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央机构改革是贯穿清末新政始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改革有力地革除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建构重叠的弊病。但其最终仍逃不掉失败的结局,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而对中央机构改革的评价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定多于肯定,改革有弊也有利,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看到它的积极性,本文将对其做一客观而理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央机构改革是贯穿清末新政始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改革有力地革除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建构重叠的弊病。但其最终仍逃不掉失败的结局,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而对中央机构改革的评价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定多于肯定,改革有弊也有利,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也要看到它的积极性,本文将对其做一客观而理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丛丛 《沧桑》2013,(1):72-75
庚子之变后,清政府为了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里推行新政改革,其在经济领域内推行的新政措施,促进了清末市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着独立意识的市民阶级,进而促进了清末市民社会雏形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赵尔巽于1905—1907年任盛京将军,其在任内对奉天财政进行了改革。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赵尔巽档案全宗》为基础资料,对赵尔巽在奉天的财政改革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包含其对财政机构的裁撤与整合、所采取的财政改革具体措施等方面内容。本文主旨在于厘清赵尔巽在奉天所施行的财政改革之全貌,并由此管窥清末东北新政改革之一般景象。  相似文献   

5.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清末鸦片禁政与新政改革之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晚期,作为英、印、中三角贸易的主要媒介,鸦片等毒品被大量准进,逐步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毒品经济形态,成为晚清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的重要制约因素。清末新政时期,从新闻媒介到清廷大员,均将新政改革的成败与鸦片禁政联系起来,在禁政与宪政改革、中国外贸事业的振兴以及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关系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因之,在清末改革的框架内,除宪政等方面的改革之外,又融入了禁毒社会改革,新政与禁政呈现出互动和契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陶模与清末新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模调任两广总督 ,适逢新政开端 ,其敢为天下先 ,倡言变政 ,主张激进 ,超越同侪。所提废科举、裁宦官、设议院、变官制等事 ,当时虽未准奏 ,却大都在新政后期一一实行。陶模言行及相关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戊戌与新政之间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渊源和人脉联系 ,表达了各派革新人士的部分意愿要求 ,显示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和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历时近半个世纪的三次变革。它们之间虽然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在实践上也是相继的,涉及的范围也是广泛的。其中三次新政对教育的改革折射出三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外交体制进行了全面变革,从而实现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三个有利因素是: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浓厚的变革氛围;清政府前期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何艺 《满族研究》2022,(3):59-64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容、特点和其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三方面。首先,学者们纷纷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内容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学者们还分别对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学者们集中从四个角度研究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普遍认为此次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具有重大作用。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学界对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研究比较系统而且全面,但是大多集中关于国内视野,从国际视野中进行对此次改革的研究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3.
李维民 《炎黄春秋》2010,(10):43-47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刊载的萧功秦先生写的《从清末改革想到当代改革》(以下简称萧文),一开篇就提出:"发生在一百一十年前的清末新政,在十一年中,做成了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多得多的改革事业,从禁鸦片、废科举、发展实业、推行现代教育与法制改革,到立宪政治,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深入到边远的农村。然而,这场大改革以辛亥革命成功而告终"。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开始,清末的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对清末商事立法的背景,立法成果以及意义与局限进行分析与阐释,以希望对我国立法的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6.
熊伟杰 《神州》2013,(20):283-283
1990年开始,清末的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让当时的中国初步建立了商事法律体系,也给后人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立法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对清末商事立法的背景,立法成果以及意义与局限进行分析与阐释,以希望对我国立法的完善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这段历史,国内外的学者已做了不少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研究清末新政的中外学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有鉴于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满清政府为挽救江河日下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中,统治者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政治改革和财政问题,"新政"引发了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危机和严重的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反而培植并壮大了反清势力,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时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通过实行新政以自救。对于缠足等陋习,端方历来秉持的批判态度,也因新政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加深,出国考察归来后,端方更是将缠足等陋习上升为影响国家富强的重要因素。在两江总督任职期间,端方为此颁布了一些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0.
陈佳乐 《文史月刊》2012,(Z3):23-24
庚子之乱后,时局呈瓜分豆剖之势。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计,领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末新政。新政从1901年1月29日的变法上谕始,至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止。本文结合部分前人的既有研究,主要就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