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佣     
民佣罗继祖《清史稿》(478)"循吏传"张琦后附石家绍,家绍山西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授江西知县。首邑繁剧,家绍在任举重若轻,尽心民事,民以爱戴,以"石爹爹"呼之,爹爹是江西民间口语,也就是"父亲"之意。后来又连任大瘐、新城、新建,升铜鼓营同知,为政...  相似文献   

2.
行佣供母     
  相似文献   

3.
清代自康熙以后,每年入冬,皇帝都要亲自书写“福”、“寿”字,颁赐给后妃、近侍、近支王公和内外大臣,同时还给翰林颁赐笔、墨、笺纸等物。这是封建王朝对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宠。作为宫中的成例,它一直延续到溥仪被逐出宫。据嘉庆年间成书的《国朝宫史续编》卷四十六“宫中事例”记载:康熙年间,偶蒙  相似文献   

4.
传世之《战国策》本非一书,刘向《战国策叙录》云: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中书原名,“国策”、“国事”、“事语”的含意比较显豁,而“短长”、“长书”、“修书”三名则较为费解,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刘向是把“短长”认作纵横术的。《叙录》说:“当此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  相似文献   

5.
正1913年1月,王国维全家搬迁到日本吉田町神乐冈八番地,开始了在日本的读书生涯。神乐冈环境十分优美,房屋前后青山环绕,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四处树木郁郁葱葱,溪带如流,堪称世外桃源,是一个绝好的读书之地。特别是新居与他的学术挚友罗振玉、董康两家非常近,三人可以经常在一起研讨学问,赋诗唱和,这是王国维读书生涯最淋漓畅快的一段时期。王国维在风景如画的世外桃园开始忘我地读书,做学问。除编辑《国学丛刊》、和学术友人谈  相似文献   

6.
北宋前期的知制诰和以后的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负责撰写敕命或制敕包括诰词的初稿,称为“书行”,又称“书名行下”、“签书行下”、“行词”、“行”、“命词”、“演词”、“撰述”、“草”等。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及翰林学士一般应在本人撰写的敕命或制敕包括诰命初稿后面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偶尔还在其后写“行”字。给事中负责复看或复审这些初稿,也在其后署上自己的名或姓名,初步断定在最后面并不签书一个“读”字。有时由於皇帝或权相的干预,出现过命令给事中或起居舍人、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行”,或者命令中书舍人或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书读”等反常情况,而一些中书舍人、给事中、起居舍人等也往往严词拒绝。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是个窃国大盗,这是世人皆知;可有几个人知道袁世凯也是一位书法家呢?但对其书法的评价却有高低不同,甚至有人从其书法中看出了他的“反相”,而把他的书法称之为“反书”。本文附录了袁世凯的一篇书法作品,不知读者也能否从中看出些“反相”来?  相似文献   

8.
方志界有人力主“常事略书”之说,闻者多有异议。以为不书常事,只书特异,可书之事不多,未免失于偏颇。我想这里面对于“常事略书”有—个如何理解,如何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这是个比甲骨文更难破译的“世界之谜”,这些古 老的“契丹小字”中保存着许多极珍贵的历史资料,解读了它,就能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如何辨认甲骨文.多年来一直是困 扰着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大 难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辽宁省灯塔市郊区一个叫李蕴的农民,运用他独辟蹊径发明的“数字法”全面破译这种最古老的文字. 1999年秋多家媒体报道这一消息后,迅速引起轰动.由此人们又联想到被称做“难解的天书”的契丹小字.这种神秘的文字.中外专家已苦苦研究了数十年。至今仍无法全面破译. 大辽兴起 契丹小字横空问世 据史料记…  相似文献   

10.
明朝初期规定,地方官员进京晋见京官,必须送礼,“具一书一帕”,即送一本书,一个手帕,故名“书帕”。清人姚之胭《元明事类钞·书帕长安》中引用赵南星疏:“司选者每遇退朝,群遮留讲陧讲调;至署则公书私书,同户盈几,所谓面皮世界、书帕长安也。”书帕规定最初的本意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礼节而已,但是随着明朝官场的日益腐败,书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公贿”行动。吴晗在《灯下集·唐顺之论明代刻书》一文中写道:“行贿用书陪衬,显得雅一些,  相似文献   

11.
马洪林先生的《康有为大传》记康从香港归来后,埋头研究经籍。"每天早上抱着一批书,向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链子.猛力问下一扎,维穿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推书'.决不休息。──时间久了,眼皮也闭不起来,臀部也起了核刺。"这段刻苦自砺的轶事大概出于梁启勋的《"万木草堂"回忆》"记得幼博世叔(即康广仁)同我们说:'你们先生,从小就很用功读书,每天早上拿五、六本书放在桌上,右手拿着一把尖利的铁锥,用力向下一锥,锥罗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时局仍然不稳,流亡成都的薛郧(昔为京都官吏)与妻子天天在提心吊胆中度日,妻子这时生下一女,薛郧便为之取名“涛”,字“洪度”,以纪念那一段惊涛骇浪般的历程,也盼望能安度洪流滚滚式的动乱岁月。薛郧在家无事,便悉心教导这个小女儿。薛涛天姿聪颖,进步很快。薛涛6岁那年,有一日薛郧坐在中庭,对着院里的梧桐忽然有了诗兴,便在纸上题了两句:“虚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他正在思索下两句时,一旁玩耍的女儿随即续上了两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女儿是随便续的,父亲先是为其才思敏捷而兴奋,但很快又陷入了沉思:女儿年幼而傻气,已显出是个未来的美人坯子,她日后的命运,会不会隐藏在这两句诗里呢?汉字通神,对于“诗谶”之说,薛郧向来是韦信半疑的。  相似文献   

13.
湖北云梦睡虎地与甘肃天水放马滩两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其中共有五篇体例、结构相似的《建除》。所谓《建除》,乃是《日书》中的一个门类。它是古人为了举行某种活动而选择吉日的专书;当时人们即根据《建除》中吉凶禁忌的记载,决定自己的行止。这种择日而行的习俗,在我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商王在举行某种活动之前,必须贞卜择日,趋吉避凶。如卜辞载:“甲寅卜,王曰贞,翌乙卯其畋,亡灾其谷。”(殷契佚存113)“乙未  相似文献   

14.
“制书宜尊”向燕南清代章学诚《论修史籍考要略》列举要略十五条,其中十三为"制书宜尊"。践履其理论,他的《史籍考、》分古今史籍为十一部五十五类,而首列制书置于诸部之上。章氏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明代以来在文献目录分类中的一种新倾向。案"制"本帝王之令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然后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归纳如下:一种是坚持"不越境而书",并对"境"的含义进行发挥阐述;一种是认为可以"越境而书",但又分为适度"越境而书"和将其作为第二轮修志通则两种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并结合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中共汕头市委党史征集研究领导小组和汕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编辑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陈伟等先生捐资印刷的《同忆方明生》一书在香港出版。《回忆方明生》一书共收30多位作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十的倍数均合书,这是1929年郭沫若同志在《释五十》一文中提出的,由于当时的条件,他没有找到七十和九十合书的例子。至1934年,七十合书例被他找到,可是九十之例却始终不见。这样,除九十之外,十至八十都有了,分别写作  相似文献   

18.
语文已学了若干年,只记得十之八九的语文课是这样度过的,学到X课处,老师便让我们划下来,说这是重中之重,于是所有人将此处背得滚瓜烂熟,因为这是要考的。我当然也把这些牢记于心:概括了……描述了……揭露了……批判了……反映了……诸如此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心思想”。于是我们背着这些东西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再回头捧起学过的原著,脑子里竟然全是揭露了……批判了……反映了……记得第一次接触到《灯楼梦》并不是原著,而是“文革”时期红学家们的一本小册子。那时的我正处于不知道该看漫画书还是大部头的时代,有了这个也就  相似文献   

19.
“但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条文中所占的比例高达15.84%。前后分句A与B之间具有相反相对的意思,这是构成转折句的语义基础,也是“但书”构成的核心问题。相反相对的意思包括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普遍性与特殊性、行为危害大小、数额多少、刑罚惩罚与行政措施等方面。“但书”具有并列转折式、假设转折式等类型;“但书”具有醒目功能、区别功能、强调功能、约束功能等。  相似文献   

20.
“反书”、“变事”及“变告”张博《汉语大词典》收“反书”一词,释为:报告叛乱的文书。《史记·吴王濞列传》:“七国反书闻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清梅曾亮《晁错论》:“帝之削七国也,志甚壮,反书闻,乃遑遽自诛杀其大臣。”释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