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之名在东西方存在已久,而现代大学则是中世纪留给人类的主要遗产之一.到中世纪后期,欧洲已有约80所大学,它们引领和发酵了欧洲文明,欧洲则引领了世界. 一、大学之母和它的"子嗣"们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出现在今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与稍后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萨拉曼卡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欧洲南部大学的成...  相似文献   

2.
在中世纪英国,犹太人不是唯一的借贷者。外国商人和英国本土基督徒从12世纪起就已参与借贷活动,到13世纪中期,意大利商人和银行、英国本土商人与英国王室官员成为主要借贷力量。这些基督徒借贷者的人数及其借贷规模均超过了同时期的犹太借贷者,他们的借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英国国内对资金的需求,而且推动了英国货币经济的发展,繁荣了英国国内贸易,进而促进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演变与分化。  相似文献   

3.
面对黑死病流行之后的人口危机,英格兰议会多次颁布劳工法令,试图限制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研究中世纪英格兰的劳工法令,对于了解当时英格兰王室应对危机的方式,进而理解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劳工法令的效果上,对法令本身缺乏足够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指出,中世纪英格兰劳工法令在颁布之初得到严格执行,并有效遏制了劳动力价格上涨。另外,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劳工法令是英格兰王室政府协调利益集团关系和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英格兰人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前往欧洲大陆游历的做法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之初、甚至更为遥远的时代。在中世纪,英格兰人除了因外交、军事和商业等原因而旅行外,还以朝圣者、骑士和学者等身份前往欧陆。近代之初,知识结构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影响、绅士教育重点的转变及国际外交实践的影响,催生了新型的教育旅行。到17世纪中叶,因英格兰社会上层的政治经济需求、绅士阶层提高自身素养的需要以及部分英格兰人对自身生活习性的反思,新的教育旅行(“大旅行”)开始得到认可和接受,逐渐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社会传统和习俗。  相似文献   

5.
汉代民间存在比较发达的借贷行为,主要可分为民间的互助型借贷和商业借贷两类。在具体的做法上,汉代的民间借贷有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两种方式,其中商业借贷以抵押借贷为主。借贷过程中要签订契约,由此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出一定的规范契约格式。这些民间借贷的习俗被官方秩序认可并吸纳后,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反馈民间。这个过程中,既有对民间习俗的稳固与强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民间习俗产生了矛盾与冲突。汉代的民间借贷习俗中,体现出汉代社会重视契约、重视公平公正的观念,这与现代"契约精神"相类似,是当时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着重"情"甚于重"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欢度春节时,美联储18日宣布将贴现率提高O.25个百分点。这让市场惊心动魄,以为是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先声。贴现率又称为惩罚性贴现率(penaltyrate),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贴现票据、融通资金时所收取的贷款息率,说白了,就是商业银行缺钱时向中央银行借取资金的借贷成本。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贴现率一般较联邦基金利率高出1个百分点。在本轮危机期间,为鼓励商业银行从央行贷款,  相似文献   

7.
市民是中世纪社会的特殊群体,只有具备相应资格、达到相关标准才能成为市民。通过市民注册登记簿可知,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市民资格主要有三:即继承而来的身份资质、服役7年的学徒资质与购买而来的货币资质。相较于十一二世纪单一化的市民资格,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市民资格明显扩大。市民资格的变革,使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城市变得更为开放,推动了英格兰的社会流动。这一变革对英格兰社会在中世纪晚期的结构转型乃至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德尼·希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中世纪经济和社会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在一系列作品中考察了中世纪农民和农村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农民的抗争和反抗、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动力和"过渡"问题,在中世纪城镇和城市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史学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学界对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和中世纪社会的认识,推动了新社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事贷款是古希腊海上贸易的主要“融资”形式之一。与其他形式的货币借贷相比,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利率高。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海事贷款的高利率主要受到了海事活动风险巨大、借贷双方身份特殊、资金供求关系紧张及海事贷款运作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响。海事贷款古希腊海上贸易中起着“融资”和“保险”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修正主义"学者就宗教改革前英格兰教会提出了新的解读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已经被研究英国宗教改革的史学家普遍接受。然而,中世纪史家的新近研究成果使得宗教改革之前英格兰教会的整体图景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融入修正主义者建构的解读模式。从分析两部修正主义者关于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教会的重要著作入手,考察并评述这些新近出现的变化——包括对英格兰修会、罗拉德派的研究以及对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教会改革可能性的探讨,则可看出这些新变化意味着英格兰宗教改革的起源史,仍然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晚期,在数次磨难的冲击下,英格兰城市经济陷入长期萎靡之中,但城市社会秩序却并未随之而"动",出现"应有的"混乱。深究其因,则离不开这一时期教会和基尔特等社会团体在城市日常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市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做出值得肯定的贡献。教会主要通过宗教信条、宗教庆典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意识观念灌输以及观念践行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此加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维持城市社会的和睦;基尔特则以其组织和协调功能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两方面发力,尽力解决城市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2.
英格兰东南地区城市从中世纪以来就是英格兰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港口城市在本地区的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相关成果,对中世纪英格兰东南地区港口城市的发展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英格兰东南地区城市从中世纪以来就是英格兰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港口城市在本地区的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相关成果.对中世纪英格兰东南地区港口城市的发展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末,西北三年大旱灾,关中尤为严重。为盈利或救济,20世纪30年代,陕西乡村借贷先后出现乡村传统的高利贷市场,新式农贷市场。通过考察新式农贷市场的机构及相关制度、贷款区域、借贷种类与方式及利率期限等,认为这种新的融通资金渠道从最初为乡村救灾逐步转变为陕西乡村借贷市场竞争,削弱了高利贷市场,亦形成乡村借贷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并引起乡村借贷制度的转型及资金融通观念的转变,引起区域乡村社会生产观念的明显改进,进而引起乡村借贷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教士需要持有一份"头衔",即一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作为圣职候选人在圣职授予仪式中获得正级神品,进而有资格在教会中谋得教职。1400年至1532年间赫里福德主教区主教文件汇编中的神职人员授职名单保存了4种教会认可的"头衔"。修道院"头衔"原本只是"法定的虚构物",却为教会认可并大力推广。其他三种"头衔"(世袭"头衔"、私人"头衔"和圣俸"头衔")虽为数不多,却代表着圣职候选人获得的真实经济来源。这些具体的"头衔"折射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教会和教士群体与世俗社会之间紧密的经济社会关系,反映了直到宗教改革前夕天主教会在英格兰仍然具有稳定的生存空间,教士仍然是一份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另外,一些"头衔"也暗示了教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世俗社会对于教会的态度转变。  相似文献   

16.
威廉·斯塔布斯曾长期担任牛津钦定现代史教授一职,在维多利亚时代,其在牛津大学历史学科乃至英国现代史学的建立过程中扮演着奠基性角色。他深度参与英国中世纪文献的编纂,贡献卓著,并将自己锤炼为第一流的专业历史学家。同时,他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基于原始历史文献的现代史学方法论与史学叙事体系。凭借其权威性的历史著述,斯塔布斯主导确立了牛津历史课程与考试体系的核心与风格,助推了其历史学科的初步建立。通过牛津历史学科及其培养的专业史家,斯塔布斯帮助英格兰构建了历史学家共同体,继而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历史学科的扩展乃至其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7.
杜能的经济圈境理论与中世纪英格兰领主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世纪英格兰经济史研究领域最近形成了一种商业化理论。他们以冯.杜能的经济圈境理论为基础,认为城市需求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距离城市越近,农业的商品化程度越高。但是,中世纪英格兰领主自营地经济的商品化与这种理论多有出入。这是因为中世纪英格兰的经济实际并不符合冯.杜能理论中隐含着的前提条件。商业化派将冯.杜能的理论用于研究中世纪经济存在时代错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理查德·威廉·萨瑟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中世纪史学家之一,他对于中世纪盛期思想的阐释开启了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学界中世纪文化研究的新路径。他率先将神学哲学思想与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又提出并深化了"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人文主义"的概念,勾勒了独具洞见的中古盛期思想世界景观。他对坎特伯雷的安瑟伦和格罗斯泰斯特的研究也赋予了英格兰在中古盛期更为独特的地位。近来的学术发展除对萨瑟恩学术遗产的继承外,也有了许多反思和订正,这些都对描绘中世纪盛期思想图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借贷关系是中国乡村主要经济关系之一。由于贫困之故,晋西北农村有半数农民举债度日,无论钱债或粮债均具有高利贷性质。高利贷在乡村社会是与传统小农生产等社会经济组织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制度,农民在入不敷出或天灾人祸等不确定因素打击下必求助于之。在该地区乡村私人借贷关系中,地主富农和商人构成债权方主体,普通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等社会中底层阶级则是重要补充,但陷于极度贫困的绝大多数中贫农和雇农是借债主力军;借贷时间多无限制,亦无定例,常视债户付息情形及本身意愿而定;在借贷形式中最常见的是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其中后者以土地抵押最多,而其又分“押地”和“典地”两种类型且均属高利贷——农民在此之下一旦无法偿债则只好放弃土地所有权,土地由“押”或“典”而“卖”的过程构成农村大多数地权发生转移的基本线路。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时期,以血缘族裔为核心的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神话"和特洛伊神话是英格兰人民族意识的重要表现。文艺复兴时代盎格鲁—撒克逊研究兴起后,特洛伊神话开始式微,盎格鲁—撒克逊"移民神话"萦绕在人们的想象中。受到人文主义影响的研究者将盎格鲁—撒克逊血缘族裔传说与宗教派系、语言学、历史地理、法律制度相结合,从而界定了英格兰人对民族的认同模式:首先,在英国民族认同中,始终存在着强烈的盎格鲁中心主义的倾向;其次,近代早期的英格兰人存在着多元族群意识;最后,盎格鲁—撒克逊的民族想象为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