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史·赵日巨传》(中华书局 1 974年版 )依据张森楷先生的考证 ,将赵日巨担任的“陕州”刺史改为“硖州”刺史。据我考证 ,孝闵帝在位的几个月内 ,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的硖州尚未设置  相似文献   

2.
《隋书》(1973年8月版)卷46《赵煚传》记载:“(北周)闵帝受禅,(赵煚)迁陕州刺史。”而《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75《赵煚传》记载:“周闵帝受禅,迁硖州刺史。”卷后校勘记解释说,以前旧版《北史》也记作“陕州”,是根据张森楷先生的考证改“陕”为“硖”的。张森楷先生说:“‘陕’疑作‘硖’,以以下所行事皆在今夔巫地,不在陕州也。”张森楷先生对赵煚任职地望似乎并不十分肯定,只是根据赵煚的平叛之地作出的推测?萸欠镝壬摹侗敝苄傻墼谖皇逼陧讨萆形瓷柚谩?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一文之考证:“从西魏、北周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考证了隋开皇九年在原南朝陈境内设 置州的数目,首先弄清了陈境内原来设置有40个州,并对今人各 种不同观点进行了评述,其次论述了隋平陈后,废弃3州,改名16 州,增置19州,是隋开是九年在原陈境内共有州56个。  相似文献   

4.
谢湜 《历史研究》2012,(3):29-43,189,190,193
太仓在元初海上漕运时代成为重镇。明初因镇设卫,卫所兼理卫事及周遭民政。明中叶,太仓卫出现军强民弱、兵丁入寇贩盐等弊端,在赋役改革艰难、沿海防卫吃紧的情势下,太仓由卫建州,相关州县也免除欠粮,缓解了困境。此后由于州卫并存共治,军民杂居,利益抵触,军政关系仍趋紧张,又因太仓州、昆山县税则龃龉,昆山县以州大县小、州不利县为理由,在正德、嘉靖海氛不平的形势下兴起"废州"案。在州、卫、县的利益博弈以及官员对决的过程中,朝廷的态度由暧昧渐趋明朗,最终存州复道。在从卫所到州县的转变中,既体现了特定的地域特质,又反映了明代国家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转变态势。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金代文字刻砖,印证了城四家子古城为金代新泰州,即辽代长春州.同时也印证了金朝时实行的"入粮鬻官"制官制.本文还分析了辽代长春州的建置背景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军 《敦煌学辑刊》2005,(3):90-100
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初步考察了肃州收复后,归义军为加强对肃州地区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考证出肃州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在唐中和四年(884)至光启三年(887)之间:并探讨了肃州政权建立之后,同归义军等周边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唐宋之际"慈州""礠州""磁州"地名的演变情况,纠正了诸如《太平寰宇记》《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等史籍中的错误记载和点校者误校之处,并指出《宋史·地理志》的记载本身无误,校勘者以正为误的原因,这些结论为今后学者在使用和研究相关材料,以及对修订点校本《宋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文献对宋代鼎州(朗州、常德府)沿革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将宋初朗州误作鼎州,《宋会要辑稿》以"府州"条记事羼入"常德府"条等。本文厘清了宋代鼎州的沿革与文献中关于鼎州的书写,进而探讨了相关联的书写源流、地名避讳等问题,指出《长编》误宋初朗州为鼎州,系因避讳而以后名追改前名;宋代官修《会要》系《皇宋十朝纲要》"要"部分的重要史源;《宋史·地理志》常德府条系宋朝不同时期《国史》的混书。  相似文献   

9.
唐宋時期邕州入交三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河三个河谷平原前进,作者因此分别称之为:明江道、水口道与平而道。文中除对三条路线具体描述以外,也对中国与安南重要边境城市"永平砦"的形成背景、功能、存续时间及确切位置,详加考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10.
《北史·隋本纪上》、《北史·吐谷浑传》、《隋书·高祖纪上》、《隋书·吐谷浑传》等史籍载皮子信在隋开皇初年所任刺史之职颇不一致,主要有“旭州刺史”和“洮州刺史”两说.后世史家考定其所任之职为“旭州刺史”.然经过考证,本文认为皮子信所任之职为“洮州刺史”而非“旭州刺史”.  相似文献   

11.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州臣"的记载。对于"州臣"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其实,"州"应当是地名,从文献和西周金文的记载来看,其地应当在今河南沁阳附近。卜辞"管"地的确认,也证明州地存在的可信。"州"、"管"二地的发现,说明以往学者对"州臣"身份的理解都是错误的。甲骨文中的"州臣"就是州地之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的时间问题作了进一步考证,确定了置温州的原因、时间,纠正了一些史籍及地方文献中记述的谬误。  相似文献   

13.
扬雄所作十二篇《州箴》可为汉末新初十二州名目依据.今所见《州箴》题名皆非扬雄原题.由扬雄《州箴》《官箴》固定格式可推断出《州箴》所体现的真实州名,所谓《益州箴》对应的真实州名应是"梁州".汉末新初十二州有梁州而无益州.  相似文献   

14.
宋代承袭唐代的羁縻州制度,但发生了许多变化。部分"羁縻州"入宋以来就本不存在,部分"羁縻州"在北宋两次"开边"之后也不复存在,史籍辗转相承,不一定可靠,是一种扩大了的"虚像"。若用宋人赵升所言"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为羁縻州"的标准来衡量,宋代的羁縻州制度是残缺不全的。  相似文献   

15.
会州为唐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控扼黄河渡口,其故址为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柳州古城;该镇的陡城堡并非唐会州州治,而是明代的一处军事驻所。文中还考得,柳州古城附近的缠州古城为西汉鹑阴县、东汉鹯阴县城。本文最后还结合对于唐代会州城址等考证的实例,就如何考察研究古代城址谈了一些工作上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宜昌县 ,自西晋至西魏均属于宜都郡 ,梁以前属于荆州 ,梁时属于宜州 ,西魏属于拓州。北周时宜昌县属于何州 ?《北周地理志》卷 5《山南下》提出 :“江州治宜昌县。北周置 ,领一县 ,宜昌。”其依据是《隋书·地理志》“清江郡”条所载 :“巴山 ,梁置宜都宜昌县 ,后周置江州 ,开皇初置清江县 ,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 ,大业初废州 ,省清江入焉”。按巴山 ,北周于此置江州 ,隋初仍置 ,开皇十八年改称津州 ,大业初州废。江州的置废情况是清楚的。但是 ,断定宜昌县为江州属县 ,是江州州治所在 ,则有误。宜昌县 ,北周初期仍置。到天和五年后已不存。天…  相似文献   

17.
"头下"、"头下州"和"头下军州"属于辽代南面地方官,研究这个问题,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与这些问题直接相关的民族、政权的特点以及统治方针。"头下"是契丹语的音译或意译,还是源于唐末五代敦煌寺院中的头下户,值得商榷。"头下州"和"头下军州"是否相同还不能轻下结论。头下军州刺史的任命权在州主还是在朝廷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头下制度是辽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对头下制和头下军州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头下制的渊源 ,头下的形态和性质 ,辽朝头下军州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头下军州的制度层面的诸问题 ,并对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所能见到的头下军州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作者认为 ,头下制渊源于北方民族 ,与唐代的头下户无关 ;头下军州制度早在辽朝建国之初就已创立 ;金朝既不存在头下制度 ,也没有头下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沂州卫最早的设置时间为洪武元年(1368),在洪武年间经历了“卫—守御千户所—卫”的变革过程。沂州卫虽在山东境内却直属南京中军都督府管辖,随着明王朝的日渐衰落,这种管理权与地域隶属上的不对称久之成害。随着沂州兵备道的设置,沂州卫军事作用日趋衰落。明初设置沂州卫具有保卫京师、奉调作战、发展屯田、自给自足、兼理民政、参与吏治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辽代渌州不在渤海国鸭渌府旧地,已迁往辽东.从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研究,渌州城址应在海、辰两州以西的近海之地.从出土两墓志所见的"辰渌盐院"记载,证明辽辰州(今盖州市)与辽置的渌州合置一个盐院,推断渌州城址应距辰州(今盖州市)不会太远.依定渌州城址的4个必备条件看,将今天大石桥市沟沿镇青城村发现的辽城址定为辽代迁徙后所置的渌州故城址似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