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在洱海边长大的,小时候就听过许多白族民间故事。但后来从事一点民间文学工作,接触了更多的民间艺人和歌手,看到了一些有关资料,才知道自己小时候听过的,仅仅是白族民间故事中的很少一部份,好比沧海一粟。我曾经请教我很尊敬的最会讲故事的一位白族民间老艺人:“我们白族的民间故事,究竟有多少?”他笑起来说:“我也说不上来,恐怕有苍山的花朵那么多,有洱海的贝壳那么多,有天上的星星那么多吧?……”老艺人幽默风趣的回答,不仅生动地形容出白族民间故事多到难以数清、无法统  相似文献   

2.
1952年上半年,我参加了黄梅县小地区戴家坝乡生产渡益工作组。插秧季节的一天在二郎庙桂家吃饭,认识了从九江回来探亲的黄梅戏鼓师桂友林。他是我们房东的堂叔,年约六十四五的驼背老头,我劝他搬回来,他说:“那边也不错。”1958年我正式从事戏曲工作,他也从九江迁回了原籍,我俩接触的机失就多了。从其他老艺人口中得知桂友林是黄梅采茶戏班有名的鼓师。1961年端午节后,我为了向他了解传统剧目的孤本,民国以前名老艺人的生平,以及他个人的从艺生涯,在他家住了7天。当时他的老伴已去世,身边只有一个不满16岁的养女,两间茅屋,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初,我父亲戴不凡先生从杭州调到北京参加戏曲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逐渐与一些戏曲老艺人有所交往,并由此而逐渐熟悉起来。十几年中,无论是在开会时还是在日常个别接触中,他与全国许多剧种的主要演员都谈过关于戏曲表演经验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一、天沔花鼓戏的蕲水调天门原天酒花鼓戏剧团团长、名老艺人沈山,1984年10月16日对我说:我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我的师傅叫廖么,京山永光区人,大我10余岁。据师传,天酒花鼓戏分(高腔〕、(薪水)、[四平〕、打锣4大主腔,还有小调。[蕲水],又名[平腔〕,它的主要剧目有《大辞店人则\辞店》、《告经承》、《放老四》、《闹公堂》等,从剧目到腔调,都是从鄂东薪水、黄梅传来的。关于天酒花鼓戏的历史,1963年听谢春城师傅说,从师承关系可溯到明朝。他是很有名气的花鼓戏艺人,艺名叫赛湖北,两阳九沟人,他约生于清光绪…  相似文献   

5.
只要北方昆曲艺术在祖国的艺坛上存在一天,北昆人就会永远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66年,江青假借毛主席的名义,撤消了所有全国昆曲演出团体和戏曲学校的昆曲班。北昆老一辈艺术家白云生先生喊出了所有昆曲工作者、爱好者的心声:“取消昆曲我死不瞑目!”可惜,他到底没有赶上1979年北方昆曲剧院重建!有人说,北昆的老艺人对党的感情最真挚最纯朴,当他们跟别人一样说“党的扶持”时,总爱加上“亲手”两个字,说“党亲手扶持了昆曲”。是的,北昆(包括南昆)的老艺人,在旧社会受的苦最大最深,昆曲早从清代中叶就由辉煌转入衰败,曲…  相似文献   

6.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07,26(1):92-120
一、引言从清代同治年间至二十世纪中叶,位于北京城前门外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的天桥逐渐成为众多行当艺人撂地卖艺谋生的一块杂吧地。在天桥老艺人的自观和老街坊的他观中,天桥主要指永安路东口西南方圆“二里大”,包括三角市场、公平市场等有艺人撂地卖艺的地方。在“新”中国改造“旧”社会的语境下,作为近代  相似文献   

7.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8.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史诗发展的规律,许多优秀的仅凭大脑记忆史诗的文盲艺人逐渐离我们而去,扎巴、次旺俊美、阿达尔、卡察扎巴、昂亲多杰、卓玛拉措等老艺人相继辞世,这是否标志着史诗《格萨尔》的口头传统正在从兴  相似文献   

10.
我对黄世仁角色的创造陈强《白毛女》创作组的首席领班由鲁艺院领导指定王彬同志担任,导演团由王彬、王大化、舒强3人担任。作曲由马可、张鲁、瞿维等人负责。第一幕写出后先排出来投石问路,听听大家的意见。在排戏之前,请了几位秦腔老艺人当教员,演员们学了一些秦腔...  相似文献   

11.
当作家冯骥才先生率先向社会大声疾呼抢救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时,我们也耳闻目睹了不少的民族艺术、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而消亡。  相似文献   

12.
日前,传媒报道佛山粤剧博物馆开馆,说及佛山是粤剧发祥地。一般人便以为粤剧发祥地只有佛山。这使一个粤剧研究的老问题又重新摆上桌面上来——粤剧发祥地只有佛山么?明代“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云集艺人,相邻的省城、天下闻名商都广州又岂会不艺人云集呢?  相似文献   

13.
天桥新耍     
时间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用不了100年的时间,让环境糟糕的沼泽变成平米过万的楼盘,让皇帝祭天时走过的汉白玉单孔桥变作宽阔的柏油路,让撂地表演的艺人走进剧场,让遛鸟的纨绔子弟变成了神色匆匆的行人。时间可以带走老天桥的艺人、绝活儿甚至是人气,但同时会留给我们一个新天桥。  相似文献   

14.
邢秀娘小传     
1962年5月20日至26日,采茶戏老艺人佳友林、海重喜在会上介绍清代至民国年间黄梅县老艺人生平事迹时,说听前辈艺人罗运保、梅金玉、帅师信说:道光年间黄梅有个女艺人叫邢秀娘,戏唱得好,人也顶有名气……时隔20年的1982年春黄梅县杉木乡桂贩树茂匠桂光文说:1961年秋天,他在孔奎及镇郊邢大墩等处,帮人修补蔑器。在墩上和茶馆里喝茶的老年人谈:清朝道光年间,孔垄邢大墩出了个女戏子,叫邢秀娘……根据三位口碑材料,综合整理成文。邢秀娘,女,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左右。少时跟随兄嫂学唱采茶戏,打连…  相似文献   

15.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大草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国几大美丽的藏区之一。这里山青水美,民风淳朴,民族艺术底蕴深厚,出过许多著名的民间艺人。我自小喜欢歌舞,跟随着老一辈草原艺人学艺,在甘、青许  相似文献   

16.
周末在大明湖公园闲逛,一群票友正在练嗓,几位学快书的少年,也说得有模有样。周围的仿古建筑群似乎让时光逆转,我恍如回到那个“曲山艺海”的老济南。说书、唱戏、杂耍、相声,百余年来,那些叫得上名和叫不上名的艺人们,不知为济南这片“曲艺江湖”留下了多少传奇。  相似文献   

17.
印江土家人的长号唢呐艺术源远流长,虽无史料可溯起始年代,但据艺人们的师承关系推断,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据上世纪90年代初合水镇新台村82岁的老艺人喻应富说:我们的祖师从江西迁到这里,长号唢呐传了21代了。这艺术遍及各地,据调查,全县有约200拨(支),近800名艺人。仅合水镇就有24拨(支),紫台一个寨子有8拨(支)班子,  相似文献   

18.
艺人血泪     
我是河南省驻马店豫剧团的老艺人。我无儿无女,剧团就是我的家。1958年退休后,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欢度着幸福的晚年。今天的幸福,是共产党给我的。有了甜,不能忘记苦。我的左腿上有茶杯口那么大一块伤疤,遇上天阴下雨,还是酸疼酸疼。疼在腿上,想在心里。每次酸疼,总要勾起我对过去学戏从艺的悲惨回忆,一桩桩的辛酸往事,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卖身学戏我今年76岁,在旧社会度过了60年,受尽了千辛万苦。不到五岁,就失去了父亲;六岁时跟随母亲从  相似文献   

19.
鄂赣皖边区的老艺人及老观众,提起黄梅采茶戏女艺人汤四姐,无人不晓。她在黄梅戏舞台上奋斗了40余年,从艺地区遍及长江南北、部湖两岸、太白湖东西、龙感湖上下的鄂赣皖边区12个县的城乡,是名副其实浪迹江湖的老艺人。汤四姐这个艺名,是根据她拜盟排行的称呼,真名汤翰英。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从小就在龙感湖边、东港河畔割蒿、扳富、打猪草、锄麦、捡棉花—…·与小姐妹们学了不少民歌小曲。附近村子采茶戏名优梅金玉、梁松贵、梅重喜三对夫妇的从艺生涯,对她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漂学了不少采茶、文曲片…  相似文献   

20.
应邀去甘肃省华亭县参加一个会,在老年活动中心院儿里,我见到一位民间老艺人正演奏着一件装了锣、钗、鼓、钹等30多样家伙的架子鼓,他手、脚、腿、头、膀、嘴、鼻并用,忘我地全身“运动”,使这件奇怪的打击“乐器”发出绝妙的天籁般的声音,人群中不断爆发着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