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与他的易学见解紧密相关。章学诚在易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肯定古代三《易》之法,以明古代典制不相沿袭;“易”之精义是“变易”;《易》象包六艺,天道在人事之中;反对谶讳与拟《易》之作。章学诚通过对《易》理的阐发,提出历史见解,人类出现与社会人事变化是道的体现;以《易》学的通变思想,提出史学更革的要求;提倡史学的“通”识,史学通识重在求“义”;《易》在六经中有其特殊地位,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包括史学在内的学术须经世,切于民生日用  相似文献   

2.
李孔胜 《安徽史学》2012,(5):127-128
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和姊妹学科,二者因缘颇深。六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是后世经史之学的共同源头,其本身就具有亦经亦史的特点。至两汉,经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史学也随着司马迁撰《史记》而成就了"一家之言",并在学术实践中实现了经史分离。但由于两汉史学具有浓厚的崇经意识,在当时,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史著仍被认为是经的  相似文献   

3.
一、“载道”与排佛韩愈主张“因文明道”。早在青年时代,他已经把自己的作品称作是:“皆约六经之旨以成文,抑邪与正,辨时俗之所惑”(《上宰相书》)。后来他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词.通其词  相似文献   

4.
经史尊卑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史关系源远流长,经史尊卑确有纷争。本文以《汉志》“史附于经”现象、宋代“荣经陋史”观和明清“六经皆史”说三个涉及到经史尊卑的重要论题展开讨论,认为《汉志》“史附于经”只是一种目录分类现象,没有反映汉代经学与史学已经学科分离的客观事实,不能作为汉代史学依附于经学的依据,也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后、尊卑和主从依附的关系。宋代义理之学提倡以经为本、先经后史,有一种普遍重经、荣经的倾向,但就其代表性学派程朱理学的经史观念而言,其荣经是实,陋史则不确;尊经是实,卑史则不尽然。明清学者重视阐发“六经皆史”,普遍主张道器合一、理事合一与经史合一,然而与明代王阳明主张经与史同具于吾心、王世贞以经史区分典籍、李贽以否定儒学权威为目的的学说旨趣不同,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主旨思想,是要后世史学效法“六经”切于人事的学术精神、崇尚“六经”“圆而神”、“方以智”的撰述旨趣,以经世致用和史学变革为目的;明儒不以尊卑论经史,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也无贬低经学之意蕴。  相似文献   

5.
文献是真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先秦之书,只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但经、子实也没有严格区别,只是因为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六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引孔子对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以为文.称六经为六艺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亦引孔子日:“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郑之侨《六经图》久传于世,甚少有学者研究,其图内容真伪迄无考论。今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郑之侨《六经图》为研究文本,勾稽相关史料、出土实物等进行考释,知郑之侨《六经图》部分内容有可商榷之处,今指擿其失,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被儒家称为。六经之原”的《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生于晚明时期的孙应鳌是我国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继承王阳明心学思想,经过数年的笃学精思,穷探《易》理,终于在明隆庆二年(1568年)撰成《淮海易谈》四卷,  相似文献   

8.
吕祖谦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生平著述甚多,本文择七本重要的易学著述,详考其内容真伪及其版本源流.首先,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周易杂论精义》则是伪书.今各丛书题作吕祖谦所撰《古周易》一书乃经后人重编之作,当题作吕祖谦等撰.其次,其《古易音训》及《周易系辞精义》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当引起重视.最后,考辨与吕祖谦有关的三本著述实乃名异实同,不当单列.  相似文献   

9.
关于近三百年历史编撰上探索新综合体的趋势,前已有专文作了论述。这里所提供的新的例证,是本世纪初黄节撰写中的《黄史》。黄节是国粹派学者,鼓吹反满的民族主义,《黄史》之名,意即写黄帝种之史。其撰史意旨,除此项外,还欲求“群治之进退”、“社会之得失”。《总叙》云:“大哉史乎!吾观乎六经、诸子,则吾群治之进退有可以称述者矣。”“史迁所创,若河渠、平准,与夫刺客、游侠、货殖诸篇,其于民物之盛衰、风俗道艺之升降,靡不悉书。”所以他又要重视社会群治的历史,“统以黄帝,以迄今日,以述吾(种)人兴替之迹”,使所著之史能对免除“国亡种亡之惨”的大计有所补益。这也及映出其救亡国存的爱国心和当时西方新学传播的影响。其总目,分为六种体裁:书十;表三;记  相似文献   

10.
唐孔颖达撰修《毛诗正义》,依据郑玄《诗谱》之说,定大毛公为《毛诗诂训传》的作者,小毛公只是传其学,清《四库全书总目》从之.然除《诗谱》之外,郑玄其他著述皆未有大、小毛公之分,孔颖达同时代的学者也多认为毛苌为《诂训传》的作者.因此,大毛公作《传》之说不可信.另外,从《诂训传》多采《周官》之文亦可断定其作者为河间献王博士毛...  相似文献   

11.
经的含义     
经是古籍的通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儒家有经,例如“孔子谓老耿日,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墨家也有经,例如“相里勤之弟子,五焕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育《墨经》”(《庄子·天下》),其他如《山海经》、《水经})、《世经》、《葬经)}、《道经》、《茶经)}等等,几乎任何学问都有经。“经”字本义是指纵的丝,就是订书的线,《史记·孔子世家)}说的孔子读《易》,曾“韦编三绝”,韦编就是订书的皮带,因为常常要读…  相似文献   

12.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六经的整理中国历史文献,始于甲骨文字。中国历史文献学,由孔子发其端。孔子对六经的整理,就是对后来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献学的实践活动。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是孔子讲学的基本内容。孔子选定六经,是各有其用意的,他说: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 可见,每一经,孔子都强调一个重点,都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  相似文献   

13.
班固窃父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史公书》,已知其为谈、迁父子合撰矣,而《汉书》亦有类似之问题,玆一陈之。班固作史,模仿史迁《自序》,作《叙传》一篇以述其家世及著作之意。其叙父彪事甚简,止录其《王命论》全文,并记其避地河西与举茂才,为徐令数事,又总论之曰:“学不为人,博而不俗,言不为华,述而不作”未尝一字道其作史也。至自述作史之故,则曰:“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则《汉书》之作,发意由己,成事由己,绝无可疑也。  相似文献   

14.
《归藏》篇目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藏》是传说中的古《易》书,与《连山》《周易》同称为《三易》.但《连山》和《归藏》这两个名目并不可信,实是汉代刘歆的伪造.今所传《归藏》,郭沫若认为是晋代汲冢出土的竹书之一种,即《易繇阴阳卦》,是荀勖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将它拟定为《归藏》的,并认为它是与《周易》同时代或更早的一种古《易》书.此书对《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书宋代已佚,后人鉴于其重要价值,多有辑录整理,唯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之较详,但亦有未谛之问题.在这里就想据之谈谈《归藏》的篇目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由中华书局重印《古钱大辞典》,很受读者欢迎,出版后不久便销售告缺,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此书原为丁福保先生所编《古泉丛书》中的一种。丁福保(一八七四——九五二年),字仲祜,别署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早年弃帖括之学,转而从事医学,而志在传播学术。生平刊行医学、佛学和史籍甚多,所编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说文诂林》、《古泉丛书》等巨帙,几十年来为学界称赞。撰有《畴隐居士自订年谱》,别有的鼎撰《丁仲祜先生奋斗史》,略记其学行。丁氏自幼喜集古钱,至晚年研究兴致不衰,尝以倡导钱币学为有用之学为己任,重视普及,勤于  相似文献   

16.
《神异经》成书年代平议陈建樑《神异经》一书,始著录於《隋书·经籍志》之《地理类》,题作“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其后于《日本国见在书目》、新、旧《唐志》、《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以至《四库总目》皆载其书,然而由于《隋志...  相似文献   

17.
惠栋荀学思想刍议--以《荀子微言》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乾嘉汉学吴派宗主,经学熟洽,著述等身.《荀子微言》是他的一部重要荀学著作,也是汉学家专治《荀子》的肇始之作.惠栋节选《荀子》篇章,作案语阐述微言.他以《易》理解《荀》义,以"绘事后素"释"礼后",由"尊儒"论重"师法",由辨"危、微、精、一"以驳程朱,均透露出松崖的学术旨趣,体现了《荀子微言》真正"微言"之所在.在《松崖笔记》、《九矅斋笔记》、《易微言》、《九经古义》等著作中,惠栋多处论及《荀子》,反映其"尊荀"思想.在清代中叶的荀学复兴运动中,惠栋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4,(6)
<正>一、陈屾《诗考异再补》王应麟的《诗考》是清代三家《诗》辑佚的发轫之作,诸多学者围绕《诗考》进行校注、增补工作,乃至形成了颇具家学渊源的《诗》学传承。如清初严虞惇的《读诗质疑》中有"广王氏之意"而作的《考异》一卷,仅为补王氏未备若干条,极为简单。其曾侄孙严蔚直承其学,撰《诗考异补》,自序云:"宋王厚斋尝采群书中引用《韩诗》、《鲁诗》、《齐诗》与《毛诗》异者,并他家异文及  相似文献   

19.
“六经”次序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诗》为首”的“六经”次序 ,并非出于今文家 ;而“用《易》居前”的“六经”次序 ,虽然出自古文家 ,但也渊源有自。《易》居《诗》、《书》、《礼》、《乐》之前或居其后 ,这两种“六经”次序的形成 ,实与孔子晚年前后经学思想的变化密切相关。陆德明“用《易》居前”本于“著述早晚” ,周予同“以《诗》为首”“按《六经》内容程度的浅深”的论断 ,文献尚难坐实。从帛书《要》篇提供的线索看 ,孔子晚年以前轻视《周易》 ,所以殿《易》于《诗》、《书》、《礼》、《乐》之后 ,晚年以后重《易》 ,所以冠《易》于《诗》、《书》、《礼》、《乐》之前  相似文献   

20.
《孟子微》是康有为发明《孟子》“微言大义”之作。康有为认为,《春秋》乃孔子大义微言之所在,孔道之微,当于《春秋》求之;《孟子》乃传《春秋》之作,《孟子》之微,当亦于《春秋》求之;《春秋》乃孔子立教改制之书,《孟子》以儒为教,以孔子为教主,其三世三统之变、进化维新之义以及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春秋》一脉相承;《孟子》传孔子《春秋》之学,得孔道之本,孟子之学应出自有子,而非曾子。《春秋》在康有为的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孟子》之“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