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济南惨案发生后 ,国民政府迫使日本将济案转入外交交涉 ,中日两国先后在南京、上海进行了近十次谈判 ,最终在秘密谈判中达成了“解决”的协议。中方以诸多的保证措施、甚至以承认北京政府时期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和不平等条约为条件 ,换取了日本的撤兵 ,济案本质上并未“解决”。国民政府在济案交涉中的妥协 ,使其“革命外交”黯然失色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九一八以后的对日政策 ,实即肇端于济案交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清库伦办事大臣德勒克多尔济的身世,阐述了德勒克多尔济在任上长达20年主持的对俄交涉事务。他在承办中俄双方边民越境案、俄使陆路入京之事以及边境划界交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清廷的赞许。  相似文献   

3.
济南惨案对我们不算陌生,但提到"济南惨案"以往的观点是只强调‘济案’是对日妥协,多是负面评价,而通过对那段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济案交涉确有对日妥协的一面,但同时‘济案’促使了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重心的转变,使蒋介石放弃了一度抱有的依靠日本的力量统一中国的幻想,此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把外交重心转向美国。  相似文献   

4.
东三省五案交涉,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日俄战争后,妄图吞并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蓄意挑起的外交争端,是其推行灭亡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所采取的重大侵略步骤。所谓“东三省五案”包括:1、新法路案,2、大营路案,3、京奉路展修案,4、抚顺烟台煤矿案,5、安奉路沿线矿务案。五案交涉自1909年2月6日由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向中国外务部提出无理要求始,到1909年9月4日止,日本政府以外交讹诈、武力威胁等手段,迫使清政府妥协,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日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本文对五案交涉情况作简要论述,这对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是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5.
李良玉 《民国档案》2001,(1):111-112
《外交部关于收回威海卫租借地案报告》是一份反映北洋政府为收回威海卫租借地与英国进行交涉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1928至1929年的反日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斌 《近代史研究》2004,(2):145-185
反日会表面为各地国民党党部奉中央命令而成立,实际乃是一个因“济南惨案”而发生的自发性的民众团体。早期受南京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控制,主要从事和平的对日绝交运动;后期除上海等少数地方组织外,领导权大多落入国民党改组派之手,基本不受南京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支配。反日会自始要求南京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恢复民众运动”,实行“革命外交”政策,力主公正解决“济案”和废除中日不平等条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屈辱的《济案协定》的签订时间。尽管反日会在对日经济绝交运动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日交涉过程中偶有过急之举,但其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立场和表现仍应给以积极评价和肯定。  相似文献   

7.
洪振强 《安徽史学》2006,22(2):81-86
沪案交涉是由执政府担当的,但执政府为延长其政治生命,只知利用五卅运动中的"民气"以对内,并没有真正谋划沪案交涉,导致交涉主张不统一,交涉策略不明朗,交涉步骤不一致;同时,各外交官员在开展外交时也进行"内争",相互推诿卸责,导致沪案交涉延宕;江苏地方官员和各派军阀也以外交之名,与中央一起争夺上海地盘;此外,沪案发生时,上海无军政大员负责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沪案交涉的开局.这些才是沪案交涉无功而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后,日本政府对在胶济铁路运输的本国商品征收低于他国商品的运价,排挤他国商贸,把山东变为其势力范围。日本政府迫使北洋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将其对胶济铁路利权的攫夺"合法化"。在北洋政府的坚持下,中日条约订明青岛为中国自开口岸,这为日后中国自主制定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1922年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管理权,自主制定运价,对铁路运输商品实行统一运价并按照运价征收货捐。日本反对征收货捐,不断提出交涉。但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日本的目的也未能实现。中日关于胶济铁路运价和货捐的交涉,其实质是中国反对日本侵夺中国铁路利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中日“广田三原则”交涉是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中日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交涉过程时起波澜,给木来已经卜分紧张的中日关系凭添不少剑拔弩张的气氛。关于这一交涉过程中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全面的有梁敬heng先生《广田三原则》、《华北自治运动》两及齐福霖先生的《“广田三原则”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三年,东沙岛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占据。清朝外务部电令两江总督端方与两广总督张人骏调查。文章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考证清廷对东沙岛的调查取证情况,分析交涉期间中央与地方对东沙岛的认识,并介绍端方在交涉中的作用。同时,勘正《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一书的个别错误。  相似文献   

11.
“金佛郎案?是指1922年法国无理要求中国政府改用所谓“金佛郎”支付其庚子赔款余额而引起的一场中外交涉,是民国外交史上的一大要案。它在当时曾轰动朝野,并随政潮起落前后历经3年,影响颇大。由于该案属庚子赔款偿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规定庚款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到法国对金佛郎的提出相距长达20余年,其间,中外又几经交涉和改定,情况较为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1823—1901年)奉派担任特使,与日本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随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清廷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大连两港口租予俄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即向清廷提出要求租借威海卫。依据档案史料记载,英国租借威海卫是经过分析与策划并与列强交涉协商后,即与清廷进行威海卫租借交涉,并逼迫清廷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划入其势力范围。本文拟以《租威海卫专条》原件以及相关舆图、“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英租威海卫案》等档案史料为基础,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史实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25年五卅惨案(简称沪案)发生后,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关于沪案交涉的意见和主张,积极干预北京政府的外交决策和活动.其中最有影响者,莫过于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十七条",与上海总商会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的,被北京政府用作沪案交涉正式条件的"十三条".  相似文献   

14.
拉萨尔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成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是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拉萨尔机会主义的产物。关于前者,不少文章已作了很好的评述,关于后者,我们认为《济金根》明显地表达了拉萨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机会主义立场,剧中所塑造的人物的确是充当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语)。本文就后一方面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1872年5月至1884年6月中国就收复被沙皇俄国强占的伊犁地区与俄方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激烈谈判交涉,最终缔结了中俄伊犁《改订条约》(又称《中俄伊犁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及其五个边界子约,同时还签订了《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史称这一过程为中俄伊犁交涉,并在中外史学界形成了中俄伊犁交涉专题研究。本文拟对此项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正>罗瘿公(1872-1924年),名惇曧,字东,号瘿公,又号瘿庵,清末广东顺德人。民国初年,历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参议、顾问、国务秘书等职。能诗,工书法。著有《中俄伊犁本末》、《藏事记略》、《戊戌德宗之密码》等。1912年(民国元年)冬,由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报创刊,并在天津日界旭街17号庸言报馆出版。罗瘿公作为该报的主要撰述者之一,除在该报中发表数十首诗歌外,还先后在该报"佥载"、"艺林"等专栏中发表了《宾退随笔》《拳变余闻》《庚子国变记》《割台记》《中法兵事本末》《藏事纪略》《中俄伊利交涉始末》《德宗承统私记》《中英滇案交涉本末》《教匪林清变记》《中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北京政府外交部、加拿大移民局等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加拿大人头税法案的衰微以及《中加移民条约》提出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南北政局对中加订约交涉、排华法案制定的影响以及中国领事的订约努力与华社反对排华法案的抗争。加政府率先提出两国订约,却在1923年选择全面排华,这一历史转弯是加拿大朝野长期种族歧视、主张“白色加拿大”的必然,而中国南北对峙的局势又为其提供了外在藉端。《中加移民条约》是双边平等协商解决加拿大华人移民问题的正途之一。订约交涉虽以失利告终,但北京政府外交部与驻加拿大的中国领事们为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平等订约、维护华侨权益的努力值得缅怀。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年参与葡萄牙外交部所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清末档案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注意到许多牵涉华人加入葡籍问题的交涉案。本文试以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清末档案为例,主要从中国官府、有关华民及外国领事各自不同的认知立场分析晚清中葡交涉中的国籍问题。近代西方国家中与中国交往最早也曾最频繁的当属葡萄牙。葡萄牙曾被称作"佛郎机"、"意大利亚"等,清代多以"大西洋国"名,有时直称"葡国"。葡萄牙人在1887年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后,获得"永居管理"澳门权利,实际上将  相似文献   

19.
金代汉文石刻中的《杨瀛神道碑》、《法门寺天眷元年碑》、《完颜娄室神道碑》、《香林寺屯兵洞题记》、《完颜希尹神道碑》、《金、西夏界堠碑》及《韩景□神道碑》、《石宗璧墓志铭》为研究12至13世纪初金夏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涉及到金夏外交制度、天德之战、金夏于陕西沿边的军事冲突及边界交涉。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考释,可以看到金朝对边界战略要地的重视和金夏沿边军事状态的持续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20.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春节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