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禹康 《文史精华》2006,(12):29-32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此信在一种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的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相似文献   

2.
谢娟 《神州》2013,(1):242-242
1968年12月,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大部分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多达1600多万人,当时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但这一轰轰烈烈的运动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落下帷幕。所以知识青年成了1950年到1970年这一时间段自愿到农村的青年学生的特殊称谓。知青下乡运动与大学生村官的盛行同样是国家为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而做出的重要决策,所以文章将这两个具有不同时代但却有相同境遇的事件联系到一起,并通过其所表现的时代特征来阐述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1979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调我到安徽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担任主任、党组书记(仍兼任省劳动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其主旨是要我为省委妥善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提出决策性的意见和办法。当时的情况是,遵照毛泽东1968年12月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达1600多万人,其中安徽73万多人。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经受了锻炼,为建设农村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1968年5月到1970年5月,哈尔滨市66届到69届共有初、高中毕业生14.72万人,其中有12.5万余名、占毕业生总数85%的知识青年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怀着"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豪情壮志,奔赴农村,奔赴边疆。那三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风起云涌,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5.
文史快车     
影像站北大荒的知青记忆"北大荒"即黑龙江垦区,分布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从1955年到1976年,先后有10万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为它的开  相似文献   

6.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7.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有个小学教师向毛主席写了一封后来促成调整知青政策的信,这封信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和生活轨迹,这位写信人就是当年向毛泽东“告御状”而红极一时的人物——李庆霖。  相似文献   

8.
1975年7月我高中毕业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贵州兴仁县大山区的一个彝族村寨,直到1978年4月上大学才离开。在这短短的3年中,我亲历了回乡知青生活、农业学大寨、毛主席逝世、赤脚医生、割资本主义尾巴、恢复高考等重大事件。现仅从个人角度,记叙如下。回乡知青知识青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提起知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仅指下乡知青。其实,知青有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之分。下乡知青,是指有城镇非农业户口,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9.
福清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著名侨乡之一。根据2004年侨情普查.福清有海外乡亲78万多人(包括港、澳同胞),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15个国家和地区,而当年福清境内人口是121万多人.海外乡亲占境内人口近2/3。编好续志《福清市志·华侨华人》篇,对于凝聚侨心.汇聚侨力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修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正1965年,我高中毕业于合肥一中。夏,高考落榜;秋,下放。作为下乡插队知识青年,我在祁门县横联公社(后称横联乡,现撤乡为村)生活了整整13年。先是在生产队务农5年,后到公社广播站工作8年。转眼53年过去,当年十八九岁的"知青",如今已年逾"古稀"。然当年的种种琐事,仍时时浮现脑海。全面铺开,内容过于庞杂,还是说说公社的那些小河、那些山,以及当时的生活琐事吧。  相似文献   

11.
<正>2009年6月6日,上海首个"知青广场"在东海之滨的奉贤海湾园建设。建设中的"知青广场"占地32亩,广场中央有知青的主体群雕;有约200米曲折的知青墙,墙上有知青的浮雕、知青当年留下的经典语录及知青名单;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知青博物馆。1969年,上海约有111万知青上山下乡,前往黑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吉林、内蒙古等地。2009年11月15日,今天是  相似文献   

12.
刘小平 《文史精华》2008,(12):61-64
2008年,注定是每个中国人都很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是我和我的同学们作为知识青年从北京赴内蒙古插队的40周年纪念.   回顾上山下乡生活经历,每个当过知青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喟.……  相似文献   

13.
一封家信,使他成了全国知青典型几次书信风靡全国,竟也有人为此锒铛入狱写信带来功名,也带来了灾难和悔恨秘密恋爱,几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三年囚禁,说不尽的感慨人生从榜样到囚犯到教师,多少故事鲜为人知 几乎所有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柴春泽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因为当年他作为全国知青典型在神州大地上曾红极一时,他和当时的邢燕子、吴献忠、董加耕、侯隽等知青典型一起影响了无数志在农村的热血青年,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青年偶像……近30年的时光过去了,他这些年的生活境遇究竟如何,他的工作、家庭等等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些…  相似文献   

14.
《文史博览》2007,(7):64-64
30年前的1977年,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当年参加考试的考生达570万人,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  相似文献   

15.
背景资料:末世的逃离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到1949年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恢复到了130万人口.其中仅公教人员就有十几万人,他们的保姆和佣人又有9万,产业工人不过9万,用当年共产党南京新政府的一份报告的话来描述.这是一座有“庞大的寄生消费人口”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场大规模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人的一生,而且渗透到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们满怀政治激情,渴望通过政治活动来证明自己,从而划清阶级界限,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动"文革",造反行动严重冲击了以宗族和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农村社会根基,最终留下了无尽的怨恨与伤痛。本期,陈意新教授以安徽省祁门县大坦公社作为样本,深度讲述知青造反与农村"文革"运动。  相似文献   

17.
这本书是在《今天》杂志2008年秋季号和冬季号的基础上合辑而成,2008年末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了繁体字版,今年7月三联书店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30位作者当时大抵有4种身份: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囚犯。知青占了重头。知青叙事有点泛滥成灾。你受苦了,坐下说说吧。于是,说的人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18.
《文史博览》2007,(6):64-64
30年前的1977年,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当年参加考试的考生达570万人,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改变了他们中间一些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掀起一股知识青年奔赴延安的浪潮。从1937年至1943年,4万多名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到宝塔山下,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经受战火洗礼,学习锻炼成长,为全民族抗战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延安,这座深藏于中国腹地的山城,当年缘何会成为知识青年们心中的“圣地”?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山茶》2010,(11):8-8
不见森林文学青年都知道.曾在云南插队的阿城写过一部小说《树王》.其中写及当年的真实往事:知青们响应党的号召.把大片的原始林烧掉.腾出空地来种粮食。同样在云南插过队的陈凯歌.在1987年把阿城另一部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孩子王》拍成了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