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2005,(4):58-59
《大勇太子舍身施虎本生》是中国佛教壁面中绘制最多的故事画之一。仅敦煌奠高窟壁面中就有18幅。在众多同类趣材故事画中.奠高窟北周第428窟东壁南侧所绘的一幅.规模大、画面多、内容量丰富。此故事面中人物的相貌、表饰基本定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反量出现.已具备现代连环脚的特点;画中的建筑、山峦等景物的描给也已不是北魏“人大于山”的面法.人物与量物的比例趣于合理:面中景物的描绘只追求意像。不追求实像。体现了北周后期的一种新面风。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敦煌石窟经变画中现存金刚经变18幅,其中盛唐一幅,绘于第31窟南壁,吐蕃占领时期(786-848)十三铺,分别绘于第112、144、145、147、150、198、359、369窟南壁,第236、240窟北壁,第135、154窟东壁.  相似文献   

3.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传故事画是早期壁画中佛经与绘画联姻的最伟大的艺术杰作,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第290窟佛传故事画的艺术成就、艺术源流。认为第290窟佛传叙事图式直接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墓室漆棺画,而且就其所开创的“首尾连接的叙事图式”代表了莫高窟故事画的最高水平。诞生于第290窟的这幅佛传故事画的图式对莫高窟后期洞窟壁画构图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云冈石窟的第16~20窟被称作昙曜五窟,是公元460-470年由昙曜主持开凿的。在这五座洞窟中,除第20窟外,其他四座洞窟内壁的中上层均雕凿有大量尖楣圆拱龛千佛。通过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认定这些尖楣圆拱龛千佛的雕刻时间大致接近于云冈早期洞窟的基础造像年代,其中第19窟尖楣圆拱龛千佛的开凿时间要早于第18、17和16窟。这些千佛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满壁式和"一龛+千佛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的思想内涵不同。在开凿方式上,第19窟的尖楣圆拱龛千佛应是分区域由不同工匠组进行雕刻的,每个区域的工匠组所参考的粉本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以九色鹿故事和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著称,而西壁北段的“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主要表现须摩提女远嫁异国、持斋守戒,有一幅画面,描述须摩提女登高楼执香炉请佛,楼下婆罗门喧嚣威胁满财长者,其中,汉式阙下有一双人连坐的坐具——胡床(图一)。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券顶因缘故事画、100窟主室侧壁佛传图均以表现对佛陀的供养、礼敬为主。在前人对龟窟石窟因缘故事研究的基础上,并参考库木吐喇窟群区第34窟龟兹文榜题解读的成果等,可知其中包含许多表现释迦往昔供养诸佛的故事,这些故事与弥勒接受"摩顶授记"等场面一起,强调了"誓愿"、"授记"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4期)一文的补充。认为由西北印度传入中原的所谓阿育王施土因缘图像,在北魏中期的云冈石窟中性质已转化成定光佛授记本生图像。这种转化是中原地区流行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思想在造型艺术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宁晴 《敦煌学辑刊》2016,(4):104-113
菩萨戒是汉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戒律,为汉传佛教的僧人与《四分律》一同受持的大乘戒律。敦煌文书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的菩萨戒经典、大乘布萨文、菩萨戒牒等菩萨戒文书,说明菩萨戒在中古时期的敦煌地区也有流行。论文认为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壁画中高僧传授戒律画,主室窟顶赴会佛及千佛图像、南北壁下部的菩萨屏风画与东壁门两侧独特的文殊变与普贤变等图像内容是对敦煌大乘佛教菩萨戒自誓得戒、忏悔等思想的生动反映,而第196窟即为敦煌莫高窟菩萨戒坛窟的一个代表性洞窟。  相似文献   

9.
张宝玺 《丝绸之路》2011,(18):85-87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瓜州东千佛洞的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有坛城图,以总摄全窟,现多已残。惟第2、第6窟完整,第5窟窟顶坛城大多残去,尚留部分可供考察,第4、7窟全部残去。另外,第5窟中心柱一侧(即左甬道内)的一幅坛城图虽漫漶不清,但尚且完整。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2005,(3):50-51
北魏第257窟西壁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是莫高窟最动人的因缘故事画,也是同一题材中绘制最完美的一幅。此故事画依据《贤愚因缘经》绘制,横卷连环画式,按照时空顺序描绘了故事的主要情节。画面装饰性极强,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许多画面来自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11.
莫高窟第98窟是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窟。该窟主室东壁《维摩诘经变》中的《方便品》由七组画面组成,学界仅关注到其中三组。为此,本文对这七组图像做了经一步释读,并发现该图像表现出一些在其它洞窟中不见的特征:不但集中绘制在《佛国品》经常出现的东壁门上位置,而且在对维摩诘劝化对象的选择上多表现为权贵阶层。结合经典和历史背景,本文认为该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曹氏政权初期,曹议金使用宗教力量维护政权稳定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主室南壁佛顶尊胜罗尼经变中绘有婆罗门看相情节,画面中的主人夫妇、建筑风格、坐具均具有西域粟特人的特点。敦煌阴氏家族与粟特人有着较深的源渊关系,通过对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及发愿文分析,推测这幅经变画或是与阴家有关系的旅华粟特人发愿出资所绘。  相似文献   

13.
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日)长广敏雄水野清一著王雁卿译(大同市博物馆)图一云冈石窟各种佛龛1.尖拱龛(八窟东壁)2.楣拱龛(五窟东壁)3.宝盖龛(八窟东壁)4.屋形龛(十二窟东壁)一云冈石窟的所有表层都经过各种各样的装饰,题材丰富,为云冈石窟增色不少。装...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女窟主的形象在东壁供养人行列中非常明确,其中男窟主所穿的是襦裙服,而非袍服,拖地纱裙应为"绛纱裙",而不是"狐尾单衣"或"偏后衣"。将第288窟男窟主的拖地纱裙与多幅北魏帝后礼佛图中的服饰对比以后,发现襦裙服中带有拖地纱裙的装束级别很高,是王族及贵戚的礼仪性服饰。在整个西魏时期的供养人像中,第288窟男窟主的襦裙服是唯一带有拖地纱裙的,在北朝莫高窟的营建历史中,最有可能穿着这种服饰的人就是作为皇室宗亲的东阳王元荣。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有五幅壁画,这五幅故事画出自不同经典,却绘制在同一墙壁上。本文以早期佛教经典为依据,就285窟南壁故事画与其他石窟里同题材故事画相比较,试论南壁的宗教涵义及其构造经纬。  相似文献   

16.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窟龛造像,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重要南朝造像遗迹之一(图一)。由于风化较甚,且屡经后世妆銮,加之本世纪20年代大规模水泥修缮,造像多失原貌。近日栖霞寺僧大做功德,将栖霞山南京市博物馆编号第I区第13窟四像水泥全部凿落,露出石质表面。造像除原风化、残损部分外,原服饰、姿态清晰可见。俨然旧时风貌。其艺术及史料价值极为重  相似文献   

17.
马千  张萍 《丝绸之路》2010,(16):32-35
麦积山石窟第74窟是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洞窟形制为平拱敞口大龛,内作"凹"形坛基。由于历史上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其东壁残深1.45米,西壁残深1.8米,窟内现存泥塑大小共计11身,残损严重,壁画斑剥,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全窟,绘有早期飞天、千佛、莲花等图案,颜色主要由土红、石青、石绿组成,色泽较鲜艳、清晰。74窟与炳灵寺石窟169窟在艺术风格上属同一类型,是这一时期开窟造像的佳作,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永安二年造像碑为北魏后期佛教兴盛的产物。流失海外后于1923年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造像碑上刊刻的佛本行、佛因缘故事,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特点。佛教造像是佛法的方便道,目的是为了证实佛教真谛,造像碑上的高跷、幢伎雕刻,不可能是普通的百戏娱乐画面,而是将当时庙堂礼乐纳入到敬佛礼乐的写照。造像图案和题记所处位置与排列顺序均以居中为尊,左右对称,是中国传统礼制观念的缩影,由一区造像碑可以看出当时邑义组织中的不同身份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1):32-51+147-148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下半叶。窟内有坐佛六尊,为表现过去世的六佛,其造像风格和北魏首都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第一、二期相似,主要受印度与中亚风格的影响。大窟形制具有独特之处,留有现存最早的规整倒凹字形坛,为研究山西地区北魏中期石窟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因资料的缺乏,其渊源还有待研究。第2窟约开凿在7世纪下半叶,为唐代流行的倒凹字形佛坛窟,其形制与造像风格受到长安与洛阳的影响。第3窟约是北齐作品。  相似文献   

20.
麦积山石窟壁画中的《子变》麦积山石窟中保留下来的壁画大都残破不全。只有少数壁画可以考证辨认其内容。第127窟前披的《子变》虽也残破,但却是麦积山壁画中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幅本生故事画。它是依据西晋圣坚译《佛说子经》绘制的。故事的大意是: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