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教在中國傳播中沿襲了東方教會傳統,注重聖詠音樂的獨特魅力和交流效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録了公元744年來自敍利亞的新主教佶和到達中國後與景教寺院十七名僧侶前往皇家别宫舉行宗教儀式即祈禱歌詠表演活動,使音樂素養較高的唐玄宗對景教從此刮目相看,提高了景教在中國傳播的地位。本文對此進行研究,針對學術界關於景教詠唱音樂來自拜占庭和敍利亞的兩種説法,作者認爲基督教東方教禮儀經文和音樂傳統都始於敍利亞,但它不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由單一民族形成的,而是吸收融合了幾種有特徵的東西方教曲調,有着共通性。作者分析對比了唐代景教、祆教、摩尼教的頌讚音樂,認爲唐玄宗有可能汲取了景教音樂納入道教音樂儀制。最後,文章勾勒了元代景教教會詠唱音樂傳播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2.
景教在中國傳播中沿襲了東方教會傳統,注重聖詠音樂的獨特魅力和交流效果。《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録了公元744年來自敍利亞的新主教佶和到達中國後與景教寺院十七名僧侶前往皇家别宫舉行宗教儀式即祈禱歌詠表演活動,使音樂素養較高的唐玄宗對景教從此刮目相看,提高了景教在中國傳播的地位。本文對此進行研究,針對學術界關於景教詠唱音樂來自拜占庭和敍利亞的兩種説法,作者認爲基督教東方教禮儀經文和音樂傳統都始於敍利亞,但它不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由單一民族形成的,而是吸收融合了幾種有特徵的東西方教曲調,有着共通性。作者分析對比了唐代景教、祆教、摩尼教的頌讚音樂,認爲唐玄宗有可能汲取了景教音樂納入道教音樂儀制。最後,文章勾勒了元代景教教會詠唱音樂傳播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1,(1)
津市總工會於一九五○年在開展工廠文藝工作方面,雖然獲得許多成績,但是基層工會俱樂部的工作還沒有如理想的開展起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已建立七十一個俱樂部或俱樂室,按全市來說,還不够普遍。各工會圖書舘的建立,也不够普遍或不够健全。因此,開展基層工會俱樂部圖書舘將成為一九五一年工會重要工作之一,並爭取本年四月三十日以前三百人以上的基層工會,普遍建立俱樂部,一百五十人以上或無條件建立俱樂部之基層工會,普遍建立圖書舘。具體辦法如下: 一、凡職工在三百人以上之基層工會應爭取於一九五一年四月三十日以前建立俱樂部,俱樂部中應包括圖書舘。二、在進行這一工作時,必須取在本單位行政或資方之幫助,我們把提高職工文化生活的重要意義,首先向行政或資方作必要的宣傳解釋工作,他們會支持的。三、事先應組織本單位全體職工討論工會俱樂部組織條例、管理委員會工作條例及選舉條例等文件(以上文件彙編於市總文教部出版之工會俱樂部工作手冊中),以瞭解建立俱樂部之重要。俱樂部之組織領導管理問題,根據上述三條例施行。四、情况困難無條件建立俱樂部之單位,應先建立圖書館,辦法見附文。五、如發生本單位不能解決之困難,應卽彙報上級工會,以便調查處理。  相似文献   

4.
錢志熙 《中华文史论丛》2013,(1):261-301,397,398
七言作爲韻文體,在漢代已被廣泛使用,但作爲詩歌的一種體裁,卻至南北朝後期纔開始流行,盛唐以後方成爲詩歌的主體。這是由漢魏六朝的音樂體制決定的。漢魏六朝的詩歌史,經歷了由歌謡到樂歌,再到徒詩的演變進程。七言徒詩是從七言歌詩中發展過來的,早期的漢至晉宋的七言詩歌都是歌、舞詞,主要是由句句入韻與雜三七言這兩體構成,這兩體都不能成功地轉化爲大宗的徒詩體,這是由漢魏舊樂體制所制約的。南北朝後期,在新的音樂體制中,七言詩流行,隔句押韻的七言歌曲流行,並由此迅速孕生徒詩七言體。到了隋唐燕樂時代,七言已經成爲歌曲主體,同時在徒詩體中七言也逐漸成爲詩體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世界》2012,(4):44-44
北京/香港,2012年03月15日-休閒、娛樂和旅遊及酒店服務業的領導企業-雲頂香港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行發佈會宣佈啟動公司娛樂推廣計劃,邀請實力派唱將歌手及音樂製作人巫啟賢於2012年在亞洲舉辦六場巡迴演唱會。  相似文献   

6.
《秦王破陣樂》是秦王李世民擊敗劉武周後河東地區流行起來的民間俗曲,後在太宗主導下,改編、制詞,並編配舞蹈,於元日朝會正式隆重演奏。前人的研究多集中於樂舞史的範疇,梳理其形式與流變。本文圍繞樂舞的誕生,考察制作者的意圖和期待,揭示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和政治語境。《秦王破陣樂》曲風鏗勁有力,配舞高度寫實,具有鮮明的戰陣特色,既非儒家傳統雅樂風格,也非中古宮廷樂舞慣例,顯然,脱胎於初唐特定的政治文化,具有相應的政治功能。《秦王破陣樂》與貞觀朝的意識形態建設高度一致,通過對暴力與征伐的演繹和闡釋,形成一套撥亂反正、抵達正義的敍事邏1,宣揚貞觀政權的合法性。只有結合政治史的脈絡,纔能理解此中的複雜性。  相似文献   

7.
许兆昌 《史学月刊》2006,(11):20-24
“樂”字的构形初义,即“藥”字。上古时期,乐舞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方式,因此也被冠名为“樂(藥)”,并在意义日益加强之后独占“樂(藥)”字,使“樂”字成为音乐之乐的单称。而原来的药物之“樂”,则另加一义符,成为后来的“藥”字。  相似文献   

8.
<正>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十三年(37)四月,吴漢等征蜀軍凱旋後,"益州傳送公孫述瞽師、郊廟樂器、葆車、輿2,於是法物始備"。章懷太子李賢注云:"瞽,無目之人也。爲樂師,取其無所見,於音聲審也。郊廟之器,樽彝之屬也。樂器,鍾磬之屬。……"按:《後漢書》原文此處似有脫文。"郊廟樂器",疑當作"郊廟之器、樂器"。以李賢注與原文對照,益州傳送的當分别是瞽師、郊廟之器、樂器、葆車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1,(9)
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將所藏‘永樂大典’十一冊贈還我國新華社三月二十一日訊:據塔斯社列寧格勒十五日電: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圖書館已檢出所收藏的中國十四世紀珍本‘永樂大典’十一卷(應寫冊——編者)準備運回我國。該系主任葉非莫夫對塔斯社記  相似文献   

10.
戰國至漢初儒家對古典禮樂的傳承,在"禮"的方面,可分爲傳承禮"義"、傳承禮"儀"禮"容"。其傳承方式是或著於竹帛,或直接傳習"禮"的禮典和動作。在傳承"樂"的方面,表現爲爲《樂》的成書及亡佚。經過戰國至漢初儒家的傳承,宗周禮樂部分地保存了下來,但已不再是周代舊"禮"下禮的"義"、"儀"、"容"渾然一體以及禮樂水乳交融的狀況。  相似文献   

11.
周偉洲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01-230,397,398
陝西彬縣發掘的五代馮暉墓出土文物,對研究五代歷史、考古、文化及民族關係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出土《馮暉墓誌》及墓甬道壁畫、彩繪磚樂舞圖像作進一步研究。從馮暉及馮氏家族事迹,探討馮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及與在朔方一帶党項諸部的關係;考釋墓甬道東、西壁畫、彩繪磚樂舞圖像的樂器、樂舞伎,認爲表現的是各有"竹竿子"、"花心"及樂舞伎的兩個宋代"隊舞"的雛形。  相似文献   

12.
《蘇莫者》是一支起源於天竺,由林邑僧佛哲從南海傳入日本的東南亞樂曲。從10世紀起,此曲編屬唐樂盤涉調,用於佛寺塔供養,由大阪四天王寺舞人傳承。關於其來歷有多種傳説,乃反映了它用於祈雨,進而由"小曲"發展爲"中曲",由獨舞發展爲羣舞的過程。對《蘇莫者》進行考察,有助於認識日本雅樂以佛教團體爲載體的事實,以及中古"歌舞戲"的性質及來歷——《蘇莫遮》和《撥頭》、《伴侣》等西域樂曲代表了印度假面樂舞的陸路傳播,而《蘇莫者》和《拔頭》、《倍臚》等林邑樂曲則代表了這種假面樂舞的海路傳播。  相似文献   

13.
南宋慶元二年(1196)周必大刊刻《歐陽文忠公集》(原刻本)一百五十三卷,流傳至今。其中卷一三一至卷一三三收録歐陽修的詞集《近體樂府》。周必大刊刻的《歐陽文忠公集》(原刻本)曾于南宋時期幾經增補。在增補過程中,《近體樂府》添加了部分詞作,最終周必大《歐陽文忠公集》(原刻本)的《近體樂府》收録了一百八十一首。另一方面在周必大刊刻的《歐陽文忠公集》(原刻本)基礎上,南宋後期刊刻的天理圖書館所藏的《歐陽文忠公集》中的《近體樂府》增補十三首,總共收録一百九十四首。南宋時期關於這兩種《近體樂府》收録詞數目不同的情況,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完全未曾覺察到。本文基於之前的研究成果,首次對南宋時期存在的兩種《近體樂府》進行釐清。並且,基於南宋時期兩種既存的《近體樂府》,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角度,進一步對歐陽修《近體樂府》的傳承與相關問題進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釋“自喜”     
《漢書·董賢傳》:賢"爲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説其儀貌"。自喜,顔師古注:"喜,音許吏反。"僅注讀音而未釋義。《漢語大詞典》釋作自樂、自我欣賞。按:《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於文意似大體不差,但並不十分貼切。筆者以爲《董賢傳》中的自喜當釋作打扮愛美、注重儀表。如《三國志·魏書·何晏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54,(2)
一九五三年七月九日下午六時,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鄭振鐸局長,在南河沿文化俱樂部,邀請北京藝術工作者座談,組織麥積山勘察團。  相似文献   

16.
永樂大典是中國一部規模最弘大卷帙最繁重的大類書,也就是大百科全書。這次展覽,不僅是表明永樂大典在圖書發展史上的優越性,和牠在歷史學古典文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上的重要性,而是有其更深刻更重大的意義的。  相似文献   

17.
陳翀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01-329,403
日藏古文獻《二中歷·經史歷》記有一份三十卷本《文選》的文體分類以及其各卷帙構成的完整篇目,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其保留的極有可能就是《文選》編撰初始之舊貌。這份書目首先表明《文選》最初的文體實爲三十四體(三十三大體再加"離騷"),更重要的是,這份書目的出現還牽連到《楚辭》在六朝文體概念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晉宋樂府之流變等諸多文學史上的根源性問題,爲探討蕭統編撰《文選》之動機與意圖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相似文献   

18.
"永樂大典"是一部編纂於五百四十多年(明成祖永樂間)前的大類書。全書有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多字。其編纂的經過是這樣的:明永樂元年(公元一四○三年)閏七月,朱棣(明成祖)告訴翰林學士解縉們說:"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欲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而統之以韻,以便考索。……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理陰陽  相似文献   

19.
“撥頭”考     
葛曉音  户倉英美 《中华文史论丛》2013,(1):329-350,398,399
"撥頭"是與"蘭陵王""踏謡娘"同類的唐代歌舞戲,但"撥頭"究竟是一種曲目,還是一種表演形式,一直存疑。本文聯繫日本唐樂中的"拔頭(batou)"舞以及日本法隆寺"拔頭"假面實物資料加以考察,確認"撥頭"是以撥頭甩髮爲主要特徵的龜兹樂舞表演形式的類名。並辨析了《通典》和《樂府雜録》二書記載的差異及其原因,認爲此戲能在玄宗千秋節上演,可能與開元年間關注猛獸的對策有關。  相似文献   

20.
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正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本文旨在分析声类变化中的“浊音清化”现象以窥宋代音变特点之—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