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可以为家庭旅游精准营销提供依据.将城镇居民的家庭生命周期分为筑巢期、满巢Ⅰ期、满巢Ⅱ期、空巢期4个阶段,探究家庭生命周期对其旅游行为的影响,发现:①家庭生命周期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行为,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旅游者的景区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不同;②家庭生命周期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类型偏好,满...  相似文献   

2.
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演绎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为依托,通过绘制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对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进行演绎研究。结果发现,高斯分布型和指数分布型是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的基本类型,旅游系统中客源地结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旅游流距离衰减曲线类型的决定性因素,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是曲线形状的修饰性因素,距离衰减曲线的绘制方法不同,距离衰减曲线的类型也不同。最后,以井冈山和庐山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空间是文化适应的反映与表征,跨文化的社会学现象呈现了“人-地”关联研究的特征与脉络。本文对英国伯明翰市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文化适应”及“日常行为空间”等的相关调查,分析了该群体在居住、消费等行为的空间特征,并探讨了“文化适应”对“空间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留学生浅层的文化适应限定了活动空间,居住和日常消费就近在大学周边,中国城则成为周末通勤中心,对“住区与学校—中国城”以外的空间感知模糊。(2)人群分异明显,英国文化越融入,越喜欢光顾英式的空间;中国文化越坚守,对中国城越依恋。(3)空间的隔离性与重叠性加剧了对英国文化的疏离。无论是对中国城的更新、还是对大学周边的拓展,政府都需要寻求国际化的城市空间管制途径,加快留学生的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4.
流动摊贩的空间治理成效关系着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了关于弱势群体空间政治中“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于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空间生存状态的案例分析中。发现:①受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下的城市管理模式影响,阳朔西街的流动摊贩被政策法规在正式制度层面认定为“不得其所”,但其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却受到其他空间使用者的欢迎,在非正式制度层面是“安适其位”;②西街流动摊贩的空间生存状态具有“不得其所”与“安适其位”的双重性,由此也塑造出流动摊贩在阳朔西街时空嵌入的空间结构;③内部群体特征(灵活流动性、规范化提升)与外部社会文化情景(和谐稳定的社会话语、旅游场域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因素不仅有效消解了正式制度层面所形塑出的“不得其所”空间规范,同时也强化了非正式制度层面与空间结构上西街流动摊贩的“安适其位”。  相似文献   

5.
姜晓晖 《人文地理》2021,36(6):87-95
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后城市化”时代。“快速扩张下”的城市收缩现象越来越引起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关注,其中空间层面的资源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带来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尝试从“制度—政策—行为”层面的空间不匹配,解释城市收缩的逻辑归因。其中,制度空间通过“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收缩城市在空间和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政策空间基于政治体制、社会政策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行为空间嵌入个体、群体、家庭行为中,通过职住分离、就业环境等带来个体“空间—行为”的不匹配。最后,提出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促进收缩型城市再“更新”、关照区域政策平衡,扩大收缩型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成为“人”的“家”等治理导向与政策尝试。  相似文献   

6.
贾铁飞  刘蓉 《人文地理》2015,30(5):140-146
在现场访谈获取访沪游客在沪旅游行为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访沪经历类型游客到访景区(点)的空间与时间数据统计,运用核密度估算方法,得出到访上海国内游客的空间行为特征:①首次访沪、第二次访沪和多次访沪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呈现"中心城区单核型-中心城区单核外溢型-城、郊并举多核型"变化模式;②首次访沪游客在沪旅游时间较长,日均到访的景区(点)数较多,而第二次、多次重游上海的游客在沪旅游时间相对缩短、日均到访景区(点)个数相对缩减,具有只针对单一景区(点)出游的倾向;③游客单次在沪旅游时间和到访景区(点)个数的缩减和单一景区(点)的出游趋向,意味着多次访沪游客已具备以上海为目的地的潜在度假旅游动机。据此,讨论了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中重点拓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城、郊并举"多核心"旅游空间行为集聚区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多类型微博舆情时空分布关系的差异性及其地理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浪微博转发行为作为舆情时空分布的研究对象,分别选取4·20雅安地震事件代表重大社会舆情、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代表公众生活舆情、郭某某事件代表网络热点舆情3类案例,总结不同类型微博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性,进而透视客观存在的地理规则。研究发现:①3类舆情事件微博转发量的时间分布分别表现为:长尾型、山峰型、多个时间段上的波浪型。②与时间轴对应的空间分布呈等级结构,信息扩散节点城市等级(转发量)结构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伸缩变形或与距离衰减形成叠加关系,3类事件分别表现为:延续传统规律的“始终金字塔”结构、在相对较长时间过程中具有范围伸缩的“始终金字塔”结构、距离衰减影响下的“始终金字塔”结构。城市规模效应主导和距离摩擦阻尼效应影响构成网络信息空间分布的基本地理规则。③微博舆情时空分布的差异性与事件类型有关,并与不同微博用户的作用有关。微博用户的不平衡区域分布和其跨区域流动对信息空间分布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鹏  蒲卉 《人文地理》2020,35(2):39-47
街头艺术具有触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积极作用,但在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交织的特殊背景中,街头艺人群体却被贴上“秩序破坏者”与“底边阶层”的标签,成为公共空间和主流秩序排挤的对象。文章以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建构街头艺人“空间-治理规则-治理图景”的解释框架,并以“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探寻街头艺人空间行为背后的真实目标诉求与既有社会治理规范的冲突。研究认为城市治理手段应当主动适应治理对象的行为规律与目标诉求才能避免失范,街头艺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基于其自身职业特性与理性选择的内在合理性,而既有的刚性、去流动性的稳态治理范式,同街头艺人的真实诉求之间存在不适性。进而提出“适应流动性”的空间治理策略,包括流动性的城市空间、在地化的城市权利等,希冀善待和尊重街头艺人,构建具有艺术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潘美含  杨晓霞  潘卓 《人文地理》2017,32(6):154-160
对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旅游主体的内在动因,深入开拓养老旅游市场。本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理论,选取影响养老旅游决策行为的16个变量设计问卷,在重庆市展开实地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养老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中,“个人能动性”影响最为显著,“相互联系的生活”影响较为显著,“一定时空中的生活”有一定影响,“生活的时间性”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对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有居住地、退休前从事职业、退休后年收入水平、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家人、文化程度、养老储蓄、个人年际旅游最高频次、动态爱好活动频率。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受不同生命历程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莎  陈金华  陈秋萍 《人文地理》2012,27(3):109-114
以福建武夷山景区和九鲤湖景区为例,从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两个方面来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导模式。发射性形象通过对景区管理者的访谈资料得出结论,接受性形象通过驴妈妈网站上游客对景区的点评资料分析得出,指出网络点评资料具有丰富化与差异化、分散化与整体性、参与性与传导性特征。对比两个景区的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的差异并分析不吻合的原因后,文章构建了网络信息嵌入前的目的地形象单向传导模式和网络信息嵌入后的双向传导模式,同时验证了信息嵌入后的双向传导模式有更大的优势,即双向性、循环性和反馈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发射性形象和接受性形象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2.
形象一致性理论涵盖消费者评价产品/品牌的两个视角: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随着目的地品牌营销兴起,该理论已被用于解释旅游者出游行为,却尚未有研究总结其在旅游情境中的发展脉络。本文首先从概念的界定、维度和测量方法等方面梳理形象一致性的理论发展演变,然后归纳出主要结果变量、内在作用机理和边界条件,明晰其在旅游情境中的研究进展。结论如下:1不同维度的自我一致性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不同。2功能一致性会直接影响自我一致性,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自我一致性通过不同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出游行为。4多类调节变量均会影响形象一致性与出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文章探讨了形象一致性理论在旅游情境中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本文通过近3年的调查研究,运用旅游地理学分析方法,对影响上海市民周末旅游、一日游和休闲出行等的近程出游活动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市民的目的地选择行为和感应评价作了研究。这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无论对城市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还是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的进步,都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14.
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与人口统计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宏梅  陆林 《旅游科学》2004,18(4):22-27
对旅游主体——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动机是旅游行为的起点,影响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形象、旅游满意度等。本文对皖江城市居民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结果显示: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皖江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旅游动机;方差分析发现,六个动机因子中,有五个动机因子,即新奇、内部社交、地位、外部社交和知识存在人口统计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市民出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王斌  赵荣 《人文地理》2002,17(5):21-24
本文在详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民出游的行为特征,重点探讨了行为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内陆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做了对比分析,从而对西安市民的出游行为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西安市旅游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跃西 《人文地理》1996,11(1):56-58
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这一认识,作者提出了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认为风景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包括资源导向型阶段、生产导向型阶段和信息导向型阶段。在此过程中,旅游业由风景区到城镇到区域,资源的开发由单项到多项到综合,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由点到面,是一动态的发展过程。
作者认为,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必须谋求空间节约与风景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在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城镇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面向对象的景区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山  毛可晶  王铮 《人文地理》2004,19(4):8-13
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引入旅游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中。本文以景区为对象,在总体规划层次对其进行探讨。基于面向对象理念,文章识别出了景区的基本对象(类)有:景区、景段、景点,葩嵌景点、光环景点、廓道、背景、旅游服务设施,引景空间、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核心区、缓冲区、活动区,解说系统;同时定义了这些对象(类)的属性和功能,认为用它们可以对景区系统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文章确定了景区对象之间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对景区对象体系形成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提出了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5个原则:文脉一致原则、继承性原则、封装性原则、粒度控制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并构建了面向对象景区总体规划的一般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李磊  陆林  孙小龙  虞虎 《人文地理》2020,35(1):132-140
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合福高铁沿线城市和景区两个尺度上的旅游流网络结构和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合福高铁沿线旅游流网络规模大,覆盖面积广,但网络密度极低,具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②合福高铁沿线核心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在网络中的功能突出、角色重要,其中高能级景区表现出较强的辐射效应,对周边节点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③合福高铁沿线旅游景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超多强"、"双核互动"和"单节点"三种合作关系,但网络中的合作关系受行政边界的屏蔽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