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瑛 《南方文物》2005,(2):52-57
广东化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而见长。由于历史的原因,广东海外华侨众多,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拥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占全国三分之二。中西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独特的侨乡化,五邑侨乡、潮汕侨乡、兴梅侨乡等又因各自独特的人背景而蕴涵独特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嵩山建筑群具有重要的科技文化价值,代表了优秀的建筑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独特文化景观。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力求从九个方面对嵩山建筑群进行审美守望,促进人们对它的保护与珍爱,以弘扬美轮美奂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
电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色在满足人们的认知需要、道德教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义,本文通过对电视文化的探究揭示出其声影光交融的形式美、超越时空的现实美、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和流动拼贴的综合美等四个方面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建筑明器特指中国古代用于随葬的各种“建筑模型”,它虽属“有物而不可用”之列,是“事死如侍生,事亡如侍存”礼制思想支配下的随葬品,但却又是最贴近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似”之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秦俑头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它们具有肖像性,对其表现技巧进行探讨。并且通过与古希腊罗马肖像雕刻理念的比较和阐明法家美学思想对秦兵马俑的浸润,来论述秦俑头像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远古的云南,古滇国这束独特、神秘的文明曙光,照亮了这片物资富饶的土地。它的存在不仅象征一个政权的崛起,更是一个文化巅峰的标志。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地方可数千里。”这是有关古滇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古滇人以青铜材料为媒介,通过装饰、雕塑等艺术形式,生动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化信仰,因此古滇青铜器被定义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它不仅承载着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礼乐制度,还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艺术风尚,成为集政治、宗教、礼制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是一部真实的“立体史书”,被誉为展现古滇国生活的“三维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7.
郭明 《华夏考古》2012,(1):63-80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墓上建筑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了各时期墓上建筑的特点和分布状况。商代已出现墓上建筑,但为数很少,与等级无关,其源头还不能找出合理的答案。西周除商系前掌大墓地极少数西周早期墓葬沿用墓上建筑外,其他地区基本不见墓上建筑,北吕ⅤM301属孤例。墓上建筑的再度出现为春秋时期,见于雍城秦公陵园,战国时期在三晋地区流行开来,但其他地区不见。东周时期采用墓上建筑的,均为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8.
张彦 《沧桑》2011,(5):43-44
先秦时期形成了帝王巡游、文人游学、仕人宦游、商业游行等旅游文化现象。先秦时期的旅游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带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反映了中国社会重视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的特征,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价值和中国人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深化了旅游审美,成为道德修养的手段,也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伦理内涵,为后世旅游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跨今豫、皖、苏、鲁四省以及湖北的少量地域。淮河流域是先秦货币的重要流通区域。早在北宋年间,淮河流域出土的先秦货币已见诸于文献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卷21记载首:“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这是关于安徽寿县出土楚国爰金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梯田审美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开发和梯田审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梯田价值是多方面的,研究梯田审美内涵及其本质特点对梯田价值的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认为,梯田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是实用功利目的与美的精神追求的统一,是优美与壮美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梯田美体现了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城市的给水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凿井取水,二是穿渠引水。井水水质纯净,渠水水量较大。城市的排水主要依靠管道将城中的雨水和生活废水排往城外的护城河中。  相似文献   

12.
贵州北盘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存分期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贵州北盘江流域先秦时期遗存的分析,依据文化面貌的差异将其分为三期,并结合周邻地区同时期材料的比对判定其年代。在此基础上,对它们所体现的葬俗、生计方式、居住形态和文化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口含用贝习俗首先流行在商文化区域,西周早期扩展到周文化区域。西周中期以后一直到春秋时期,这种习俗继续向其他的地区扩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5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贵州省东部铜仁市锦江流域的磨刀湾、笔架冲、方田坝等遗址进行了发掘和试掘,此次工作是建国以来在贵州省锦江流域首次进行的系统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一批夏商、西周、两汉和宋明清时期的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着重介绍此次考古发掘中先秦时期遗存的主要收获,并对其学术意义展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上海地区先秦时期考古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目前,上海出土动物遗存且经过不同程度研究的遗址共有七处,动物遗存数据的再分析显示,从马家浜文化时期到马桥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先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小规模地饲养家猪、家犬作为肉食资源的补充。其中,在良渚文化时期,家猪饲养业稍有加强,但整体依然以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为主。上海动物资源利用的特征和历时性变化反映出了长江下游地区先秦时期先民典型的生计方式。在今后的动物考古研究中,新发现的数据及时公布、联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进行区域性讨论、同时引入更多样化的科技分析手段,将为进一步解读上海先民的动物资源利用情况、人地关系变化提供更多视角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洛达庙期和南关外期文化是两个分布于郑州地区的、年代相近而性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依据现有的相关考古资料,并利用文化因素和墓葬分析的方法研究表明,郑州地区洛达庙期文化的一至三期是连续发展的,在性质上应属二里头文化。而学术界多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因此郑州地区洛达庙期文化亦应属于夏文化,而不是先商或早商文化。相应地,南关外期文化应为先商文化,而非早商文化。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说文》和先秦文献用例,"氣"的本义是馈客之刍米,是"餼"的本字,指馈赠客人的粮食。到了西汉,"氣"被假借为"山川之气"、"阴阳二气"之"气"。"氣"字的形体和词义变化,其中蕴含着诸多先秦历史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余书敏 《四川文物》2020,(2):106-113
九寨沟中查村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威胁远大于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通过田野调查总结出其六大建筑特征,作为九寨沟片区安多藏族民居的基础研究成果。同时,在对中查传统村落濒危民居调研的基础上,揭示村落保护需要以"人"为本,从生存基础建设、社会关系建设、精神场所建设的三个维度来探索,这是从产业到社区,再到文化建设的一个动态过程,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安徽淮河流域发现了不少公元前6000~4000年的遗址,本文结合其特征将它们分为三期,认为它们与山东的原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个文化体系,而可能是另一个文化区,并可以分为两个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