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吾师吴小龙     
1996年夏天,我买了本《东方》杂志,因为这一期刊发了王小波的随笔《沉默的大多数》,后面还有一篇写瞿秋白的《书生革命家的悲剧情怀》,文风似曾相识,署名是吴小龙。我很惊喜,我估计,这个“吴小龙”,一定是我7年前在福州大学认识的那个吴小龙。  相似文献   

2.
正"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哼着这样轻快美妙的小调,我沉浸在作家殷健灵带给我们的作品《听见萤火虫》之中。听说这是2013年度唯一入围国际林格伦纪念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初次看到书,"听见萤火虫"这个名字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摩挲着封面,我看见那个坐在弯弯树枝上的小女孩似乎陶醉在了周围的光点之中,多么静谧、温馨的画面啊!十八篇优美的散文,回忆着儿时的伴侣、游戏、挫折和周围人的人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那个天真顽皮、心思细腻、充满梦想、  相似文献   

3.
由宁波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宁波师范学院、宁波市文化局联合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协办的“浙东学术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3月21日至25日在宁波大学隆重召开。这是国内外学术界集中探讨切磋浙东学术有关问题的首次盛会。来自中国大陆、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60余篇。与会学者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浙东学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一、浙东学术的涵义、渊源与发展关于浙东学术的涵义“浙东学术”之称,最早出自章学诚。他在其史学名著《文史通义》…  相似文献   

4.
翻开我的随笔本,在2009年的4月17日,我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我的4位学生李岩、李轩、李谋、张林虎来找我,说了他们要出一本学生文集的事,并请我为文集写一篇序。我欣然应允了。我很欣赏这些学生,我所希望的年青人应有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要求进步,充满朝气和活力。就让我的这篇写作教学指导作为支持他们这一创举的具体行动吧。  相似文献   

5.
吴江 《炎黄春秋》2004,(9):50-51
张文达先生,原名孝权,祖籍湖南,定居上海。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抗战时期协助赵朴初居士做救济总会工作。1980年移居香港,为香港各报写专栏文章,有时一日两三篇。常有传神之笔,堪称“随笔艺术”,誉满香港。我在香港仅见他一二面,今已作古。我曾在《随笔》杂志上介绍他的专栏杂文(六篇)。今又在旧剪报  相似文献   

6.
常克 《文史博览》2006,(3):61-62
早几天看到一篇谈长沙小吃的文章,提到了扯麻糖,勾起我一些儿时的回忆,也来说说扯麻糖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7.
孙伟良 《铁军》2020,(1):17-18
1945年九十月间,浙东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一件大事,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内,浙东抗日根据地范围内,我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和地方干部共15000余人,除了少数留守和坚持的以外,全部分批向北撤离,来到苏中海安集结,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这就是著名的浙东战略大北撤。  相似文献   

8.
杨明 《旅游纵览》2016,(1):36-41
正儿时,我对野生动物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下定决心有朝一日能接近并与它们交朋友。我想了解动物都想些什么,怎么和它们对话,这是儿时的好奇。好奇是我拿起相机进行自然生态摄影的主要原因。有了相机,我就有了观察自然,发现、探索世界的工具。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生活方式了。原3年前,我带着相机走进非洲,我去了10多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里区,包括一些只有在探险片中出现中的地方:我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住饥  相似文献   

9.
宁波师范学院与宁波大学两家学报编辑部于1990年11月初联合举办首次浙东文化研讨会.学者、专家100多人参加会议,递交论文30多篇,有20位代表在会上发言,对浙东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作了认真的探讨.宁波师院院长朱彰年陈述了历代浙东名流学者之后,指出浙东堪为“文物之邦”,仅宁波地区就有文物1230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0处,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有: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我国最古老藏书楼“天一阁、北宋木结构建筑“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及唐代水利工程“它山堰”等.显示出浙东文化源远流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杨太辛说:浙东文化是浙江文化的重心,高举浙东文化的大(?),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际上也会有很大影响,宁波博物馆副研究员林士民在《论浙东的制陶文化》中指出:河姆渡陶器文化是浙东制陶文化的先躯.”夹炭黑陶”是浙东滨海地区  相似文献   

10.
作文训练的关键是让学生找回真实的自我。随笔就成了学生寻找真实自我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手写我口”、“我手传我心”的主题使得随笔成为心与心交流的桥梁,成为师生反思自我的阵地和师生共同成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