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纸牌,亦称“字牌”、“长牌”、“小牌”.由古代的博戏——叶子戏——马子——马吊牌——斗虎、扯张——默和牌——碰和牌演变而来.经不同时期逐渐演化至现代各地区纸牌大小、图案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其称谓也有很多,江苏北部称“车胡”、“马子”,湖南称“跑胡纸”,四川乐山地区称“二七十”,南通地区称之为“笃子胡”“单将长牌”等。  相似文献   

2.
依托郡守称谓系年进行出土文献年代推定是一种重要的定年方法。打破以往定年研究重在单一文献或朝代的做法,尝试结合简牍、封泥、碑砖等数据,长时段考察秦及两汉甚至魏晋郡守称谓及相关用语变化,发现郡守称谓有四个变化点:一、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十二月至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二月之间“守、大守”并称变为“守、泰守”并称;二、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三月至九月之间“守、泰守”并称变为纯称“守”;三、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之间纯称“守”变为“守、大守”并称;四、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至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之间“守、大守”并称变为纯称“大守”;五、魏晋时期逐渐普及改称“大守”为“太守”。郡守称谓及相关用语系年可用于重新推定一些出土文献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3.
彝文,其彝语称谓因各地而异,贵州毕节彝语称其为“苏纳”(书眼),云南禄功彝语称其为“苏索秣”(果实),四川凉山彝语称其为“布杩”(写个)。在云南彝语里,另外还有按彝文流行地区的不同分别冠以地名称之的。如:流行于乌蒙山脉一带的滇东北、黔西北以及武定县的彝文称为“乌蒙彝文”,流行于哀牢山及红河流域的滇南、滇西以及双柏县的彝文称为“哀牢彝文”。汉文献里对彝文的称谓则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有“爨文、爨字、倮文、罗罗文、韪书、书祖、蝌蚪等各种称谓。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初,为统一彝族族名与用字始定名为“彝…  相似文献   

4.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汉剧是诞生于湖北境内的地方剧种,属皮黄腔系.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黄”。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黄”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1912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十字会的1912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是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关键之年。中华民国诞生,“大清红十字会”(习惯上称中国红十字会)面临“脱胎换骨”的抉择。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 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8.
焚香的历史     
君云 《文史博览》2006,(5):39-39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9.
胡阿祥  彭勃 《中华遗产》2009,(1):90-103
“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号之一。自刘邦首用汉国号以后,“汉”为后世诸多汉族与非汉族建国者反复沿用。汉国号所具有的特殊象征意义,又使得“汉”成为域外对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面对耳熟能详的“汉”国号,它的确切涵义是什么?汉字、汉族、汉子等称谓又与“汉”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相似文献   

10.
试谈“篇”与“编”的字义及志书第一层次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从1984年投入地方志编纂工作以来,几乎经常和“篇”、“编”二字相接触、打交道。从最初拟定志书的篇目、探讨志书的编章结构,到后来的编志、读志,特别是在读志过程中,不时发现一些新编志书在第一层次(亦称门类)的称谓上不尽相同,既有称“篇”的,也有称“编”的,还有称“卷”的。总起来看,称“篇”或“编”者居多,称“卷”者相对较少。在开始遇到这些情况时,对“篇”、“编”二  相似文献   

11.
晓川 《文史月刊》2011,(10):19-19
“豆蔻”原本用来比喻少女,成语“豆蔻年华”泛指青春时光。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有白豆蔻、红豆蔻等种类,属姜科,外形有点像芭蕉,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礼貌称谓是礼貌语言的主要内容之一,尊称和谦称是古代礼貌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称之为“称谓礼貌式”,并有精辟的论述。对汉代以后礼貌称谓的发展变化情况,王力先生没有详细介绍,只略举了一些例子。为了比较系统地总结古代(不仅是先秦)称谓礼貌式,我们不妨将时间延续到晚清。古代礼貌称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语言形式上,从表尊谦意义的方式来说有表现形式,从称用的情况来说有称呼形式。这些形式之中又含有各种方式,尤其是称呼形式更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三类情况加山花明。一、用“公称”作尊称…  相似文献   

13.
件家,是贵州省“少数中的少数”民族。停家自称“哥摩”。主要居住在黔东南州的黄平、凯里两县。其分布遍及贵州境内20多个县,总人口5万多。作为一个民族,佯家有自己发展演变的历史。在历史沿革上,史志早有记载。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称件家为“他头”,万历年间李化龙著的《平播全书7)称“花兜”,明代平播以后,出现了“悼兜”的称谓。但作家认为是一种歧称,始终不同意这种称谓。道家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还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居住地域。在作家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个关于本民族的优美动人的历史故事。关于作家妇女…  相似文献   

14.
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世界、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称劳动人民为衣食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人们的共识。但为什么又有“父母官”之称谓呢?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原来这个“父母官”之称谓,是出自两汉时期南阳郡的两位太守,一个叫召信臣,一个叫杜诗。  相似文献   

15.
赵沛 《史学月刊》2006,(7):116-118
杜预的经学成就主要在《左传》注,成书《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杜预在《左传》研究方面的创获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杜预所谓“集解”不同于何休之“集众家之解”,而是“集经传而解之”之意,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  相似文献   

16.
美浓称土地公为“伯公”,称土地公庙为“伯公下”,在庄头庄尾随处可见。根据笔者田野实察约有380座。它们一般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每个家中长者每天必作的事。家中有婚丧喜庆、子弟赴考、当兵、求职,都得到伯公坛前礼敬,祈求平安顺利。“伯公”是对祖父兄长之称谓,  相似文献   

17.
苗族及其先民在汉文献称为“苗”由来已久。尧、舜、禹时称“三苗”、“有苗”、“苗民”,秦汉时称“蛮”,唐宋时直接称“苗”。这些称谓就词源学角度而论,究竟是自称还是他称?它们的本意是什么呢?现在苗族的自称主要有以下几种:凯里养蒿mhu33花垣腊乙坪  35 毕节大南山mo 43威宁石门坎 mau55花溪摆托mo55花溪甲定mho24紫云绞索ma 22福泉野鸡坡mjo31①苗族古歌中也多处提到苗族的自称。黔东南的《苗族史诗》中有:NgsxjangxDielHsongdjangxHmub。”意为“肉变成…  相似文献   

18.
在渤、日交往中,日方为迫使渤海称藩,既硬说渤海是高句丽的继承国,又编造了高句丽曾“臣属”于己的神话,并强称渤海使为“高丽使”、渤海王为“高丽国王”。这都遭到了渤方的抵制和反对,于是双方间就所谓的“高丽国”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和斗争。最后日方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认输,终于放弃了对渤海人的“高丽”称谓。  相似文献   

19.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为“麦斯吉德”(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也有称它为“白屯拉”(意为安拉的宅第)的。在中国历史上,它曾有“清净寺”、“清修寺”、“净觉寺”、“法明寺”、“真教寺”及“回教礼拜堂”等多种称谓。自明朝中叶以后,“清真寺”这一名称...  相似文献   

20.
郑悦 《中国钱币》2023,(5):32-43
<正>“切尔文”是俄罗斯历史货币的称谓,在苏俄时期正式成为货币名称。切尔文代表着俄罗斯货币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切尔文券的发行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索、实践方面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本文将对切尔文的出现、定名、发行流通历程及种类进行梳理与研究。一“切尔文”名称辨析及相关货币改革(一)切尔文名称意义及铸币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