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九八六年一期刊谢祥皓同志“《庄子·杂篇》旧注辨正”一文。读毕,觉文中颇有可议之处,兹特胪举数例,与作者商榷,并请方家指教。 一、(?)、繁 《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殖。” 谢文云:《尔雅·释草》:“蘩,皤蒿。”郭璞注曰:“白蒿。” 玉篇》、《尔雅·释草》邢呙疏亦云。可见“蘩”为香美可吃的野菜,此处“禾蘩以滋”即言其“禾”  相似文献   

2.
班书问世,为之作注者众矣.唐代颜师古注,乃集大成者,号为班氏功臣.颜注以降,补注、考辨者亦不下数十家.然批览之间,复有可商者,今掇取十数例,勒成一篇,目为“《汉书》旧注辨正”.一管之见,容或失当,博学通识,有以垂教,是所望也.一、儿子《高五王传》:“酒酣,章进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乃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  相似文献   

3.
读了王先谦《荀子集解》和梁启雄《荀子简释》之后,觉得有的旧注尚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列举数例,以就教于先生与学者。 《不荀》 约而详 (君子)穷则约而详……(小人)穷则弃而儑。 杨倞注曰:隐约而详明其道也。 案:约训隐约似未安。《广雅·释诂三》约,束也。《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弗畔矣。皇疏:约,束也。“约而详”之“约”即“约之以礼”之“约”,当训束。约与弃对文,弃之者,亦礼义也。《强国》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又: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姦之心。又《修身》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端慤诚信,拘守而详。拘守正与约束义近。《儒效》 (人主)不用……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於持社稷大义。此句正释“约而详”,即约之以礼而详明其道也。  相似文献   

4.
《庄子》杂篇由《庚桑楚》、《徐无鬼》等十一篇文章构成,其中有些词语至今尚有不同的解说。文章对杂篇中"画然知者去之"、"南面而不释然"等18条语句进行了辨证,对有些词语提出了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5.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而民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  相似文献   

6.
要读懂古书,的确是很难的.鲁迅主张“须仗我们自己的知识,给它注解,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之后,这才算是懂得了.“(《此生或彼生》)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四十六年前闻一多先生在他的《楚辞校补·引言》中说: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要读懂古书,自然可以依靠今人的白话翻译,或参阅的人注解等的帮助.然而,翻译未必正确,注解也不完全可靠.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古书不是很有些经过后人加过注解的么?那都是坐在自己的书斋里.查群籍,翻类书,穷年累月,这才脱稿的,然而仍然有‘未祥’,有错误……”(《考场三丑》)  相似文献   

8.
一《庄子·天下篇》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归属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写作年代上,有作于先秦——战国末、秦汉之际和汉初等三种不同说法;在作者归属上,有庄子自作和非庄子自作的争论;在持有非庄子自作观点的人中,又有作者究竟是属于道家抑或是儒家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问题,学术界多有讨论,形成截然不同的观点:庄子自著说和非庄子自著说。本文从庄子与公孙龙生平、《天下篇》的思想倾向及其行文特色三方面展开论证,说明《天下篇》非庄子自著,而是其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问题,学术界多有讨论,形成截然不同的观点:庄子自著说和非庄子自著说.本文从庄子与公孙龙生平、<天下篇>的思想倾向及其行文特色三方面展开论证,说明<天下篇>非庄子自著,而是其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国语·晋语》韦昭注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贤时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出<晋语>中21处文本或韦注,认为其中有些是韦注本身的问题,前贤尚未发现;有些是前贤已经发现了的韦注的问题,但尚未给予真正解决;有些则是文献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未必与韦注有关,但涉及对《国语》的理解。本文逐一进行分析、解决。本文讨论《七录序》涉及的两个早期目录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晋中经簿》在四部之外,又分为14卷,具有一定的二级分类意义。《古今书最》记载的图书存佚数字,是王俭而不是阮孝绪本人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时务篇》“赏有功”辨正傅亚庶《淮南子·时则篇》:“其令曰爵有德,赏有功,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惠孤寡、忧罢疾……。”按:“赏有功”文殊不可通,“赏”当易为“禄”,“爵有德禄有功”相对为文。爵、禄原来是名词。爵指封建贵族的等级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三都赋》唐前旧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旧注的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邃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都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相似文献   

14.
自汉桓以降,注《汉书》者不下数十家,其中唐代颜师古作《汉书注》,博采众说,匡谬补阙,号为班氏功臣。清代王先谦为《汉书补注》旁搜远绍,采摭剪裁,近于完备。近人又有杨树达《汉书窥管》、吴恂《汉书注商》、陈直《汉书新证》等,亦各有新义。然《汉书》蕴义宏深,文词古奥,旧注成绩卓著,亦间有疏略之处。愚于研读旧注之余,不揣浅陋,试为《<汉书>旧注辨证》,今摘取数例,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六则,辨正其误。其一、杨注桓公五年传“启蛰而郊”之礼,误将周代“大报本反始”的冬至郊天与孟春祈谷的“启蛰而郊”混为一谈。其二、杨注僖公二十八年传“亡大筛之左旃”,即亡“中军前驱兵车的左旃”,误为“前军之左旃”。其三、杨注僖公二十九年传“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一段话否定周代存在诸侯五等爵,未能吸收八十年代王世民先生谓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诸侯存在“公、侯、伯子男”三等的新研究成果,是一缺失。其四、杨注僖公三十年传“越国以鄙远”一句,引用《殷契粹编》八·一号卜辞,将“大方”这一独立方国误为殷自称;又将“亶”字误为“鄙”。其五、杨注文公二年传“跻僖公,逆祀也”,谓“不惟享祀之位次变,昭穆亦变”,此是误信韦昭、贾公彦之说。当以杜注、孔疏“礼,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为准。父子异昭穆,是父子有别,兄弟同昭穆,是兄弟有伦。其六、杨注文公五年传“王使荣叔归舍、且賵”之“荣叔”的“叔”字误为“荣氏世称”。其实,此“叔”字为伯、仲、叔、季行次之称。  相似文献   

16.
<类篇>引用<国语>共23处20例,其中一些用例和今传<国语>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以前以及公序、明道之外<国语>版本的一些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17.
符昭愿是五代、宋初名将符彦卿次子。《宋史》卷二五一《符彦卿传》后附有非常简略的传记。最近翻检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三编》,发现了“前进士”陈舜封为符昭愿所撰写的墓志铭。陈舜封本人曾经考中进士,但因其父为伶人,故陈舜封“举止类倡优”(《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淳化五年三月甲寅),结果被宋太宗发现,改任其为“殿直”的武官。这篇墓志铭大概是陈舜封惟一流传至今的作品,今据此对《宋史·符昭愿传》错谬之处予以辨析。1·职官系年之误。《宋史》记载:“(开宝)四年,改领罗州刺史。七年,迁西京作坊副使。”此两处系年均为错误。据墓志铭…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采用传统训诂学、校勘学方法,对《庄子·德充符篇》作了校注辨正,提出了新看法,更切近庄子本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