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嚈哒与鲜卑族源相同,属于东胡族,讲阿尔泰语系蒙古语。公元1世纪末,在东汉和南匈奴联合打击下,北匈奴西迁,而嚈哒与辽东鲜卑借机西迁蒙古草原。126年,嚈哒八个主要部落从塞北西迁天山北麓,协助东汉抗击阿尔泰山的北匈奴呼衍部,史称"八滑"。公元4世纪70年代,阿尔泰山的嚈哒人向西扩张,入侵中亚粟特地区。公元5世纪20年代,嚈哒主力从阿尔泰山西迁阿姆河,称雄中亚,西侵萨珊波斯,南侵印度河流域,直至560年灭于西突厥与波斯联军。公元1世纪,嚈哒主力西迁后,仍有残部留在塞北,直至回鹘汗国时期。塞北嚈哒人与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敕勒川的高车长期为邻,故史书说嚈哒为"高车之别种"。嚈哒正式族名为"滑国",西迁中亚的嚈哒人以"滑"为姓,而留在塞北的嚈哒人则以"花"为姓。花木兰即塞北嚈哒人。《木兰辞》说"可汗大点兵"当指柔然可汗而非北魏帝王。近年洛阳城东郊发现唐代景教徒花献墓,墓主人亦为塞北嚈哒人。嚈哒与鲜卑族源相同,天山北麓和阿尔泰山南麓发现的鲜卑风格的古墓和动物纹牌饰,当即嚈哒文化遗物。  相似文献   

2.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鲜卑的后裔,最初游猎在大兴安岭东麓一带。一九八○年,米文平等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嘎仙洞,即为鲜卑的发源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北匈奴败于汉将窦宪,其族大部西迁,鲜卑部落随即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北匈奴故地。然而,仍有极少数鲜卑部众游猎存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这  相似文献   

3.
公元3世纪80年代,辽东鲜卑慕容部落联盟的一支,在首领吐谷浑的带领下西迁。吐谷浑率部,先"西附阴山",即今内蒙古河套北的原匈奴故地,在水草丰美地区的阴山山脉休养生息了多年,开始人丁兴旺的吐谷浑部族,又向西南迁徙,经陇西到达枹罕,据《水经注》引阚骃《十二州志》云:"广大坂在枹罕西北,罕千干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此。"枹罕即今甘肃省的临夏市,由于吐谷浑率领的鲜卑部族很快在这里站稳了根基,又地处黄河以南,被当时的大夏国及刘宋朝封为  相似文献   

4.
复姓呼延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匈奴族的后裔。匈奴族在战国时活动于蒙古大草原南北 ,汉代时不断南下 ,与汉王朝时战时和。东汉初年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两晋时 ,南匈奴乘中原战乱 ,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匈奴族中有 3个地位较高的部落 ,呼衍部即其一。东晋时 ,匈奴呼衍部进入中原 ,后来以部名称为氏 ,称呼延氏。另外 ,晋代鲜卑族人稽胡楚 ,被赐姓呼延氏。呼延氏后来多改为呼氏。呼延氏进入中原后 ,长期以太原郡 (治今山西太原 )为繁衍中心 ,呼延氏也一直以“太原”作为自己的堂号。呼延氏历史名人以北宋太原人呼延赞最为知名…  相似文献   

5.
公元1世纪末,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之后,至公元六、七世纪,隋唐王朝相继建立之间,在这400余年的时间内,北方草原地带呈现出大迁移、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乌兰察布盟地处北方草原地带的中部,自匈奴民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兴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族  相似文献   

6.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其中南匈奴部落在公元48~50年间将单于庭先后设在五原塞地区、云中郡及西河美稷,这样的变化明显体现出其空间发展过程和地域特色,同时也包含着匈奴族与汉政府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地理格局以及两族之间的和战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匈奴冒顿破东胡,胡远窜辽东塞外鲜卑山和乌桓(丸)山,分支成鲜卑、乌桓两个新的北方民族。东汉时,鲜卑族势力日趋强大,逐渐向南迁移,并“尽据匈奴故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部征服三郡乌桓,大批乌桓人被迁于中原,鲜卑族始入辽西。到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慕容氏在  相似文献   

8.
古代生活在锡尔河以北、伊犁河流域及天山北麓的游牧民族塞人(斯基泰人)不断向南和西南迁徙。公元前2世纪后期.在大月氏人受匈奴和乌孙所迫而西迁时,更加速了塞人的南迁。在公元1世纪已经到达阿富汗东南部的塞人中有一支穿过俾路支和信德进入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并在此地建立了塞人国家,这就是所谓的“西郡太守”,亦称其为“西部塞人州长国”。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北方边疆游牧民族持续地迁入中原,与汉族人民混合聚居,最终融入汉民族之中,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鲜卑族一支———吐谷浑部的西迁,不仅打通了久已中断的古丝绸之路,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绕耳的西行曲《阿干之歌》。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学者认为鲜卑人是使用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上遗留下的政治真空被鲜卑人填补起来。…  相似文献   

10.
北庭遗址在天山以北吉木萨尔县境内,但它与天山之南吐鲁番盆地的车师民族、交河故城和交昌故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出火焰山和盐山峡谷,翻越天山峻岭,有一条神秘的捷径把交河、高昌与北庭暗中沟通,这就是衔接天山南北吐鲁番盆地和吉木萨尔平原的古代通道“金岭道”。交河是车师前部的国都,北庭是车师后部的王城。北庭这个名称在西汉时就曾出现,东汉的金满城也在北庭遗址一带。它南依天山,北望沙漠,是扼守东西交通的要道,也是车师人游牧驰骋的理想家园。两部中隔天山,但有密林暗道相通。自汉代至宋元,两地始终一体相连。东汉曾设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后部的金满城,并担负守卫天山以北以西边陲疆土的任务。唐代设庭州,庭州的名称是公元640年唐王朝平定高昌后出现的。庭州的设置,是天山北路作为中央政权一个治州的起始,也是把中原州治制度推行到西域的开端。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武则天又于公元702年在这里设置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以西、喀尔巴什湖以东以南直至里海附近广大地区,纵横数千里。北庭大都护府有时和安西大都护府合并,有时单独设立。北庭大都护共有16任,岑参诗中就曾多次描述过著名将领、北北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我与北庭有过一段梦幻般的奇遇庭大都护封常...  相似文献   

11.
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考古资料表明,昌吉地区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境内已探明的古遗迹有400多处,从先秦起,塞人、羌人、大月氏、匈奴、车师、突厥、柔然、回纥、蒙古等民族曾先后于此留居放牧,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12.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深受当时西方流行的匈人、匈奴同族论及匈奴西迁欧洲说的影响,这种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才略有所转变。本文主要根据个人所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匈奴与匈人关系及匈奴西迁问题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中国北方和新疆地区发现的金属器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出土的同类器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公元前1千纪中国北方地区与广阔的欧亚草原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互动。作者指出,中国北方地区与草原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文化交往有很大不同,与草原东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是南北向的路线,这是匈奴联盟形成的基础;与草原中部地区的交流是东西向的,从图瓦、萨彦-阿尔泰到天山,最终孕育出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大月氏西迁后保南山羌的余部小月氏于西汉时崛起,霍去病破匈奴后,旧居于祁连和敦煌间的一部分小月氏向湟中地区移动,东汉时因"世居卢水"地望而被称为卢水胡,小月氏和卢水胡同族同源。董卓之乱使其所领的河西屠各匈奴和小月氏胡散居内地,直至曹魏政权把入塞匈奴分为五部,羯胡就分布在属于五部所在之一的河东并州上党地区,羯胡说到底是一种杂胡,其刚形成时期就包含了羌化月氏胡、西羌、屠各等,但其主要成分是羌化月氏胡和与其杂处的西羌。前秦《邓太尉祠碑》中"支胡"(小月氏)与"卢水"(卢水胡)并列可见其部落种属还是有区别的,就好比碑文中同时出现的"黑羌"和"白羌"一样,同源却异流,故卢水胡与羯胡在正史文献记载中一直同时出现到北魏时期,直至北魏之后才不见于文献中,取而代之的则是由卢水胡和羯胡与其他种族不断融合形成的居于河东并州的山地杂胡稽胡。  相似文献   

15.
匈奴民族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正如民族学专家、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杨建新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解释的那样:"其原因,一是因为匈奴族的活动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二是因为匈奴族的活动在中国史籍中有比较多而且较详细的记载,同时在蒙古高原又有许多匈奴族活动的遗物被考古学家所发现,更多地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三是因为匈奴族的历史活动时间长,内容十分丰富,使北方古代草原文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状态,以后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在匈奴族创造的文明的基础上,继承、延续和丰富了草原文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是海上航运获得突出进步的历史阶段,渤海海域航运尤其获得了更优越的发展条件。诸多历史迹象都反映了齐人航海技术的领先地位。辽东地方因此吸引了齐地"浮海"移民。辽东曾经是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所谓"辽东外徼"、"辽东故塞",说明这里长期是民族战争的前沿。西汉初期,"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而"辽东最甚"。东汉时,仍有"北匈奴入辽东"事。而所谓"辽东乌桓"、"辽东鲜卑"、"辽东貊人"等称谓,都反映了区域民族构成的复杂。主要来自齐地的"浮海"移民对于增益辽东地方汉人户口的意义,也构成民族问题探讨不宜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阿尔泰地区考古文化分期,塞人进入西域的时间和路线,从不同的视角说明早在远古时期阿尔泰草原已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地区,也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大批的中国北方部落来到阿尔泰草原,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青铜铸造技艺、丝织和蚕桑文化传到欧亚草原,促进了中亚等地与中国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从所发现的青铜器时代的物质文化分析,阿尔泰草原地区无疑受到古代东方文化中心黄河流域的影响。同时大量的具有“阿尔泰野兽风格”的器物也反映了古代阿尔泰诸部落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本文有赖于我国学者及独联体各国学界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旨在透过形成于辽阔的阿尔泰地域的色彩斑斓的前驱后续及相关文化所构成的连续不断的画面,展现出以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为中心、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多元多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8.
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匈奴中郎将在东汉皇朝与匈奴族关系史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探讨,本文欲述一管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 使匈奴中郎将是因东汉皇朝与匈奴关系的需要而设置的。自秦代乃至西汉以来,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匈奴势力曾一度削弱。此后,在西汉宣、元二帝时代,双方关系出现了和平友好的总趋势。但至西汉末年,经过王莽弊政,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再度恶化,武装抄掠增多;而且,在中原政权更迭的过程中,匈奴势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东汉初年,他们在我国古代北方的东部,镇慑乌桓族、联合鲜卑势力,在代郡(今山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西域都护府建立后,西域诸城国在西汉中央政府的统辖下,和内地保持密切的经济政治联系。王莽篡政,倒行逆施,对兄弟民族横加欺压,使这种安定的局面遭到破坏,各城国与中央王朝的联系亦就中断。东汉初期西域各地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时,朝廷无暇西顾,对西域馋涎欲滴的匈奴奴隶主贵族,见有机可乘,铁蹄驰骋,加紧扩大控制范围。南道莎车王延及其子康,挺身而出,率邻近城国,首举拥汉大旗,使匈奴骑兵不得横行于昆仑北麓。康关心中原战局,与东汉河西大将军窦融时有往来,融深知边情,建…  相似文献   

20.
吐谷浑官制略论沈祯云公元四世纪初、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在其首领吐谷浑带领下逐步西迁,于晋永嘉末到达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至吐谷浑孙叶延时在这里正式建立政权,以其祖父吐谷浑之名为姓氏、国号和族名。《通典·边防六》曰,“自吐谷浑至叶延曾孙视罴,皆有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