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正华中师范大学有三个前身,即: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肇端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简称"华大")、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和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三校于1951年组建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校在115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了中华文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期间,何其巩正好担任中国大学的第八任校长。中国大学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即1912年),为了培养革命力量而创办的一所包括附属中学的大学。校址是在北京前门顺城街13号。后来,中大学生人数猛增,大学部迁址西单皮库胡同郑王府,附属中学仍留原址。这样,中国大学附属中学,就成了北京二十九中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1924年初,清华学校报请当局,欲正式“改办大学”。同年10月,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国学研究院。起初,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欲聘请在新文化运动中爆得大名的胡适主持国学研究院院务。  相似文献   

4.
正(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就是我工作多年的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大学完全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盘学习苏联模式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的产物,1952年开始筹备,1953年10月正式成立,迄今整整50年了。在这50年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是1980年前后学校实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开始把一所纯粹工科大学改变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这在华工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  相似文献   

5.
正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建系初期的教师队伍,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院系调整中,由若干所大学中文系教师组合而成的。老师们的学术经历、学术背景彼此相异,各有所长。到我进入本科一年级的1956年,改制前的华中大学和老师们早先各自从教及就读的其他若干大学,都被叫做"旧大学",学术传统已经不被提及,我们对于本系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几乎一无所知。不过,老师们在讲课中还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给同学们留下印象,并且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离印度加尔各答不远的一个名叫桑蒂尼盖登(Santiniketan)小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此利用自己家庭的产业和人们受他人格和理想的感召而捐赠的土地,经过多年努力,亲手创立了一所大学,这就是国际大学(Visva-Bharati)。圣雄甘地在四十年代曾到此地看望泰戈尔。当时,年届八旬、健康状况不佳的泰戈尔以这所学校相托,并得到圣雄甘地承诺。此后,赢得独立後的印度议会於1951年通过议案,宣布这所大学是一所中心大学,是对“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机构”。不仅如此,印度的历任总理都兼任这所大学的校长。中国学院(Cheena Bhavana)是这所大学里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私立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一所十分知名的教会大学,这所学校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美国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此后,1891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京成立了基督书院。1894年美国教会长老会在南京成立了益智书院。这三所学校几经合并,最终在1910年成为了金陵大学堂,校名由当时的书法家,曾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的李瑞清先生题写,首任校长为美国人包文。金陵大学虽然是一所带有  相似文献   

8.
1975年以前,美国大学校长清一色是男性,女校也不例外。如今,美国已有1/5的大学由女士当家,其中还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样的名校。记者近日走进这三所大学,分别采访了她们。  相似文献   

9.
1948年,我在武昌读私立大江中学高二下。学校的董事长是湖北名宿张难先。英语老师先后是: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私立中华大学教务长的严士佳教授,湖北省体育专科学校的凃亚伯副教授(二位在解放初大专院校调整中到华中师范学院任教);地理老师是复旦大学毕业的杜履和(据说他于武汉解放时去某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才知道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历史课老师是国立师范学院毕业生、一中校长小同乡汪子英;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二年九月至一九四四年六月,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抗日战争形势相当艰难的情况下,在淮河之滨的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了一所由新四军军部创办的、生气勃勃的、但又是十分新颖的综合性大学——江淮大学。同时,抗战爆发后由苏北南通搬到上海继续上课的南通学院,也在上海党组织的帮助下迁回淮南根据地。江淮大学的创建是根据地党和上海地下党通力合作的成果,是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生动的体现,显示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无比威力。这所学校,是上海抗日爱国青年来根据地学习和工作的桥梁和熔炉,对以后江淮大学师生积极热情地投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党的统战工作史上,在新四军组织领导各阶层的抗日斗争史上,都留下极为光荣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金陵女子大学位于今南京市宁海路122号,现为南京师范大学。1911年冬至1912年初,先后在中国江浙一带传教、办学的8个美国教会组织——即南、北长老会,南、北浸礼会,南、北卫理公会(由监理会和美以美会合并而成),基督会,圣公会等教会所办女子中学的校长,在上海召开会议,制定了在长江流域开办一所女子大学的计划。  相似文献   

12.
一吴晗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省义乌县吴店苦竹塘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幼年酷爱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1928年夏,吴晗到上海吴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胡适担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大学部。1930年8月,吴晗自费到北平求学,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二年级作插班生。吴晗勤奋刻苦,受到蒋廷黻和郑振铎等著名学者的指点,学习期间便接连  相似文献   

13.
郭秉文创办东南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秉文是20年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1919年,他接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校长职。1920年,他提出在南高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南高校务委员一致赞同,并认为该大学可命名为东南大学(简称东大)。1920年12月16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成立,郭秉文任主任。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郭秉文兼任东大校长。8月24日至26日,东大预科和南高本科同时招生。1922年12月26日,南高正式并入东大,仍由郭秉文任校长。在以后的几年里,郭秉文惨淡经营,倾全力要把东大办…  相似文献   

14.
到19世纪末,一些迹象表明历史科学在欧美正趋于成熟。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也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曾提出,在充分运用诸如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等史学奠基者所创立的研究方法(scholarly techniques)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武昌中华大学是中国学府中由著名教育家陈时先生于1912年(民国元年)在武昌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有一次,我患阑尾炎住院开刀,同病房有位老师和我谈到陈时与中华大学的情况,他说:“陈时校长毁家兴教,办了几十年的中华大学,不简单;中华大学历史悠久,培养了那么多的学生,不容易。”我在“中华”读过书、做过事。这番话,引起了我的回忆,谨就所知,简述如下。教育救国振兴中华陈时原籍湖北黄陂,1907年16岁东渡日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他目睹时艰,立下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中央大学、早稻田大…  相似文献   

16.
邵一江 《百年潮》2008,(4):39-42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进入合肥联合大学读书,就听说了时任校长的杨承宗教授,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女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伊莱娜·居里夫人的高足,由钱三强先生专门从法国请回来,为原子弹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单凭这一点,我就对杨校长仰慕至极。后来,我留校工作,对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他是一位不畏艰苦、不计个人名利的创业者,从无到有创建了一桩又一桩事业,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和2007年,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组成的中亚国际考古团在a·a·科瓦列夫和д·额尔德涅巴特尔的领导下对蒙古国南戈壁省的"成吉思汗边墙"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初,清华学校报请当局,欲正式“改办大学”。同年10月,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在筹建大学部的同时,筹备创建国学研究院。起初,清华校长曹云祥欲聘请在新文化运动中爆得大名的胡适主持国学研究院院务。胡适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当即推辞,明确表示自己只做顾问不做院长。曹云祥不甘心,又提出请胡适出任研究院导师。胡适再次表示自己不够格:“非第一流的学者,不配做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1928年春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宜选择,并无久居的打算.得益于胡适的个人声望及其开明的治校风格,中国公学在其任内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中国公学面临的基本困境并未因胡适掌校而消除.随着时势演变,国民党对上海教育界的控制日益加强,加上北平的政治环境日渐宽松,胡适最终选择北返.胡适辞职后,中国公学的问题集中爆发,在胡适任内未实现的党化渗透,并未因其离职而避免.胡适离职不到半年,学校即发生大的风潮,导致中国公学由兴盛急剧转向衰败.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偶然结果,故而其在中国公学创造的成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0.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