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耀虎 《收藏家》2004,(7):45-46
作为玉器装饰方法之一的镂空技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其镂空方法是先用程钻琢孔,再扩大孔的部位,达到镂空装饰的效果。这种技法经龙山文化,商周时期,占国以后逐渐增多,盛行于元明清时期。在镂空技法的基础上产生了雕镂法。雕镂法在早期玉器中极为罕见。最近,有幸见到一件雕镂作品,惊其工巧之余,确不知其所用。查了不少资料,唯在《中国玉器全集·清》一书中找到两件相近之物,  相似文献   

2.
“画如其人”的“人本艺术”观,是在突出艺术精神与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品行修养的互为映衬与观照。管玉对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重视,使画家获得了一种自在而自如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2013,(2):31-31
“鸣锣开道”起源于清朝,以前各朝官员出行,只有仪仗士卒前引传呼,并不鸣锣。到了清代才增加了鸣锣。  相似文献   

4.
林波 《神州》2020,(4):208-208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借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知”、“觉”教育,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在世界钱币史上,它以注重字而独树一帜,闪烁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化底蕴,开辟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美仑美奂的瑰丽世界。一枚枚古钱币上所保存着形态、风格、书体、笔力、韵味等特征不尽相同的字,蕴含着浩如烟海、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6.
宋元之交有个著名学者叫许衡。他一生主持国学,兴办学校,以儒家六艺为国学内容教化百姓,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认为心与理“一以贯之”,可以“宰万物,统万事”。主张“存养”使“气服于理”。其学说对程朱理学的传播和世风淳正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儿时因为物资匮乏,生活艰难,吃不饱饭,特别嘴馋,老是期待村里多办几场喜事,可以趁机捞一点好吃的,饱饱口福。除了娶亲“讨果子”以外,房屋上梁“抛馒头”也是一个难得的天赐良机。  相似文献   

9.
进入封建社会后,漆器以其造型多变,色泽绚丽,图案活泼而受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尤其到了西汉时期,漆工艺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统治阶级的需求,使其制作更加精美讲究,装饰手法也更加变化多样,“雕镌口器,万技千工,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蜀都赋》)道出了西汉漆工艺的辉煌成就。同时,漆器器型日趋完备,并且广泛的运用到了人们文化、生活等的各个层面。耳杯,这种古代盛酒器,又被称为“羽觞”。  相似文献   

10.
张绪山 《炎黄春秋》2011,(6):90-92,89
一个待解的命题"做官发财"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士大夫所追求的仕途经济的核心内容。在两千余年的历史演化中,这一观念已浸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艺坛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被褒奖最多的古典画家之一。主张变革称他为“现代艺术之你”,主张艺术反映生活视他的《画语录》“看重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表现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看出了水墨恣肆与“本能宣泄”的互通,而精研笔黑则从他的“蒙养”中体会笔墨功力……  相似文献   

12.
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诸多形式中可以看出绘画艺术给人们印象深刻,是其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雕刻、彩画艺术这些装饰手法丰富和加强了建筑富有的特征,保护了建筑构件免受风吹日晒、防潮的作用,又表现出工匠精湛的艺术水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装饰中的雕刻、彩画艺术的原始状态消失,整体面貌模糊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14.
徐兆格 《古今谈》2004,(2):36-40
戏子就是演员。旧社会的地主老财视演戏为贱业,称演员为戏子,有轻蔑之意。一般老百姓却不如是看,视演戏与务农、经商一样的职业,演员在他们眼中也是有很高地位的。解放以后,就一律称之为演员,其中成就高的则称之为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15.
张业 《安徽钱币》2006,(3):22-23
古代,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朦胧、惶惑的时期,不但“畏天命”、“敬鬼神”,甚至对一些常见的事物也十分迷信,认为它们是一种神异的力量,或是给人类带来吉祥幸福,或是致人以灾祸凶险,由此而产生特殊的敬重和尊崇,这就是远古以来的“灵物崇拜”意识。中国的古钱币,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也同样留有这种印迹。  相似文献   

16.
左烨 《东南文化》2002,(6):43-45
青花是以钴蓝为原料的釉下彩,发色沉着柔和,呈色稳定,绘制成的画面清新素雅,所以它一经出现,便迅速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民 《南方文物》2003,(3):95-96,89
匾额和楹联是中国文学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常见的是将匾文和联文用木材制作悬挂在建筑上,或者用砖雕石刻镶嵌在建筑上,也有直接雕刻或油漆在建筑上,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从匾额的“额”和楹联的“楹”字看,好像就是建筑的构件,可以称它  相似文献   

18.
胡苗 《东方收藏》2023,(12):12-14
“春水”玉是我国辽金元时期深受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类经典玉器,其以“春捺钵”狩猎场景为创作题材,造型精致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对后世玉器制作影响深远。文章以金元时期“春水”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按照功能和图式进行分类,并从游牧民族的狩猎尚武民族精神物化、文化融合符号以及佛教文化元素的汇入三个角度深入探讨金元时期“春水”玉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红山文化出土玉猪龙原型众说纷纭。图式考证表明玉猪龙的原型来源于玉玦和兽首的结合;其平面形象为兽面纹玉璋。兽面形玉璋与红山文化玉蚕蛹从构图图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玉猪龙的形象与蚕崇拜、丝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与内涵,也为了解丝绸之路和早期草原文化通道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西合璧的音乐大师——青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主,原名廖尚果,曾用名黎青主,别名黎青、L.T.等。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阳县府城(今惠州市惠城区桥面),1959年5月7日病逝于上海,时年66岁。 青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廖辅叔的哥哥。由于青主过早地离开了音乐界,所以对于今天的音乐爱好者,甚至是其家乡父老乡亲来说,他都是一个较陌生的人。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乐坛上,青主却是一位非常活跃的音乐作曲家、音乐史家。1911年他参加了辛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