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安城市历史地理和黄土高原历史地理问题上,前辈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研究,提出系列真知灼见。20世纪90年代,史念海据西安郊区出土唐人墓志探讨了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和邻近地区小原分布及其与长安城址之关系,辑补唐长安城外龙首原及邻近小原32处以上。21世纪新出唐代墓志数量巨大,其中所见小原资料是进一步了解长安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手材料。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新出碑志为主考察唐长安城周边小原27处,同时探讨碑志所载原的资料价值,以及使用此类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唐末五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天佑元年(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佑国军节度 使兼京兆尹韩建对长安城进行了改筑,是谓韩建新城。唐末五代 韩建新城系“内外二重”之制,即因原唐长安城皇城之旧改筑外郭 城,并在其中新筑子城(衙城),以为府署治所。子城形态是南北 长、东西窄的长方形,与外郭城并不完全一致。韩建新城的面积仅 为原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城市规模较之盛唐时期已不可同日 而语。这一时期长安城的规模虽小,却仍然能遵循《周礼·考工 记》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城市规划,但城市布局特色已与唐长安城 大异其趣,而同汉长安城颇相仿佛。由于唐末韩建改筑新城时五 个城门不是对称开设,导致唐末五代长安城内部布局不太规整, 顺义门与景风门之间的大街贯穿全城,形成东西向的中轴线,但 朱雀门的封闭使得承天门街南口不通,南北中轴线已不明显,城 内比较知名的建筑设施则均分布在城市的中北部或东南部。这种 城市布局特点对后世西安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风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明宫大规模扩修时开筑的。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丹凤门遗址墩台,其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同时丹风门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也构成了唐长安城市的重要景观轴,强化了唐都城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忧勤承圣绪,开泰喜时康。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务闲春向暮,朝罢日犹长。紫殿初筵列,彤庭广乐悬。成功归辅弼,致理赖忠良。共此欢娱事,千秋乐未央。"——德宗《麟德殿宴百僚》麟德殿,又称三殿,是大明宫内一处大型殿宇,坐落在右银台门内东北近处的龙首原北坡之上。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龙首北路东段铁路第三中学以北,上世纪五十年代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后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5.
<正> 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皆一十三坊,……每坊皆开四门,有十字街,四出趣门。皇城之南,东西四坊,……南北九坊,……每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现代考古发掘也表明唐长安城各坊四周都筑有坊墙,除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  相似文献   

6.
渤海上京城仿唐长安城存在"三朝"制建制.渤海上京城以宫城正南门为元旦冬至日之朝(仿古之外朝),以宫城1号殿为塑望日之朝(仿古之中朝),以宫城2号殿为常朝日之朝(仿古之内朝).渤海上京城"三朝"制主体建筑的年代当完成于渤海第十一代王大彝震之世.  相似文献   

7.
近年朱国忱先生提出渤海上京城附郭当有二县,一如隋唐长安城之例,其说可信。因渤海为唐之属国,其都城建制方面必然有仿效唐长安城之处。又,唐册渤海为忽汗州,而直接统辖渤海且与渤海“相聘问”的幽州城,也是两县附郭,分治东、西两城区。《郡国志》记幽州城外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渤海上京城则为东西九里,南北七里,开十门。可见,渤海上京城郭城在规模和用门制  相似文献   

8.
水仙金盏银台,摇曳生姿,香气醉人,早已成为中国人记忆中最熟悉的春节之花。可这美丽幽香的水中仙,竟来自异域?  相似文献   

9.
唐长安城有39座尼寺。长安尼寺的增多与唐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人口增长特别是女性信众增长、隋代打下良好的建筑基础有关。尼寺在长安城的分布呈西城较东城多、集中在城北内道场、分布在长安城乾卦之象上的特点。研究长安尼寺,对研究长安城的布局结构及女性的宗教信仰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窦培德  罗宏才 《文博》2006,(5):80-85
兴庆宫是盛唐时期的皇宫御苑,也是唐长安三大宫殿区之一,在今西安城的东南约1公里,位于唐长安城春明门偏北一坊的兴庆坊旧址,东与东外郭城相接。  相似文献   

11.
坊(里),是唐长安城的基层行政单位,也是外郭城中商业市场,寺观庙宇、居民住宅的分布区。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各五十四坊总计108坊,东属万年县,西属长安县,布局方整对称,街衢宽直。这些坊(里)的名称和位置,宋人宋敏求《长安志)中已基本载明,成为研究唐长安城坊的权威性著作。但此书的宋刻本早已失传,现在通行的是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任陕西巡抚时所刻印的灵岩山馆本,此本朱雀门街西  相似文献   

12.
侯卫东  王伟  贺林  茹小珍 《文博》2005,(4):52-53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主要的朝会之所,是长安城三座皇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含元殿位于大明宫的南端,是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正殿,建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毁于战火,历时220余年。含元殿建于龙首塬南坡的高地上,主殿坐落在三层夯筑的大台上,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四周  相似文献   

13.
门是江南水乡圩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浙江省长兴县现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老门20余处,相关文物4处。门包括一套完整的水闸系统,形制可分一般式、涵洞式两种,部分门上还有多处题刻。这些老门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农业、水利发展史等,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  相似文献   

14.
剑门关位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诗《蜀道难》)的高山峻岭地带。这里的大剑山横亘百里,七十二峰如锯齿般刺向云天,中断处两峰相峙,如剑之直,如门之辟,故日剑门。  相似文献   

15.
剑门天下雄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陲大剑山之中断处。北距广元53公里,南距剑阁县城30公里,是古蜀道及现今的川陕路必经之地。大剑山倚天如剑,峭壁连绵,横亘似城。山之中断处,两崖相对如门,故名“剑门”。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北伐中原,经剑门而六出祁山,他见此处壁高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故在此依崖垒石砌门,建关设尉,从此有了“剑门关”之称。加之剑门阴溪穷谷,万仞直下,莽崖峭壁,素有“天下雄关”之称。  相似文献   

16.
<正>目次一都城门道形制的考古发现二一门多道城门的考古学观察三一门多道城门的政治礼仪功能四结语在古代都城考古当中,城门遗址的大量发现与发掘,为研究古代城门形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城门制度涉及城门的类型、等级、形制、门阙、门道、城门管理等方面。学者曾对古代门阙遗址、隋唐两京城门类型、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进行过研究~([1]),或对唐代城门进行复原研究~([2])。古代都城城门门道设置多少并无定制。据目前所见,主要有一门一道、一门二道、一门三道、一门五道等几种形制,其中一门三道是除一门一道外流行时间最长、发现最多的,其于春秋  相似文献   

17.
银台第官宅座落于宁波市中心月湖景区的北岸,它是前几年整个月湖景区改造中完整地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古宅之一。宅的建造童槐,清嘉庆10年进士,官至山东、江西按察使和通政司副使,三品官级。通政司别称银台,因而童槐的住宅也被称作童府银台第。童槐的儿子童华是清道光18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当过光  相似文献   

18.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相似文献   

19.
贾志刚 《丝绸之路》2010,(24):45-50
近年来,随着唐长安城大明宫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出土了一大批蕴涵丰富文化信息的铭文砖,这些铭文砖是我们了解研究唐大明宫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本文主要结合前人考古研究,经考证后认为太液池铭文砖采用干支纪年,"左策"是左神策军的略写与"左策"相对应的"右策"也应是右神策军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唐都长安外廓城坊里中除寺院、道观、店铺、旅舍(旅馆)、家庙及一些宫邸(如诸道进奏院、尚书省亭子、宗正府亭子、折冲府等)外,更多的则是唐人之宅第。这些宅第在隋文帝杨坚建都大兴城(唐长安城)以后,经过唐朝近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此间曾先后发生过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变化。本文拟对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作一些探讨,以期对唐长安城坊里宅第的建筑制度,唐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根据有关文献及碑石墓志的零星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