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具有祭祀敖包的古老习俗,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群众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下,敖包祭祀由"俗"而"节".敖包节的举办对如何有效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民俗的积极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祭,而公祭之仪式、内涵、主体却与传统俗信差异极大。在此背后,隐含着世俗性事件处理与信仰性阴阳沟通仪式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世俗权力借公祭将死亡意义价值化、意义化的一贯逻辑,更进一步表明国家权力所型构的公共"纪念"仪式与民间俗信所支撑的个体祭祀之间的生死观存在差异。而透过对当代社会"祭祀"与"纪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传统信仰正呈现一种既交汇又对峙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年节礼俗文化。乡村年节礼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情况下,我国乡村年节礼俗文化也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传承危机。要客观地看待传统年节礼俗的变迁,进行科学地分析,对迎春礼俗、祭祀礼俗和社交礼俗要注重其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得传统年节礼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红彬 《满族研究》2016,(1):119-124
满族与达斡尔族同为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其萨满文化遗存是当今世界公认保留完好的,其萨满祭祀仪式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整个祭祀的内容和萨满传承的方式又各自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达斡尔族鄂嫩哈拉家族萨满斯琴掛"祭水"仪式与满族锡克特里氏(石姓)石宗多萨满"神抓萨满"仪式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如何传承与保护萨满文化这一世界性非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刘全志 《民俗研究》2022,(2):120-128
《史记》《汉书》有关汉武帝时期"解祠"黄帝的记载重点在于呈现祭祀黄帝的方式和过程,即以破裂枭体的方式祭祀黄帝;"解祠"黄帝之"破镜"应是分解、破裂牲体的委婉表达.西汉方士的这一主张,拥有深厚的民间信仰和经典文献根据,他们主张使用"恶逆之物"祭祀黄帝,并非出于"虚诞",其背后存在着自古相传祭祀习俗的支撑.西汉社会对枭性的言说以及桓谭、许慎、高诱、应劭的书写可以证明:与解裂枭体相关的"枭羹"习俗盛行于东汉时期,这一习俗无论在方式和意义上均是西汉时期"解祠"黄帝仪式的延伸和遗留.从祭祀习俗至"解祠"黄帝,再到"枭羹"习俗的盛行,展现出民间习俗、祭祀仪式与文本书写之间的复杂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二月二,龙抬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文 《民俗研究》2010,(4):F0003-F0003
<正>二月二又称龙抬头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兴龙节等节期在惊蛰前后惊蛰地气通随着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龙是百虫之长,"龙抬头"就成为一种象征。此后雨水增多俗谓龙王司雨龙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  相似文献   

7.
<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相似文献   

8.
吕萍 《满族研究》2008,(2):93-97
吉林省九台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萨满文化之乡".莽卡乡东哈村的石姓家族是典型的满族萨满世家,其萨满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八代,并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满族萨满祭祀仪式、神歌.石姓萨满传承方式有."神抓"、"族选"两种.所选萨满都要经过"学乌云"与"落乌云"的系统培训.石姓家族萨满文化传承是萨满文化的"活化石",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祭祀,是人类社会自古流传下来的信仰崇拜仪式活动。说到底,在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国家的礼仪制度中,只有两大祭祀的文化传统:一个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另一个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  相似文献   

10.
段友文  段彤彤 《民俗研究》2024,(2):132-145+160
山西寺庙作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中心,是民众信仰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集中场域。新绛稷益庙和洪洞水神庙壁画内容皆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本土农耕生活、祭祀仪式的真实场景。两座民间庙宇壁画中的农事图像,以特定的空间表现了农事活动的时间秩序,展现了元明时期晋南乡村民众应对农事灾害的行动策略。图像化的农业祭祀活动是特定时代国家意志的民间践行,体现了“以礼行俗”的两个面向,即“礼的民间化”和“俗的实践性”,并且逐渐演变为社会观念和文化行为的象征性表达,由此使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本意识在寺庙壁画的农事图像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