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在今年7月开办“当代中国研究硕士(MasterofArtsinContemporaryChina)”课程。这是一个由中文系主导的跨学系、跨学院的双语课程。该校中文系系主任李元瑾副教授表示:“这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特别针对当代中国发展所设计的研究生课程。我们将在‘经济与商业、政治与国际关系、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和专门机构是新加坡中国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要阵地.汉语是新加坡官方语言之一,更是中国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在新加坡一直有着重要地位.高校中文系除培养汉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外,还开展中国文学、历史、当代中国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与研究,并与校内外其他机构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而专门机构更是将中国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新加坡政府重视对中国的研究.由于华人在新加坡的人口中占绝对多数,为鼓励多文化并存,新加坡政府对宣传中华文明高度重视,并将中国研究机构作为决策的智囊机构,使其参与政府决策.这些措施对新加坡的中国学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新加坡中国学研究的规模逐渐扩大,表现在:研究范围从传统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拓展到中国的教育、书画、音乐、经济、社会改革等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激增,研究队伍逐渐形成;高等院校的中文系与专业性研究机构并存的局面逐渐建立;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是東南亞一個以華人為主體(占總人口的78%)的新興國家(1965年獨立),由于特殊的文化、歷史和地理條件,新加坡對中國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而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在這方面的作用和成績,在海外漢學研究中占據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開始介紹漢學中心的緣起和發展之前,請允許我先簡單回顧一下中文系的歷史和教學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汉学(Sinology)起源于欧洲。自19世纪学院式汉学兴起和20世纪初西方汉学快速发展之后,在中国以外地区遂相继建立类似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时之间涌现不少术有专攻的汉学家,欧美各地高等学术机构更是纷纷设立以"中国学""东方学""东亚学"等为名的相关课程与学系。有关欧美、日本,乃至于韩国的汉学研究的介绍和探讨已有相当不错的成果,然而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研究则仍相较被忽略。以马来西亚汉学作为介绍与讨论对象的论  相似文献   

5.
中正大学中文系、逢甲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及汉学研究中心于 2 0 0 1年 1 1月 2日至 6日在中正大学、逢甲大学及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2 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收到了海峡两岸与英国、法国、日本及澳洲学者的学术论文 ,这些论文内容涵盖了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敦煌佛教、语言文字、历史、艺术等方面 ,本文就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做一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学 (sinology)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得以确立并在今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 ,从而对西方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同时产生广泛影响 ,有一个漫长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就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与学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侧影。在我看来 ,西方汉学经历了“游记汉学时期”、“传教士汉学时期”、“专业汉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作为一门学科真正创立 ,应该是在“传教士汉学时期”。“游记汉学时期”早可追溯到元代的马可·波罗 (MarcoPolo) ,甚至可以推到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Herod…  相似文献   

7.
吴璐薇 《神州》2014,(17):20-21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汉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作为北美汉学界的新秀,加拿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传教士阶段,其学术研究成果集中于上古文学、秦汉诗歌及秦汉哲学散文。本文分别对这几个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主要成就,揭示研究的历史及趋势。加拿大汉学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然研究方法和领域较为传统,且多为个体阶段性成果,未能形成体系并得以传承。此外,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加拿大汉学家大多为华裔或他国学者,本土学者数量稀少。加强本土汉学学术力量培养,将是加拿大汉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1.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脉络1.1.德国早期汉学:17世纪至建立于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众所皆知,欧洲汉学研究的开端来自天主教16至18世纪在中国所进行的传教工作,最早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其为欧洲最早汉学研究之地,之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学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中,比较文学、历史学的研究模式应用最为广泛。比较文学的研究模式强调“归化”,以中国文化为轴心进行中外文化的勾连和比较。而历史学的研究路径呈现“异化”,主张把握海外汉学的“外国学”本质,这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外国的学术传统。而汉学在西方学术体系中只是东方学的一个分支,在东方学浩瀚的宏观构架下考量汉学就成了研究者必经的漫漫蜀道。  相似文献   

10.
享誉世界的德国汉学,如果从德国汉堡殖民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习的1907年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德国汉学在现、当代经历了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的德国汉学,跟欧洲其他国家的汉学并没有什么两样,明显受到帝国扩张主义的影响。在希特勒暴行的纳粹时代,部分学者被迫流亡他国,造成了德国在汉学史上的巨大损失。而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也使得双方汉学研究的路向南辕北辙:东德汉学为逃避政治的敏感而长期处于孤  相似文献   

11.
仇华飞 《史学月刊》2000,20(1):93-103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使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但早期美国汉学也存在着缺乏专职性和研究群体单一性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汉学这个名词逐渐活跃起来。它从一个比较普通的边缘术语提昇为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话语。不少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以汉学命名的不定期专刊,还召开了一些以汉学命名的会议。①因而对於汉学是什麽以及如何看待汉学史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要求写作汉学史的呼声逐渐增高。个别学者甚至将这件事提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例如,刘正在其《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序》中认为,没有产生一部中国人写的《汉学通史》,“对於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研究的现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新加坡华族历史(下简称“新华历史”)研究,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当时的英殖民主义者,为了了解华族的历史和现状,以巩固他们的统治,非常重视华族研究。伦敦的皇家亚洲学会和东方语文学校就是这项研究计划的大本营。1877年11月4日,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在新加坡成立,更积极地推广华族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日前已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可说有两个第一 :这是第一部纯粹勾勒新加坡华文文学近百年 (1 91 9— 1 995)发展面貌的新华文学史 ,也是第一部由中新两国专家联手写作完成的文学史。参与执笔者以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15.
余英时先生在为刘正的《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的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一书所写的序中说:“从日本、欧洲到北美,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古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我们继续把这些成果都称之为‘汉学’,那么‘汉学’与中国本土的‘国学’已经连成一  相似文献   

16.
黄爱平 《清史研究》2007,(4):92-106
提到清代汉学的思想性,其内涵大体包括经世(致用)和义理(思想)两个方面,即汉学家是否关注现实,讲求义理,汉学研究的内容是否蕴含经世意图和思想意义。两方面的问题既密切相关,着眼点又各有侧重。对此,学术界的研究,自清末民初至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换言之,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汉学的思想性本来是一个似乎早已定论的老问题,但近二十年来,不仅被重新提出,  相似文献   

17.
中亚及哈萨克斯坦的中国边疆研究К·Ш·哈菲佐娃著阿拉腾奥其尔译在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汉学是一门崭新的、年轻的学科。专门治清史的专家还屈指可数,甚至可以说寥寥无几。汉学中历史领域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利用汉文文献资料研究中亚诸民族的历史;2.研究中亚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赴美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他们在美所从事的文史研究是美国汉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汉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美国汉学的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开拓美国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梁元生博士的新书《新加坡华人社会史论》已于2005年2月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八方文化创作室联合出版。该书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华人研究丛书之八。该书共分十章,分别是早期新加坡之“士人社会”、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士”阶层之分析、十九世纪末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之士人雅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星沪之间两本游记的解读、十九世纪末期新加坡的儒教复兴运动、早期新加坡华人基督徒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回应、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两个潮人家族之历史考察、二十世纪早期新加坡…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有关离开祖籍原乡的中国移民如何在移居地的人文环境与时空脉络下重新凝聚与再建家园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面对的困境与各种挑战等课题,一直深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而作为东南亚当地的华裔学者,对上述课题的研究则更多了一份在地情怀与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刻感悟。游俊豪来自马来西亚、现居新加坡,目前任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和《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