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治(1903—1976),字策三,清光绪29年(1903)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东乡涂家湾。1916年,他毕业于本县望鲁高小,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平清华学校为半公费生,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5月,北平爆发了“五四运动”,涂治投身于爱国运动的洪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开始他的觉醒与追求。1924年,涂治在清华学校毕业,考取美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著名作家,1895年生于闽南漳州。他从小头角峥嵘,17岁被“具有一连串‘梦想’”的父亲送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林语堂自认为“学习英文的最好的大学”。在这里,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初步熏染。1916年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根据清华的例规,任教满三年的林语堂获准赴美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一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接着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林语堂遍览了该校收藏丰富的中文藏书。林语堂的文化经历十分奇特:在母国的圣约翰大学,沉浸于西方文化,精通了英文;在异邦的…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吴斯特工学院电机系。自1915年应聘清华学校物理课教师直至病逝,以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于清华,凡47年。其间有17年(1931—1948年)主长清华,使清华大学从  相似文献   

4.
父亲当年的好友,百岁老人顾毓璓先生仙逝,我深感哀痛、惋惜。顾老是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述、创作等身,在教育、科研、文艺等方面贡献巨大。他的名字将永垂青史。两个“犯人”成了好朋友 1922年5月21日,清华文学社为即将赴美留学的父亲等同学举行送旧迎新会,父亲发言时颇有些动情,谈到母校,尤其是文学社时,甚感“依依不舍”,大家听了,情感上都颇受触动。  相似文献   

5.
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是他父亲、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因“戊戌政变”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1912年,他随梁启超先生回到北京,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1923年毕业,1924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学专业,研究建筑历史。1928年回国,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31年回到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他古建研究的生涯。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系主任一直到1972年。1972年1月因“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6.
魏小兰 《百年潮》2007,(9):52-56
沙韬,在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康生的秘书。沙韬叔叔与我父亲王涛江是30年代在延安时的老相识;在60年代轰动中调部的“沙韬事件”(人称“杀头”事件)中,我父亲也曾帮助过他。因此,他与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1995年我父亲过世之后,沙韬叔叔曾多次来到我家,向我和我的母亲谈他的经历,特别是历史上所谓的“沙韬事件”。  相似文献   

7.
周培源先生是我父母生前挚友,又是父亲梁思成20年代初的清华同学。当年的清华学生有极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自豪感,只要一提起“我们清华”,那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30年代,我还是小娃娃时,在几位交往最深的北大清华教授之间,子女们都把长辈们互称为“爸”和“姨”。因此,周老对于我来说,从小就是“周爸”,父辈则一直称他“周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人民海军之父”的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是我的父亲,他离开我们已经5个年头了,可是他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我们脑际。虽说往事如烟,却是永志难忘。 1949年,战争硝烟渐渐地在中国大陆上消逝,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当年9月,我和弟弟萧能所在干部子弟学校的校长,把我们叫到学校教务处,指着一位陌生的军人说,他是我们的父亲的秘书罗玉如同志,是父亲让他来找我们的。罗秘书说他是萧劲光司令派来的,代表他接我们姐弟俩回家,让我们就跟他走。 我们当时对“家”的观念很淡漠,只知道学校、教师、同学和阿姨们,大家一直在一起生活学习。…  相似文献   

9.
研究过清华大学校史的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清宣统三年四月初一(1911年4月29日),招收第一批学生,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一天是星期日,以后就把每年四月最末的星期日作为校庆日。今年90周年大庆又适逢4月29日。辛亥革命后,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下令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25年5月设立了清华学校大学部,正式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堂(学校)时期的任务完全是为了培养留美预备生,开始由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共同领导,民国以后完全由外交部领导。因为这所学校是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设立的,所以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公使实际上控制校务。早在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  相似文献   

10.
正1926年2月5日,腊月二十三,小年,京城内家家户户辞灶忙年。32岁的清华学校研究院讲师李济却匆匆收拾行囊,踏上旅途,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筹划已久的晋南考古之旅。他怀里装着两封给山西省长阎锡山的信,分别为清华校长曹云祥和时任清华学校研究院教授的梁启超所写,他心中装着的是以这两位学术大师代表的整个中国知识精英界的厚望:以现代考古学确认  相似文献   

11.
父亲走了,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和些许的遗憾走了。父亲走的那天正值隆冬,是2002年的12月12日。前来与他告别的人很多,他在“一二·九”时期的老同学,平西、平北根据地时期的老战友,青年团工委时期的老同事,解放后他所工作过的铁道部、北京大学、航天工业部以及全国政协的老战友、老朋友、新老领导都来与他告别。许多重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父亲的离去也表示了深切的慰问。父亲的革命生涯不算短。从1933年参加革命,经历过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到过延安,又在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国解放…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人说:在清华历任校长中,有三个人功劳最为卓著,一是周诒春,他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罗家伦,他让清华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是梅贻琦,他以高尚的人格和民主治校的理念赢  相似文献   

14.
牟翔 《广东史志》2002,(2):60-61
北京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名的高等学府,而广东籍人士唐国安是这所学府的前身——清华学堂的创办人之一,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时,他是该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摒弃了科举时代的弊端,使清华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一,为其发展为清华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真负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被毛泽东称颂为“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闻一多教授,早年受过美国化很深的学校教育,后又留学美国。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美国有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他的美国观,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积极的意义。1912年冬,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是用美国返还的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学生可以公费留美5年。教员中很多美国人,课程多是按美国标准设置的,教材也多是英文课本,甚至课外活…  相似文献   

16.
张报原名莫国史,1903年出生于广西扶南城厢镇(今扶绥县新宁镇)。我与之乃同乡,我的父亲是张报的同辈老表,有总角之交,十分亲密,故此我称之为表叔。张报叔离休以后,不幸于1996年元月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追求真理,历尽坎坷,可是对党的丹心始终不变,他既是国际共产主义的老战士,又是著名的翻译家、老诗翁。正如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东同志称赞他的那样—一“一个革命、两袖清风”,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张叔曾肄业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及天津南开大学本科。因主张“教育救…  相似文献   

17.
阎明复 《炎黄春秋》2005,(12):10-16
抗战年代我还年幼,对父亲的工作情况知道 不多,特别是他当时是地下党员、又从事情报工 作,更是一无所知。说起来很惭愧,1947年在哈 尔滨外专“三查”运动中,我很认真地说我父亲 是“资本家”。建国后父亲也没有跟我讲过他过 去的经历,没有讲过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形。 即使1952年中央批准他在外交部公开了党员身 份后,他也没有专门和我们谈过,也没有公开向 社会说他是共产党员。据安全部的一位老同志回 忆,文革的时候,专案组的人找他外调,都不知道 阎宝老是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8.
吕彤羽  杨玉珍 《纵横》2014,(11):19-22
父亲曾说过,他一生干了三件事: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我妹妹和他开玩笑说:“人家说你打日本、修铁路是大事,打网球是小事。”父亲当时正在住院,插着异管说话不方便,就在小黑板上郑重其事地写道:“体育是大事!”  相似文献   

19.
龙飞 《名人传记》2022,(9):75-75
赵元任自幼绝顶聪明,1910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庚款”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读数学专业,刷新了全校数学成绩的最高纪录。后来他觉得数学“不好玩儿”,又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选修物理、机械工程、音乐等课程。别人选修一门课都很吃力,而他却将选修课程“玩儿”出专业高度。1920年,赵元任回国到清华任教。清华校长得知有此人才后喜不自胜,马上给他安排了数学、物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等十多门课,而赵元任依然应对自如。  相似文献   

20.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