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荣华 《收藏家》2002,(8):56-58
景德镇的制瓷业至明代已是繁荣昌盛,旺极一时,然而明代的瓷板画制作无论官窑、民窑,与其他瓷器制作相比,却是另一番景象。应该说,有明一代的瓷板画制作在早、中期是一个起步阶段,至明晚期才刚刚兴起,而且主要是用于镶嵌家具等物,很少作单件摆设。根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的研究,明代瓷板画起步于明代中、晚期,由于烧制瓷板技术上的难度,当时只能制成空心砖式的瓷板,主要用于制作墓志铭,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早期。此期  相似文献   

2.
至言至理遗教后世——记朱柏庐与他的治家格言瓷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磊 《收藏家》2010,(2):21-2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瓷板是将瓷艺与书法画艺结合得最为紧密、同时也是瓷器中与书画最为形似的一类器物,它以烧结的泥板代替纸绢作为文字和绘画的载体。最早的瓷板是以墓志形式问世的,始见于唐代的越窑,到元明时不断增多。入清之后,作为陈设美观之用的瓷板愈加风行,特别是康熙末年粉彩装饰工艺的出现,赋予了瓷板画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使其玩赏功能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明瀚 《南方文物》2008,(3):172-172
陈设器。花鸟画瓷板,构图上虚下实,翠竹几秆,拔地擎天,小鸟立于枝头,右古角一崖突兀,缀以秋菊数支,  相似文献   

4.
刘禄山 《收藏家》2011,(10):39-48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座嵌粉彩景市六景瓷板六折屏风,系1979年从人民大会堂撤回的陈设物。六景六折屏风共6扇屏,铰链相连。为安全保管起见,已拆卸铰链,分扁上架固定保存(图1—6)。  相似文献   

5.
浠水县博物馆馆藏清代瓷板画屏风一座,属国家二级文物。屏风木质框架,通高222、宽133.5厘米,中间镶嵌瓷板画25幅,每块瓷板规格为长24、宽16厘米(照片见文尾)。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套屏风是清道光年间一位长期在浠水散花镇做生意的江西商人,为答谢散花镇顾客对他的关照,特意在主人寿诞之期,按照他在散花镇看到的戏曲故事,在景  相似文献   

6.
周琦 《收藏家》2016,(8):22-24
南京博物院所藏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五彩《西厢记》瓷插牌是一套规格较大,保存完整的瓷插牌。此瓷插牌正面主题为《西厢记》故事,背面为花蝶图,烧制精美。瓷插牌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瓷器类型,其图案主题为《西厢记》故事,足见《西厢记》故事在当时即深受欢迎,广为流行。整套瓷插牌共由九块瓷板组成,八块方形,一块圆形。  相似文献   

7.
葛金根 《收藏家》2009,(12):65-70
嘉兴博物馆藏有清光绪五彩耕图瓷板8块,均采国画勾勒线描线描填色,并配墨书耕诗,诗画合一,意境深远。因其描绘农家耕种的生产场面,又称为“田家乐”或“农家乐”。虽仅是传统耕图中的部分,但作品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种的场景和生产过程,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的作用,不失珍贵的耕作资料。  相似文献   

8.
佟华 《东南文化》2000,(6):100-102
瓷刻,是在光素白釉瓷器、瓷板上,以刀錾刻、敲凿成画或书法的一种雕刻艺术。扬州瓷刻是在其它雕刻艺术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又一种雕刻品种,兴盛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年间的雕刻艺坛上。由于瓷刻作品气质高雅,风格独特,选材新颖别致,和牙、竹、木、核、砖、石、骨、贝、角等雕刻诸品竞相争艳,享有绝特盛名。  相似文献   

9.
留得素花暖人间——《御制棉花图》瓷册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博物院艺术馆《明清瓷器陈列》中展出着一件清乾隆朝官窑《御制棉花图》瓷册,瓷册即由瓷板装裱而成的瓷质书籍.《御制棉花图》瓷册是一本极其少见的瓷书.棉花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据考,我国植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新疆民丰县东汉墓中曾出土了3世纪的棉织品,结合  相似文献   

10.
《红树青山》瓷板画插屏张兆祥插屏是屏风中的一个类别,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故称之为插屏。插屏的尺寸大小不一,大者多为厅堂内陈设,称座屏或地屏,小者为几案上的装饰,称台屏或砚屏。屏心常见有翠、玉、骨、象牙、木、漆、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各种图案及瓷板绘画等装饰...  相似文献   

11.
虞成萍 《南方文物》2009,(4):194-195,148,I0002,I0003
2006年庐山博物馆从景德镇曙光瓷厂征集到一套“庐山风光浮雕瓷板四条屏”,四幅作品图案分别描绘了庐山秀峰、会址、含鄱口、芦林大桥,其中秀峰一幅上有两方篆刻印章,分别是“江西景德镇制”、“一九六一”,每幅均正面长140厘米、宽40厘米,涩胎、素色、无釉、浮雕工艺,由景德镇东风瓷厂烧制,1985年由曙光瓷厂为四幅屏风配套上了红木边框(彩版二、彩版三)。  相似文献   

12.
<正>庐山博物馆藏两组程意亭粉彩山水花鸟瓷屏风:一组为程意亭粉彩诗文山水花鸟四条屏,一组为程意亭粉彩山水花鸟六条屏,均创作于民国时期。两组瓷屏风端正规整,极具特色。瓷板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洁,精致优美,施以红木雕花框架体现出高贵雅致的气质,古色古香。画幅构图独特,疏朗有序,诗文画面挥洒自如,精湛纯熟,充满意境。山水画面层次清晰,运笔传神;花鸟画面严谨  相似文献   

13.
许哲 《文物春秋》2022,(3):92-96
青岛市博物馆藏有一组粉彩人物故事图瓷板画,为四条屏,画面内容取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历史典故,分别是“严子陵爱渔”“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李白爱酒”,绘制精细,文人气息浓厚。通过考证其绘法、用印等,可以确定此组瓷板画为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名家、“珠山八友”之首王琦所绘。对照王琦不同时期的画风特点,可知这组瓷板画应是其粉彩瓷绘早期作品,较为少见,其中“李白爱酒”瓷板上的“绕石斋”印文不见于著录。这组瓷板画为研究王琦瓷绘艺术、用印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李奇 《收藏家》2006,(2):43-46
笔者发表于2004年第8期《收藏家》《漫话礼品瓷》一文中曾提及1件由民国时期南昌瓷绘大师刘希任先生绘制的瓷板画《钟馗神威图》,近日有幸再一次上手欣赏,经仔细研究,进一步理解了大师的独运匠心,明白了大师的抗敌之志、爱国之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特作此文以飨读者。这块瓷板高38.5厘米、宽25.0厘米、厚0.8厘米。画面中间是一个席地而坐的钟馗,他身披黄色花袍,下穿红裤黑靴,手托下颏瞪眼思索。背后是突起的山石和直立的蕉叶,身旁有一个赤膊小鬼,手捧官帽回头观望(图1-1),右上有行书题款:“钟馗神威图。民国二十六年七月龚学遂…  相似文献   

15.
晚清浅绛彩瓷鉴赏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旷 《收藏家》2004,(7):47-48
俞子明《琵琶女图》瓷板俞子明,字静山,室名友竹山房、友竹轩。安徽新安人,清末著名瓷画家,功底深厚,人物、山水、花鸟皆精,作品传世丰富。历代以来,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为题材的画作,可谓佳作如涌,不胜枚举。“琵琶女”这样一个人人熟知的绘画题材,欲再出新意,已非易事。可俞子明却凭仗着自己的艺术功底,敢于对旧有题材“挑战”、“翻新”、“创意”。于是,浅绛彩《琵琶女图》瓷板画以别一意境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马争鸣 《收藏家》2006,(6):11-14
青瓷的主要纹饰为仙鹤、蒲柳水禽、菊花、如意等,特别是仙鹤在空中飞翔,水鸟在池塘中悠闲地游戏,安逸祥和,尽显古朴之美。器型是瓷器造型的一种形态,根据不同造型的要求、不同技艺的特点,使用多种方法来塑造成形。常用的方法是拉坯成形法,在辘轳上用手把胎泥拉成所需的样式,大件器型还要分成几段粘接起来,有盘、碗、罐、瓶等各种圆形器。还有用捏塑的方法,做成动物、人物、植物等各种自然形态,如乌龟、野鸭、猴子、孩童、佛像、花叶等。再有用模子压印的方法,做成长方形、四方形、六角形等立体或平面器型,如瓷板、瓷瓦、花盆等。器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瓷器文物修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修复后的瓷器经过1~3年不等的时间均会出现修复部位不同程度的变色。为不影响瓷器文物的展陈效果,往往进行再次修复,多次修复对瓷器文物带来一定的损伤。为此,本研究以传统瓷器修复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瓷器修复材料变色成因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瓷器修复材料耐久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本研究通过模拟瓷器修复工艺处理市售白色瓷板,然后进行干热、湿热和氙灯老化,利用色差仪和光泽度仪表征了老化前后各模拟样品的色差和光泽度。结果表明:作色处理色差变化最大,而且引起变色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和温度,故瓷器在修复后需避光和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18.
郑大伟 《收藏家》2014,(9):76-79
初见笔屏近期有幸得见这样一件器物,器型之怪异实属罕见,以至于故宫某知名专家1仅看了它一眼,就判断其为仿品。此件器物高20.5厘米,正面做砚屏状,堆塑一个单腿站立在海水云端、双手执物的小鬼,砚屏上绘凤凰、北斗、月亮、双磬、斗方、云纹。砚屏两边各有一个如意状葫芦头的支持结构,背面为一箱型结构,上有三孔,两大一小,箱立面绘教子图。箱上的瓷板部分开光绘鱼纹。青花颜色蓝中泛紫,应为回青料所制。器物加装欧洲铜鎏金底座。  相似文献   

19.
叶桂娥 《神州》2011,(7S):75-75
文言文是相对于现代文而言的一种古体文章样式,是初中阶段必学的重要内容。然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难度相对现代文而言就大得多了,也可以说学习它的难度仅次于英语一点,甚至有人认为比英语还难学,可见文言文的难教难学之处了。确实,文言文不仅学生难学,而且教师也难教。  相似文献   

20.
瓷器文物修复中环保作旧材料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瓷器文物修复中作旧处理是修复中的关键步骤,作旧处理的好坏,关系到修复后瓷器的保存时效。传统作旧处理中所用的硝基清漆易于黄变,且所用稀释剂具有一定的污染性。为筛选环保且较耐久的瓷器修复作旧材料,以环保水性材料为主,选用水性氟碳树脂DF-01、水性氟碳乳液、水性木器清面漆和水性木器清底漆四种水性高分子材料分别作为瓷器修复作旧处理过程中的粘接材料,按照传统修复方法,以市售瓷板为处理对象,对其进行作旧处理。然后将上述样品分别进行干热、湿热和氙灯老化,通过测试上述样品老化前后的色差和光泽度,表征了上述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材料硝基清漆相比,实验所选用的水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老化、抗氙灯老化和抗湿热老化能力,且在操作过程中无味,有望解决传统瓷器文物修复材料易于黄变且对环境污染大的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