城际出行表征的城际交互对关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动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城际交通出行空间组织呈现出以西安为核心,咸阳、渭南、宝鸡为次级节点的组织格局。(2)2010年以来,关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规模迅速增加,八年间共增长1398.80 km2,年均增长174.85 km2,空间上主要集中于西安、咸阳和运城等地;西安是城市群城市空间增长的首要贡献者,在2010—2015年、2015—2018年间占比分别高达36.04%和34.70%。(3)与沿海发达地区类似,以城际交通出行表征的城际交互同样对西部关中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增长呈现出逐步增强的正向驱动作用,第二阶段(2015—2018)解释贡献率显著高于第一时段(2010—2015),分别为7.54%和5.50%。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6—2019年永善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数量和素质两个层面探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时空格局,基于转入地视角识别转移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6—2019年间,永善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尤其是三大城市群地区向中西部逐渐稀疏的趋势。(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越高,且区域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具有锁定效应;转入城市的贫困劳动力素质指数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城市间不均衡程度加剧。(3)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及生活消费成本仍是驱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核心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阐述了产业簇群理论、层域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依据。深入分析了特色产业簇群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构建了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廊道组团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模式。最后,作者提出了思想观念创新、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色产业簇群培育等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等。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产业为例,采用EG指数和区位熵法,定量分析制造业产业的集聚水平、空间演变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关中城市群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较高,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在降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关中城市群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依次形成了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呈现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群规模等级分异相一致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6.
省际边缘区研究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对省际边缘型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市场区划分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因子是造成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整体发育比较滞后且市场发育水平差异较大;苏北、鲁南的区域市场发育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皖北区域市场发育尤为滞后;从区域尺度看,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呈现由京沪沿线地区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凸"字型格局;从城乡尺度看,呈现由城市向外围农村地区逐渐降低的圈层分异格局。进而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将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划分为北部发达型、南部较发达型、东部发展型和西部滞后型。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有助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云南省旅游驱动型城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驱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12个旅游驱动型城市的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属于中高度协调水平且具有空间自相关性,消费能力、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能力、区位条件、文化资源禀赋对本州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消费能力、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区位条件、政府能力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各因素的空间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并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应该注重驱动因素的差异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06—2017年城市属性数据和2011—2017年信息流数据,测度成渝城市群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演化路径,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城市内生竞争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由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核心结构向“成都—重庆”双核心结构演变。②城市中心度升高,信息联系强度大幅度提升,城市外生竞争力显著增强。③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耦合协调度提升,耦合协调演化路径由轻度失调集聚型向低水平协调同步型、集聚型演化为主。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诚  陆玉麒  徐菁 《人文地理》2010,25(1):148-154
从区位商的角度,通过引入演化概率矩阵,定量的探讨了1995-2005年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相对优势差异的演化情况,并通过对演化概率矩阵的空间分解,分析了空间环境对入境旅游相对优势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入境旅游相对优势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在10年的演化过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差异的变化和政策以及突发事件密切相关。自身的相对优势基础对该地区入境旅游相对优势的演化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的演化趋向于衰退演化;低相对优势地区的演化趋向于增长演化,且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发生突变演化的概率高于高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相对优势演化概率在空间上并不独立,东部区域中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的增长演化概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区域中低相对优势基础地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好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合作、交通改善、资源开发是演化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军民  荣城 《人文地理》2022,37(5):114-120+170
空间结构是优化城镇群地域功能的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和空间结构理论,用地统计、反距离权重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广西北部湾城镇群空间结构分异规律得出:(1)北部湾城镇群以南宁市为中心向周边呈“核心—边缘”分异格局,时空集聚性和差异性渐趋扩大。(2)大城市空间聚集和结构分异不断增大,社会、经济要素空间扩张显著快于人口、土地要素,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是空间扩张的核心动力,非农化增长也是重要驱动。(3)城区面积与空间结构关系最密切,但投资、贸易、GDP、非农化扩张较快,人口、土地要素空间扩张显著滞后,各要素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显著,结构分异趋向扩大;绝大部分属于外贸、投资扩张型城镇。应强化南宁市集聚规模,提升工业化水平,扩大区内外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大湾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城市流强度描述了城市对外联系的强弱。是表征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三个省份的实证检验明显地揭示出城市流与城市中心性具有特别强的相关性。本文以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通过城市流强度的计算与结构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城市群发展演化机理,揭示出城市群空间结构由简单的单核心结构到复杂的多核心结构的演化过程。文章根据城市流大小和及其产业分布情况,分析了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二、三产业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得出城市群整体的对外服务特征,并据此提出改善和提高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济南都市圈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睿  吕斌 《人文地理》2007,22(5):43-49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地域组织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济南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济南都市圈中虽然济南具有较高的集聚规模,但却缺乏相应的辐射带动能力,圈内多数县域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城市化滞后,加之其它中心城市实力不够强大,严重阻碍了济南及其都市圈竞争优势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城市化空间布局策略,并以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分别就土地分类管制和分区引导等两方面城市化协调引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曾鹏  魏旭  胡月  段至诚 《人文地理》2022,37(3):88-98
以中国19个城市群及全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2010—2019年中3个年份的相关数据,基于辐射场强模型,在识别城市群发育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群发育情况与政府部门出台的城市群规划进行比较,归纳城市群发育与规划之间适配性的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9年,城市结节性指数具有与行政级别关系密切的梯度特征,少数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群在规划期内辐射扩散效果一般;总体来看,城市群发育与规划的适配性呈“东—中—西”依次减弱的空间格局,城市群发育范围虽呈扩张态势,但规划的城市群中仅有9个城市群被识别出来,其余规划的城市群仍不足以成为城市群;具体来看,区域差异明显的问题仍旧突出,识别出的城市群适配性虽逐年增强,但城市群核心城市发展、城市群发育等级、范围内城市数量等方面与城市群规划的适配性较差,具有参差不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原城市群空间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借助MATLAB、ArcGIS等软件,提取了城市群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重心偏离轨迹、扩展度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一核四轴四区”网络空间布局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聚散程度等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1992-2012年,中原城市群建成区面积持续增长,由823.12 km2增加至2916.87 km2,其中,2004-2008年间建成区的年扩张强度最大;②中原城市群1992-2012年建成区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上呈“先东北后东南”的发展态势,东南方向建成区扩张速率最快,且城市群内部城市建设用地逐渐趋向于均衡化分布;③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扩展度在1992-2012年间经历了“先减后增再减”的过程,整体上呈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中原城市群的聚集度不断增大,且东部地区聚集度的增长速度最快。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和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成区的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北部地区的分离度较大,且保持不断增大趋势。整体来看,中原城市群的连结度较小,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琳  彭璨 《人文地理》2020,35(5):94-102
基于城市群城市间创新联系和创新差异水平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2006—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整体逐渐提升,但强寡弱多的非均衡格局改变并不显著;空间上形成了以武汉、长沙为中心辐射邻近地区的协同创新高值区,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落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密度和效率提升较快,而三大子城市群城市间协同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网络多中心在发育,逐渐由最初的双核主导发展为“3+5”多核心格局;随着创新内外环境的变化,网络内部四个凝聚子群不断重构,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和层次化。  相似文献   

17.
王磊  高倩 《人文地理》2018,33(6):96-102
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大多从人口维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多维视角,其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人口与产业两方面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人口呈多中心分布,产业呈单中心分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均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运用人口引导产业流动,以推进多中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发曾  张伟 《人文地理》2009,24(5):55-60
为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国家作出了"中部地区崛起"这一重大决策。中部6省分别拥有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太原城市圈等6个城市群,城市群的整合发展在推动中部崛起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主导作用。在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现实基础与综合实力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部崛起的城市群整合发展的总体意向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整合发展的总体框架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增长板块,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北、南牵引增长版块,沿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构筑两条南北、东西向城市群发展核心轴带,6个城市群并力互推,形成纵贯中部地区的"倒Y"字形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国最近20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的供给性短缺和需求剧增的矛盾日趋尖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专家的共识。以山东省为例,基于区域结构、用地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的视角,运用异速生长模型,分析2000-2013年期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绩效。结果表明:①从空间结构看,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总体快于人口城镇化,并且鲁西北、鲁西南和半岛中部地区的城市用地人口绩效高于中部和胶东半岛东部地区。②从用地结构看,不同类型建设用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绿地扩张所承载的人口绩效较低,仓储用地扩张的人口绩效偏高;③从城市规模结构看,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绩效最高,20-50万规模城市最低,50万以上规模城市居中,且呈逐渐降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