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南方水上居民称为“dan”或作“蛋”、“疍”,与之有关者,均以“dan”名之。如“dan户”、“dan丁”、“dan家”、“dan船”等等。封建时代.“疍”被视为“贱民”,属下九流之一:一优(演戏者),二娼(经营卖淫行业者),三皂(差役),四卒,五批(修脚甲者),六捶(骨),七奴(含门房),八蛋(艇户),九剃(理发者),可见“疍”之卑贱。  相似文献   

2.
《心术》等篇指的是《管子》中属于黄老学派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前人已做过很多校释工作,成绩卓然.我今不揣谫陋,就管见所及,再续数条于后.心术上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什么叫“求之者不得处之者”?意义不明,显是有误.俞樾以为“之者”衍,但“求之者不得处”也不大顺当,而从语法来看,“求之者”与“处之者”应是对文,“之者”二  相似文献   

3.
拔毛者惩,碰根者罚“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这是1368年明王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反复告诫官吏们的一段话。但有的官吏偏偏置若罔闻,“拔其羽”者有之,“摇其根”者有之。对此,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非惩治不可:“养粮莠者害嘉谷,赦有罪者贱良民”。1369年,他便对群臣宣布要“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于是,一场历史上仅见的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反对贪官污吏的斗争,逐渐展开。开国初,两浙、江西、两广、福建的地方官因贪污被杀的很多,…  相似文献   

4.
白朗起义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白朗起义是一次农民起义白朗起义军的主要成份是农民。其所以会越“剿”越多者,实由农民群众积极参加之故。在英山,“内匪蜂起,僭与勾通”;在鄂豫皖交界,“沿途人民附从者二千余人”,“鄂属之罗田、麻城、黄安一带,各地痞徒闻风响应”。“白狼在天水时,附近之哥老会匪及无赖游民,均以白狼之来袭,视为奇货,投入狼军者颇多”。“贩夫竖卒尽为匪人耳目”。“穷苦之家,甘为窝主,乞丐游民,愿作彼探”。可见参加者多为破产农民。农民之外,士兵加入者亦复不少,南阳镇守使郭文魁所辖士兵“投归白狼者甚多”,“季雨霖部下之兵多归之”。“荆紫关巡  相似文献   

5.
关于《禹贡》“九江”之地望 ,汉唐诸儒多以为不出古寻阳之地 ,或以为即湖汉九水入彭蠡泽者。宋儒考“九江”,一反汉唐陈说 ,力主湘、资、沅、澧等九水入洞庭者为“九江”,后世多宗此说。本文以为 ,《禹贡》云 :“岷山导江……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此句清楚地表明“九江”当在“澧”与“东陵”之间。故此 ,考探澧与东陵之所在 ,便可察“九江”之地望  相似文献   

6.
《元典章》史料丰富,惟传世各本,脱讹颇多,句读为难。本文举二篇官文书为例以见一斑。第一篇历经群贤点校,具讹读作“郝陌、郝忠、郝奈儿召到张乞僧作舍居女”,均未对三人合召一夫之不合情理法置一辞,盖因不知原文实应更正作“郝阿郭告:郝奈儿召到张乞僧作舍居女”云云。第二篇官文书之内容前后矛盾,本文证明惟改“次男刘二”为“次男刘三”即可化解矛盾,疏通全文。再者,文中当事人“阿郭”者,或以为所指有两人,一为“胡阿郭”、一为“刘阿郭”,鄙人则以为文中六见之“阿郭”其人,先为胡家妇,后为刘二妻,更为刘三所收继,一人而再蘸三嫁者也。订正《典章》之错误,煞费周章,盖《典章》编者、钞者、梓者草率其事使然也。  相似文献   

7.
对《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现行一切《论语》版本,都一无例外地断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许多批孔者便以此为孔子视“民”为群氓之依据,对孔子作无数“严肃”、“认真”的批判。且不言以一语概一人之为是否有妥,但论是种断读是否唯一正确。对是种断读,前人曾有疑之者。清代刘宝楠疑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中,录有康有为撰《强学会叙》一文。该文劈头写道:“俄北瞰,英西睒,汝南瞬,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其中“法南瞬”的“瞬”字于理不通,乃“瞵”之误。 瞬者,眨眼。瞬息,须臾,一瞬间,一会儿,一眨眼,转瞬即逝,寓意时间之短促。瞵者,注视。眼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论学,有一句名言:“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①章学诚强调“考索之功”,虽有其“乾嘉语境”,但此说对于开拓史学批评研究的新局面,仍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佛满洲 伊彻满洲 佛,满洲语“旧”之意,“伊彻”、“伊齐”、“一气”,满洲语“新”之意。《黑龙江外记》卷三“八旗,佛满洲不过什一,而望族素著者,惟瓜尔佳、舒穆鲁数姓”。福格《听雨丛谈》卷一《满洲源起》项云:“天命以先来归者,编为旧满洲。崇德以后抚育者编为新满洲。迨康熙十年后所收之墨尔根之索伦及绝北打牲各部,亦号曰新满洲。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相似文献   

12.
《明会典》为研治明史必据之史料。然迄今为止,用之者甚多,论之者颇少,诚治明史之微憾。近年有幸参加白寿彝师主编《中国通史》明史卷编写,述及《明会典》一节,略有些许体会心得,兹述于下,聊作引玉之石。一、修纂会典者,汇集一代之典章制度也。其体例首创于《明会典》。“四库”收于“政书”类。历代典籍中,“政书”一类,首推杜佑之《通典》,但其所记乃上起三代,下迄唐中叶,通述历代政治经济制度之沿革;唐人苏冕撰《会要》四十卷,始有述一代典制之作,今得见者,宋人王溥之《唐会要》。然而“会要”体,旧作类书,盖为检索之便,述事简明。《唐会要》因所录史籍散佚不存而独具价值,至两汉、三国及明之会要,则俨然工具书矣。  相似文献   

13.
高虹 《收藏家》2008,(6):75-80
京派与海派曾发生过激烈之争,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过《“京派”与“海派”》一文。他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以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当时对“京派”及“海派”的议论,会觉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4.
一、遗民溯源及遗民画家解 遗民,一作逸民,“遗”者,亡失也,“逸”者,逃亡也,其意相近,同属隐士,被古人冠以“高士”、“处士”之称。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律历志》称“逸民,有德而隐居者也。”所谓“德”,就是孔子的“忠君”思想,忠于逊朝旧制是遗民意识的核心,故孟子认为无德逸居者“则近于禽兽”。逸民历朝历代都有,而遗民是  相似文献   

15.
“楚辞”指称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意旨向多重蕴涵演变的过程。《史记》之“楚辞”乃是指涉战国之时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人辞作。至刘向时,“楚辞”即具有指称作品集之涵义。嗣后,学者立论依据不一,“楚辞”蕴意多有差异:有专指屈原作品者;有指称文体者;亦有指涉多重涵义者。这种指称的多层面性使得“楚辞”研究领域呈现出众彩纷呈之局面。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位明君,不仅能求谏纳谏而且能用人。他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且“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公元647年,有一次,唐太宗与群臣谈到他功成业就的原因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联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魏征原为太子…  相似文献   

17.
释■     
为了释■一文,重读《郑君■金■》,于释“■”一语,觉有韦安,■为之考释于后■释:郭洁若同志说:“■返者是限制■行往返的时间,■字从羽能声。当是态之异文。在此读为■,■之往返期间为一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名水     
风景多在山与水之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构成最佳的风景组合。“河源出昆仑之墟”、“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中国的江河可谓“源远流长”。从老子说上善若水到子在川上,到庄子吟秋水,水赋予中国人人生之悟、天地之念、宇宙之思外,更有一种诗意情怀和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19.
略论冯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代的冯道(公元882—954)是我国历史上颇受訾议的人物,千百年来,凡是提到冯道的,大抵毁之者多,誉之者少,他的名字几乎成了贰臣的代名词。欧阳修骂他“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骂他“乃奸臣之尤”,清代的王夫之说:“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跖。”一个比一个慷慨激昂,一个比一个措辞尖刻,冯道简直成了罪恶的渊薮。这其中当然也有为冯道辩护的史学家,清代的赵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论及张全义、  相似文献   

20.
周峨 《史学月刊》2024,(5):99-112
《史记·扁鹊传》所载有三种“扁鹊”:“秦越人”之扁鹊、“良医公名”之扁鹊、“借医喻政”之扁鹊。三则医案,所涉及者不皆为秦越人:“诊断赵简子”当出自后世之说,其中提及的“扁鹊”,乃良医之泛称;“救治虢太子”者,方为秦越人,其时在虢国未灭之前;“望诊齐桓侯”一则,病主当为“蔡桓侯”,其中提及的“扁鹊”存在是秦越人的可能。三则医案之记叙,非依据事件发生时间之先后,而是依据其背后之事“义”:抚脉知病、起死回生、论病及国,渐次深入。文中“六不治”之说来自司马迁对“借医喻政”之扁鹊故事的归纳总结,篇末行迹遍布各地、治病随俗为变的“扁鹊”即此一种“扁鹊”。司马迁将三种“扁鹊”合而为一,以“疑以传疑”“推见至隐”的笔法写作此传,乃欲寄寓其治国亦如诊疾、当有见微知著之智的微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