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有关明代山东移民的最早记录,为洪武二年(1369)河北口外人迁至临清、东昌。而莱芜县的移民在元末明初形成了小高峰。莱芜移民潮相关的记载,除《莱芜县乡土志》之外,也可从现存族谱、碑刻、家族人士对移民经历口耳相传的资料中找到。吴氏家族是枣强移民中的一支,但其军籍身份又在明初移民中具有特殊性。借助口述史资料和田野调查成果,可以对吴氏家族始居何处、何时具有军籍身份、是否为政府强制性迁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代留下的族谱是研究移民史的重要资料,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根据有关献与族谱记载,以及实地考察,对清代移民留存至今的遗址遗存作了研究。对清代移民史研究和客家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南汉王室的族属和来源一直是近百年来国内外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而相关说法的主要依据及形成原因仍需重新讨论。史籍中有关南汉王室源于北方家族的记载是可信的。而藤田丰八和河原正博分别提出的"大食人后裔说"、岭南俚獠"蛮酋说",主要建立在对现存史料的不同解读上。其解读本身既比较牵强,同时也与他们对唐代岭南历史的基本认知有关。同时,南汉王室的北方渊源及其与大量南迁北方家族的关系,使南汉在五代十国政权中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也使南汉在岭南两千年开发史上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汉文 《文博》2008,(4):53-57
唐于荣德碣记载了初唐时期于氏家族的一些重要的人物.通过对其研究,不但印证了史籍的记载,而且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更对唐代马政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看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背后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对明清之前广西移民简史以及地方志对玉林地区客家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客家家族村落族谱的剖析,考察其祖先从广东移居广西玉林的历史,并分析保留至今的家族围龙屋和祠堂与家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以族谱、围龙屋和祠堂为代表的家族物质文化使家族成员的血缘观念得到强化,重要的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7.
浙江衢州孔氏是孔子世家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于宋金元对峙的特殊时期,是历史大环境的产物。元朝统一全国后,孔子第五十九代孙孔彦绳于正德元年(1506)受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衢州孔庙。从宗族角度讲,衢州孔氏是孔氏家族的一分子,受大宗即衍圣公的管理;从职官角度讲,翰林院五经博士属于衍圣公府的属官,受衍圣公府节制。孔府档案中保存了大量衢州孔氏与衍圣公府以及衍圣公府与礼部、吏部、浙江巡抚、衢州知府、西安县等来往的各种公私文书。衢州孔氏文献保存下来的较少,孔府档案中的记载更显弥足珍贵。本文以孔府档案为核心资料,对衢州孔氏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着重衢州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研究,并阐释孔府档案作为原始资料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玮 《北方文物》2017,(1):61-68
洛阳邙山新出、归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之《大周故陈府君墓志铭》为近年来出土之罕见入唐百济移民墓志。志文主要记载了陈法子先世源流、其曾祖以下的家族世系、显赫仕途及其本人入唐前后的仕宦经历。墓志为研究百济教育制度、官制、政区、族群结构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补史之阙。从中亦可管窥唐廷对百济移民的安置政策、百济移民于唐代军事系统之融入以及百济移民在唐代士民社会中的族裔感知、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吴松弟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向南方迁移。此后,由于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和军阀混战造成的战乱,以及逃避沉重赋役等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断断续续都在进行着,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结束,形成我...  相似文献   

10.
刘雯汇  陈小荣 《神州》2020,(1):22-22
《关中丹阳钱氏族谱》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钱氏家族自发源起,历代的名士与人物。他们不仅影响了本家族的命运,而且对所处的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末隐士钱产和纳土归宋的钱弘俶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而《族谱》对于其人其事的记载,有部分不见于传世文献,极大地补充了史料内容,使我们对于他们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来客家人向岭南西部边疆的不断迁移,充分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岭南西部的经略方向和经济开发进程。随着客家移民的触角从早期的桂东南逐渐延伸到北部湾沿岸、桂西南沿边和桂西边缘地区,在人口增长和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岭南西部的经济开发经历了一个从东至西、从腹地到沿边地带推进的过程。在此客家移民、经济开发与王朝的边疆经略相契合,而客家移民无疑是主体,在王朝经略岭南西部、开发和巩固岭南边疆、实现岭南西部边疆地区"内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大迁徙,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影响。随着北方移民不断迁入广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广东地区出土的秦汉至元代时期陶瓷器与北方各地同时期器物进行的比对研究,揭示了各时期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地区陶瓷器的生产和进步,推动了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沂水刘南宅族谱里收录了较多家族神话,作为族群记忆延续至今,对刘氏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这些家族神话之所以能够产生、流传,与刘氏先祖的早期历史及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它既是对易代之际家族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局的应对之举,也是时代宗教文化现象和士人生活、文化惯习的直接反映。通过家族神话,刘氏家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易代之际"移民""贰臣""父子殊途"所造成的身份认同困局,树立了刘应宾及其支脉在家族内外的政治权威,在其家族对当地进行文化控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思恩太守年谱》6卷,约18万字,由富察敦崇自定。年谱除按年次记载谱主生平行迹外,还记载了沙济富察氏家族的传袭,及其族人当时社会生活状况。所录内容十分丰富,堪称一部沙济富察氏族谱,其中许多资料是首次公开。本文拟根据年谱记载,对沙济富察氏始祖至十六代族人的衍进做一整理,为沙济富察氏家族史的研究,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5.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广东南雄珠玑巷是众多移民及其后裔心目中精神家园的象征。在被塑造成为家园符号的过程中,两地在有关移民的迁徙缘由、时机选择以及文字记载等方面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洪洞大槐树移民与南雄珠玑巷移民毕竟是分处两地且在不同时代的移民,因此在迁徙的动机、规模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并进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象征。洪洞大槐树与南雄珠玑巷本是地方的具体物象,但是却都不约而同地超越了区域的限制而成为众多人士追溯身世的主要参考,成为其心理认同中的家园。在这一过程中,家谱、族谱以及方志记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福建本为闽越人居住地,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人不断举族迁往福建。这些北方移民在带来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移存了中原的家族组织。最迟至明清时期,福建已经蔚然成为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凡有家族制度的存在.一般都有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私家族谱的存在。从这些族谱中,我们可以窥见强大的家族势力对当时的弱势群体——福建妇女,从思维到日常生活方式的重重束缚。李慧英女士在其《换一种眼光看世界》一书中提到:“价值观念模式是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逐渐内化而形成的人们下意识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一部真实反映清初移民社会生活史的族谱陈世松族谱是研究封建社会移民史的重要资料。迄今,在研究对四川乃至对全国都曾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时,各种学术论著无不援引族谱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目前在一些大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研究单位图书馆中...  相似文献   

18.
张润平 《收藏家》2022,(5):13-20
<正>白釉瓷经过北朝时期的初创,隋代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成熟,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制瓷工艺精湛。唐代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瓷器已成为生产的主流,形成了以北方邢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生产出“类银类雪”的白瓷以及“千峰翠色”的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北方邢窑生产白瓷品质优良,制作工艺精湛,产量大,唐代邢窑白瓷在当时畅销国内。在唐代北方遗址和墓葬中发现最多,如陕西、河南和河北等省。唐末至五代时期邢窑开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北京海淀区出土了明代房汝中墓志,志文不仅记载了墓主房汝中的生平履历及家世,而且涉及明代军户移民、特例封赠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明清时期山东益都(今青州)房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可补相关史志记载之不足,史料价值颇高。  相似文献   

20.
2001年秋,山西省襄垣县煤运公司在襄垣县城西南基建过程中发现多座隋唐时期墓葬。县文博馆闻讯后,派工作人员进入工地。经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隋唐墓葬,其中有隋唐时期浩氏家族墓3座。另外从已破坏的墓葬出土物中,收缴浩氏家族墓志2方。隋代浩墓已另文发表[1],现将唐代浩氏家族墓葬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形制浩氏家族墓葬位于襄垣县城西南新建西街,该地区从2000年以来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代墓葬,如唐代李石夫妇合葬墓等[2]。发掘的唐代浩氏家族墓的编号为2001M32和2001M51,均为单室砖墓。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分别为浩宽和浩顷(墓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