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隋仁寿年间幽州藏舍利的史事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隋文帝仁寿年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舍利收藏活动,幽州有两次获颁舍利。仁寿二年幽州藏舍利于弘业寺,今有传世感应奏表和塔基。仁寿四年幽州藏舍利于智泉寺,该寺于会昌年间重建胜果寺后,寺史不明,舍利重藏于悯忠寺。今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石存世,会昌六年《悯忠寺重藏舍利记》见于著录,从中可以获知当时幽州藏舍利的函具及供养物。幽州藏舍利的两方塔下铭尚未发现,根据已发现的12方仁寿舍利塔下铭,有10方遵循了统一格式及内容,因此,可以推测,若没有特别格式及内容的话,幽州两方舍利塔下铭应与《青州舍利塔下铭》的格式及内容一致。  相似文献   

2.
盛会莲 《文物春秋》2007,(1):34-37,68
本文根据现存北京法源寺的唐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和已佚的会昌年间《重藏舍利记》碑录文,并结合《全隋文》、《全唐文》及相关史籍的记载,对隋仁寿二年幽州弘业寺所藏舍利的收藏史事进行了考察,订证了碑记所载内容的疏失,厘清了两方《重藏舍利记》碑所记史事。  相似文献   

3.
《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铭2008年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宋代塔基地宫中。碑铭刻写俱佳,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长干寺的历史沿革和宋初修造长干寺真身塔的详细情况,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出土的佛顶骨舍利为北宋译经僧施护所献,长干寺地宫独特的形制受六朝时期地宫形制的影响;用阿育王塔瘗藏舍利的形式,显受五代吴越国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华县文管会所藏的宋代舍利石函(图一),雕刻纹饰精美,构图别致,集佛故事与各种花卉于一体.石函内再置盛放舍利的舍利塔,舍利塔也是用青石雕刻(图二)  相似文献   

5.
1974年夏,在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后发现一件缺盖舍利石函。到1980年夏,根据一位焦姓老人提供的线索,找出了被他藏于初祖庵附近水沟内的舍利函盖,终于使舍利函恢复了原貌(图一)。舍利函的出土地点,南距初祖面壁庵(后简称初祖庵)为二百米,北距达磨面壁洞约三百余米。函盖出土地点距函西南六米余。石函四周堆积有斜面、削棱、子母、平条等各  相似文献   

6.
《世纪》2014,(5)
<正>公元九七五年(北宋开宝八年),吴越国王钱俶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入藏建造中的西关砖塔(雷峰塔),‘Vic充供养"。公元一九二四年,雷峰塔倾圮,塔砖藏经重见天日,却残损殆尽,"完整者极稀"。公元二O一四年,雷峰塔倒塌九十周年之际,雷峰塔藏经最善本完好现身朵云轩。  相似文献   

7.
藏事宝典     
西文 《中国西藏》2013,(2):90-91
藏传佛教的开光仪式又称"安神"或"善住",就是为神佛等的住处和佛像、佛塔以至经典等举行的灌顶仪式。经过开光仪式迎得神灵安住,这些法物或宗教艺术品才能成为信徒崇拜的对象。开光仪式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装藏。佛塔、佛像等有内膛的法物要装入以下三类物品:(1)作为法身藏物的经卷;(2)作为佛身藏物的舍利;(3)谷、芥舍利。经卷所选经文多为陀罗尼咒文,可由佛像的头、颈、莲花座等处装入。  相似文献   

8.
<正>舍利梵文为sarira,音译为室利罗,设利罗和实利,意译为身、身骨或遗骨,为人体焚烧以后所遗下的颗粒状遗骨。据传,释迦牟尼在印度行游教化四十多年后,来到拘尸那婆罗树林双树间涅槃,然后按照印度当时最尊贵的荼毗之礼火葬,其所遗舍利被八个国王分取,带回本国造塔供养。从此,舍利子便成为佛教流行的供养物。由于佛骨舍利毕竟有限,所以一些依戒定慧修习的高僧大德的身骨舍利也成为供养的对象。还可以用代用品,《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曰:"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造作舍利";"若行无力者,即  相似文献   

9.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文物为我国文物考古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佛指舍利的首次发现,引起宗教界的关注。唐地宫共出土佛骨舍利四枚,分别藏于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之中。 1.前室西北部位,置一汉白玉阿育王塔,塔中盛锦罗包裹的铜浮屠,其内有罗面绢里夹袱包裹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一口,棺中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2.中室中央置一汉白玉双檐白石灵帐,帐内置一盝顶铁函,函内填装红黄色稠“泥浆”,内有丝绸包裹鎏金双凤纹银棺一口,棺内放置佛指舍利一枚。  相似文献   

10.
黄滋 《文物》1991,(11)
延庆寺塔(图版肆:1)位于浙江松阳西屏镇西2.5公里处。据《松阳县志》记载:寺初创于梁普通年间(520~527年),初名云龙,唐代改名延庆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行达禅师应诏赴中印度,得大经论8部、舍利49粒,东归后建塔以藏舍利。"凡三年讫工,涌地七成,高二百五十尺,盘固轮焕,甲于东越。经始于咸平已亥三年(999年),其成盖五年壬寅(1002年)也。"但在第七层塔壁素枋上砖铭有"淳化五年六月中"的字样,按淳化五年(994年)比咸平已亥早五年,可能因造塔须提前烧砖,故  相似文献   

11.
佛塔源于印度,因用于藏舍利而被神化,受到佛教信徒的虔诚礼拜,多于其外刻浮雕。大塔一般露天建造,称露塔,小塔则在庙内供奉,称堂塔或塔庙。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小型石刻佛塔。  相似文献   

12.
在青藏高原,无论在古刹圣地,还是山道小村,随处都可看到姿态挺拔、雕饰精美的佛塔。自从有了佛塔,也就有了藏民族转佛塔祈祷这一日常宗教行为。 佛塔藏名称“侨旦”,在有些藏区(比如拉卜楞)因其表面呈白色,又称“侨旦尕绕”,汉意为“白色佛塔”。寺院建塔起源于印度。据有关史料记述,吠陀时代印度诸王所建的半圆形坟墓是后来佛塔之雏形。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信徒们将其遗体火化收取舍利,建造了第一座有舍利的佛塔,以示纪念。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后,藏王松赞干布在昌珠寺内建一座有五顶之佛塔,另在拉萨红山顶上…  相似文献   

13.
建于东汉桓、灵时期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因寺内宝塔裂崩,一九八一年以来曾两次清理出所藏珍本经卷和佛教造像(见本刊一九八五年第六期、一九八七年第三期)。一九八七年四月二日,文物管理部门在塔基地宫内发现了佛指舍利和唐代为迎送舍利而奉献的大批金银器、珠玉法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引起了考古学界、宗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4.
"舍利"一词,为梵文Sarira音译,又称"设利罗"、"室利罗",中文意译为"遗骨"、"灵骨"等.通常指佛陀之遗骨,称佛骨、佛舍利,后亦指高僧之遗骨.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利信仰,实质上是对佛陀的敬仰与怀念.佛涅槃后,佛教徒基于对佛陀的思念,将佛陀的遗骸珍藏起来,表示对佛陀永远的缅怀和寄以亲近佛陀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郸市临漳县一位农民耕地时意外发现一块形状类似枕头的"石块",经专家鉴定为玉石舍利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邺城遗址出土玉石舍利函,由此可以印证小乘佛教曾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经研究,此次发现的玉石舍利函为小乘佛教的遗物,当年小乘佛教传入邺城以后,可能建寺院时埋藏在佛塔下面地宫里面。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5,(5)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南京市主城正南门外的古长干里地区。2007年2月至2010年底,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北区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3.6万平方米,基本廓清了遗址北区明代主要建筑和总体布局。在遗址北区中轴线上发现了一座塔基,其中心有一开口为圆形的地宫,其后又在塔基内发现两个灰坑及在塔基外发现围绕塔基分布的46个柱坑。本次发掘在地宫清理出"佛顶真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大量佛教文物。根据出土的《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可知,此地宫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是我国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地宫中出土的大量佛教文物极为珍贵,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0,(12):54-54
<正>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恢复和继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峡诸诗,刻碑藏蜀中"。  相似文献   

18.
凌远 《炎黄春秋》2001,(11):74-77
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佛教界至尊无上的佛宝。玄奘生前并没有东渡扶桑,为什么在日本有他的顶骨舍利?玄奘生前没有跨过海峡,为什么在祖国台湾也有他的顶骨舍利?顶骨舍利到底分布在哪几个地方?  相似文献   

19.
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原因:一是初唐以来释迦牟尼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圣者而被广为崇信,佛骨舍利建立了唐土信者和佛祖之间的直接联系;二是通过奉迎和供奉、瘗埋舍利表明帝王与佛陀之间的继承关系;三是唐代从对舍利塔的礼拜变为对舍利真身和舍利塔的双重礼拜。以法门寺舍利为中心的供奉活动由开启、供奉、瘞埋三个环节组成。舍利供奉高级化、公开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导致了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舍利瘞埋主要依据涅槃类经典,在瘞埋空间中体现释迦牟尼涅槃后遗体到舍利的过程和佛教的宇宙图像。瘞埋舍利时在地宫内外有僧俗信众参加的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20.
漫谈佛舍利     
孟君 《收藏家》2015,(3):69-74
舍利,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设立罗"、"室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经典《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佛教原来特指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透明、颗粒、结晶、珠状物体和遗骨,结晶物体犹如五色宝珠,有圆形、椭圆形、或成莲花形,有的像珍珠、玛瑙或水晶,所以又称之为"舍利子"。后来佛教对有德行的大德高僧死后的遗体和烧剩的骨头,也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