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教育,实施思想即意识领域内的动员工作。冬学运动在调动农民的战争参与性、减少农民的文盲数、解放乡村的妇女、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在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反省和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股与孤立主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和平主义思潮。和平主义者主要由妇女、宗教界人士和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反对战争和军备,主张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主义者的理念及其实践显得与现实严重脱节,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30年代是吴晗学术历程中的辉煌时段。他一直受到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双重影响,出入于两派之间。吴晗在学术起点上具有二元性,同时蕴涵着社会史学与考据史学两种基因。正是这种学术上的综合与兼容,使吴盼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等原因,北京市开展了一场计划生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北京市建立了逐级的计划生育组织,发现并培训了宣传骨干,同时进行了经常、深入和细致的宣传工作,初步形成了计划生育器具销售和医疗技术网络。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次实践,这场运动延缓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尽管运动未能持续进行,但却使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奠定了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县政建设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与乡村建设派合作,掀起了一场县政建设运动。其中,五个实验县各有特点,但是,由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国家政治结构变动并未出现地域性的根本差别,因而,尽管在具体的进程和操作方式上有所区别,甚至在参与力量和主体上也有所不同,县政建设运动整体上却有着共同的历史特征。它的运作模式、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都为中国乡村现代化留下了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民党、共产党和苏联三方合作的历史背景下,苏联在莫斯科设立中山大学,专门招收国民党留学生并用苏联式革命理论对其进行培训,同时,部分具有国民党员身份的中共党员也加入其间.国共苏三方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一特殊环境中,展开一段合作共进与纠纷矛盾共存的特殊历史.随着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与苏联关系日趋冷淡,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留学运动最终于1927年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8.
1970年4月22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地球日"示威发生时,有人曾骂它是"自十字军以来的一次由一群乌合之众支持的马戏表演",是"生态狂"。然而到了1990年,"地球日"20周年的时候,4月22日已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这一天,世 相似文献
9.
新启蒙运动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由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在北平和上海等地发起,旨在继承五四启蒙运动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自从其发动以来,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其性质、内容、特点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希望能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重大活动.因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和群众与乡村干部生产生活的诉求,在农村地区开展扫盲运动极为迫切.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实践,可以大体分为管理机构的确定、宣传动员工作的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进行、教育形式的组织、教育内容的确定等.农村扫盲运动的成效,从农民个人角度而言,不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9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9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但仍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内容更加丰富,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党和国家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视和领导是我国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教育、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防疫事业的有效工作方式;爱国卫生运动与其他工作相结合、突击性与经常性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是推动卫生防疫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由10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引发的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的论战,直到今天,仍引起学界不断关注.本文拟对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考察.20世纪30至70年代,对于该问题基本还谈不上系统研究,只是学者借机发表自己对中西文化问题的见解.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大陆学界,对于这场论战,在一致认同其"政治"、"党化"背景的同时,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关注这场论战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政治"以外的其他角度去考察这场论战.90年代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框架,而现代化视角的引入,使得这场论战的文化及现代化意义开始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步入从传统到近代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到20世纪30年代,朱泾镇在社会、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近代因素,由于30年代农村经济的凋敝,市镇失去了发展原动力,朱泾经济依然是传统经济结构的延续,鲜有突破。可见,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转型不是同步的,社会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艰难性。 相似文献
14.
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起步于刘湘“军人干政”时期。而川江航运的繁荣,城市精英的觉醒以及刘湘政权的若干举措,为“上海模式”输入重庆提供了重要条件。作为后发外生型条约体系城市,重庆的现代化不仅依靠西方现代性要素的刺激,而且更直接地受到“上海模式”的辐射和拉动。“军人干政”的负面效应致使以“上海模式”为蓝本的重庆城市现代化呈现畸变态势。在“上海模式”的冲击下,在本社会还缺少现代性因素积累的情况下,重庆城市现代化于20年代末期启动。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胡适等人自述,还是从他们的理论主张与研究方法来看,曾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都明显承受了西学的深刻影响.其中,在考据学方面,相较于中国传统学术,西学的影响虽不那么直接明显,但正是通过对西方学理的引进,胡适等人终于具有了一种"平等的眼光",从而将国学研究领域拓展延伸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并且由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比较马志尼、加里波第与以加富尔为首的自由派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措施,及其效果来论证意大利自由派获得统一大权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唯物史观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奔腾而人,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基本状貌。《中国哲学史》、《秦汉历史哲学》和《新事论》等文本共同凸显出冯友兰在哲学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上的唯物史观取向。冯友兰在30年代取法唯物史观这一事实,对我们审视以往的学术史及反思当下的学术语境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文献搜集的基础上,对清代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主要离宫中太后寝宫的形制、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初步揭示这种重要的皇室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中共再次合作,是出于其反蒋的现实需要。抗日同盟军的成立,与中共北方特科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帮助有关,但它的失败又与中共临时中央的错误指导和前委的极左举措密不可分。冯玉祥对中共的政治态度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冯与中共合作的经历说明,出于实用主义目的,他会主动联共;但当他认为这种联合的实用性变小,或对他构成威胁时,就会转而反对、阻止中共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甚至不惜与中共闹翻。同盟军失败前夕,冯玉祥之所以没有公开“分共”,是由当时的特殊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