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素阁 《收藏家》2003,(2):48-51
石湾素有南国陶城之誉,制陶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材料证明,唐、宋已有艺术陶器的生产,真正的艺术陶器则盛于明、清,陶塑艺术享誉遐迩,习惯称为“石湾公仔”。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瓷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57到1965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陶瓷发展较快。1965到1975年的10年文革时期,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历史时代的“文革”石湾陶器,打下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成为博物馆和收藏家多方面现代文物收藏的主题内容。现就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些文革石湾陶器,介绍其陶  相似文献   

2.
通常用 :“南青北白”概括唐代瓷业特点 ,其实不然 ,唐代北方地区除烧白瓷外 ,也烧青瓷、黑瓷、黄釉瓷 ,并且还创烧出花釉瓷、绞胎器、三彩器等陶瓷新品种。大量考古资料表明 ,当时窑场增多 ,制瓷规模扩大 ,成型技术、花纹装饰、烧造水平均有明显提高。这些事实有力说明 ,唐代是我国陶瓷业得到飞速发展时期 ,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石湾窑是广东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佛山石湾,创烧于宋代,极盛于明清两代。明人霍韬在正德二年1507年)所作的家训中说:“凡石湾窑冶、佛山炭铁、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霍氏家中所用“酒瓶、茶瓶、酒盏、茶盏、碗及碟,俱用石湾瓦器。”[1]成书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广东通志》载:“石湾去佛山廿余里,所制陶器似古之‘厂官窑’,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谚。形制古朴,有百圾碎者,在‘江西窑’之上。”[2]石湾窑烧瓷是在仿制中不断创新,善创善仿,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其制品胎体厚重,胎骨灰暗,釉层厚而光润。釉色中以艳丽的蓝釉见长,…  相似文献   

4.
黄强华 《神州民俗》2009,(12):53-55
“石湾公仔”艺术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历代南国陶艺人的珍贵艺术结晶。本文通过《杨门女将》陶塑作品融汇瓦脊艺术、粤剧艺术和古戏台建筑艺术的场景性新石湾公仔的创作实验,说明“石湾公仔”要在保持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元素,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本土文化有代表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12)
正广东石湾,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陶器产区。石湾窑,自古以来属于民窑体系,其生产均为民间日用所需,以各式各样日常生活所需的瓦器(当地人称为"缸瓦")为主。在瓦器以外,石湾也以陶塑,即"石湾公仔"声名远播。石湾陶塑的历史,远比日用瓦器要短。装饰于祠堂、庙宇等大型公共建筑物屋脊之上的瓦脊陶塑,18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是闻名于世的瓷都,但到了近代,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慢慢落后于世界。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先后创办新式工厂,建立新式学校,改变不利于陶瓷业发展的习俗,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实现了在传统中的艰难蜕变。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调查资料来看,路桥地区古代陶瓷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至三国两晋时期趋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限于考古资料,目前路桥地区发现的窑址主要集中在东汉至东晋时期,与桐屿街道高峰村、埠头堂村、盐岙村和杜岙村一带形成一定的窑业集群。本文拟结合考古发掘及调查资料对路桥地区古代陶瓷业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期了解这一地区古代陶瓷业的发展阶段及陶瓷业技术交流、传播诸问题。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国时局动荡,经济萧条,连年的战争严重摧毁了中国的瓷业生产,而洋瓷的侵入更使古老的制瓷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社会变革同样给瓷器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晚清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挽救陶瓷业颓势的新政,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陶瓷业的近代化,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艳 《南方文物》2022,(3):256-260
明治维新后,在殖产兴业政策的指导下,以及对华陶瓷贸易不振等实际因素的推动下,日本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展了大量的对华陶瓷业调查。日本通过调查清晰地认识了中国陶瓷业,明确了本国陶瓷与中国陶瓷竞市之路。也正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日本陶瓷在对华陶瓷贸易中不断占据有利地位,压制了中国陶瓷器的市场份额,改变了东北亚陶瓷贸易的传统格局。同时,这些陶瓷业调查包含了大量系统的图表、数据、剖面图、示意图等信息,这些信息充分完善了20世纪初中国陶瓷业的面貌,是近代陶瓷科技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田莉 《东方收藏》2022,(12):110-112
作为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陶艺产区,石湾陶艺在当下最大的变化便是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的重新兴起。现代兴起的民间作坊和传统作坊在生产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大致相同,表面上看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生产方式,但艺人的结构、作品的风格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技艺的传承也向专业化、学院化方向发展。它不只是单纯地展现古老的机械工艺,还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载体和价值的趋向,不仅传承了石湾传统手工艺,同时也是石湾陶业之后发展的一种方向。艺术从生活而来,这是石湾陶艺的宝贵传统。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要求陶艺家们积极面对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寻找时代、民众的需求,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艺术需求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1.
曹磊 《岭南文史》2010,(3):22-30
<正>南风古灶的"前世"佛山市南风古灶窑址位于著名的南国陶都石湾镇,坐落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东平河畔,以五千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2.
石湾地区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有窑炉可考的历史则可追溯至唐,明清是其繁荣和鼎盛期。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明清石湾窑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石湾窑的发展,如窑炉有所革新,产品装烧量大增,温度控制更佳,成品率提高;釉色从青釉、酱釉发展到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产品由实用器发展到艺术陶塑和建筑装饰用陶;陶业行会出现,订立行规,保证了寮场作坊的利益和工人的固定工作及工资,规范了商品的价格,避免了商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石湾窑规模化、精细化的生产。此外,作者据故宫博物院现藏82件清宫旧藏的石湾窑陶器及《活计档》对石湾窑陶器的记载,说明石湾窑陶器至少在乾隆时已经进入宫廷,极有可能是明清石湾窑"贡陶"的遗存。  相似文献   

13.
正五、金代瓷器款识金代是女真族于12世纪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有关金代陶瓷业的生产状况早年很少有人重视和研究。近几十年来经过考古学家对北方古窑址、古墓葬的发掘以及对藏品的研究,证明金代陶瓷业不仅在宋、辽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同时还有创新。金人进入中原以前在辽宁一带的窑场主要生产白釉、黑釉、酱釉的生活用瓷,以盘、碗、瓶、罐为主,入主中原以后,北方许多著名窑场在  相似文献   

14.
李松杰  练崇潮 《沧桑》2011,(1):139-140,150
传统中国陶瓷教育包括家庭式的教育模式和师徒传承的"传习所"式的教育模式。但到了近代,这两种模式面对陶瓷科技的变化,已无法适应中国陶瓷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局面,有识之士通过创办新型陶瓷教育学校来促进近代中国陶瓷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旧石器时代发现用火遗存的遗址已有70多处,主要包括有火塘设施及木炭、灰烬、烧骨、烧土、烧石等燃烧遗存。为了更准确地判定人类用火,应先开展埋藏学研究和空间分析,并根据不同遗存燃烧后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变化对其进行鉴定,实验考古的开展也可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6.
在广东省博物馆的陶瓷藏品中,石湾陶器与钧窑瓷器都收藏甚丰。这一南一北两个陶瓷品种,其中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所谓广均,是广东古代著名的石湾窑主要产品之一,其窑址在佛山石湾。目前发现最早的窑址属于唐代,明清时最为鼎盛。其产品主要有器皿和陶塑两大类,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石湾瓷塑脊饰制作工艺,利用微型手持数码显微镜、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石湾瓷塑脊饰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瓦脊标本的胎料普遍具有高铝低硅的特征,胎中铁含量较高;从釉料配方来说属于高温的钙系釉,瓷釉中均添加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并且有加锌的传统。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烧制温度可达1100℃以上,而到了民国时期烧制温度更高达1200℃。分析结果对于探讨石湾瓷塑脊饰的制作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潘柏林1953年7月生于石湾。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佛山美术家协会理事、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所见元代瓷器中,1964年保定出土元代窖藏最为精美,包括卵白釉、钴蓝戗金和青花三种。我们最近发现,这批元代高档瓷器可能是元仁宗赐予三朝元老张珪的宫廷酒器,赏赐时间分别为皇庆元年(1312)和延祐六年(1319)。这个发现说明元青花源于元朝皇家艺术,蒙古统治者将蒙古和色目文化与汉地制瓷技术相结合,主导了元青花的创烧。元朝御窑厂浮梁磁局停烧之后,汉地工匠才主导元青花艺术的创作,明清时期这门艺术逐渐融入汉文化。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6,(12)
正清代自1644年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历时268年,经历了从顺治到宣统共十代帝王。我国陶瓷业发展在这个时期臻于鼎盛,虽然晚期趋于低迷,但就清代早、中期的突出成就而言,仍不失为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清代最名贵、最精美的青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