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黎虎 《史学月刊》2007,(3):19-27
"吏户"论所指的"吏"是行政系统的"吏",但是在具体论证时,却常常以军事系统的"军吏"——如"将吏"、"吏士"、"吏兵"、"武射吏"、"武吏"、"文武吏"等有关资料作为证据,这不仅将行政系统之"吏"与军事系统之"吏"乃至士兵混为一谈,而且根据这种资料所作出的论断就很难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2.
魏向东 《安徽史学》2003,(2):104-106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男轻女生育观念,使各种迷信的求子活动大行其道,孕妇保健和胎教初具影响,生产与养育也产生了一些约容俗成的做法,并积演成为一定的风俗习惯。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区别,使各个家庭在相应社会资源的享有和占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等级观念在生育风俗上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3.
宋瑜 《丝绸之路》2013,(8):31-32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清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清谈由清议发展而来,两者在内容上有所区别。清谈的内容到最后发展成了纯粹的哲学命题,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清谈未必误国,其在文学、哲学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玛纳斯为新疆北部重镇,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是玛纳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始终处在几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与更迭频繁的中原政权激烈的角逐当中,认识这段历史对挖掘玛纳斯地方历史和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秦汉杂述及地理志书的基础上,进入了中国古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繁盛阶段。在国家分裂,朝代更迭的背景下,各种方志层见错出。计有:"记"、"志"、"录"、"传"、"赞"、"图"等多种体例的方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现象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有紧密的联系,结合时代特点来考察此一时期的方志,才会在总体上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上流社会普遍追求风流,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表现在对外貌、举止、服饰的极端讲究,盲目模仿名人,视善于空谈为风流,视恶习劣行为风流.这时期的风流误区主要源于门阀士族的寄生性、腐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水经注》记载的淮河干支水系径流区域为依据,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纺织业、冶金业、制盐业、酿酒业、瓷器业、造船业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兴衰特点。  相似文献   

8.
闵睿 《沧桑》2010,(4):131-131,15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西,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融合的重要场所。民族融合的发展不仅使各族生活习俗、政权组织等出现了汉化现象,更使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具有了更深刻的认同,从而促成了统一王朝的形成。民族融合发展的原因是山西独特的地理条件以及内迁各族主动的政治文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咏史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该时期的咏史诗创作,除了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外,其主题思想也表现出了相应的时代特色和风貌,集中体现为匡时济世的积极热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和无与外物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0.
范文静 《神州》2012,(9):38-38
在旅游研究中对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立足于旅游体验的理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旅游动机进行考察,议为该时期士人的动机主要有三种:逃避现实、遥寄情感与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1.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一种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佛教传人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形成了既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也不同于印度的思想,而是吸收了印度学说的一种宗教哲学。魏晋南北朝佛教广泛流传的过程,就是“不断消化变通印度佛教的过程,就是与中国固有思想融合并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韩茗 《四川文物》2021,(2):90-100
魏晋南北朝铜香炉可分为熏炉和熏斗两大类,总体上为汉代铜香炉样式的延续和发展,而形制有所简化。装饰艺术方面有所创新,融合新的时代因素,与同时期的其他生活家居用品风格配套。尽管受到瓷器制造业兴起的影响,铜香炉仍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熏香习俗更加普及,内涵更为丰富,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香料、香具和熏香习俗也随着贸易和交往传播域外。  相似文献   

13.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相似文献   

14.
自官品出现之初,秩级和官品便不对应,终魏晋南朝之世一直如此,并且秩级逐步简化,到陈时仅剩8个秩级。魏晋南朝时期,秩级与官品是并行不悖的两个系列,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和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具有职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同一系统内的职位等级;官品来源于汉代的朝位制度,具有品位分等的色彩,叙定官员身份地位的高下,规定官员所享有的权利或特权。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叙定同一部门内职位和官员身份的高低。魏晋南朝官员的俸禄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既与秩级和官品有关,也与职类有关,没有一个皆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商业和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义 《史学月刊》2001,(5):110-115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淮河流域商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在各个战争间歇阶段,尤其自进入南北朝时期以后,南北政权统治区内的商业又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南北双方间还存在着边境互市和以流域为中介地的聘访换货的贸易关系。商品交换媒介是谷帛、钱币并用。从总体上看,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突出特点,但自进入南北朝时期以后,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加强国家户口管理的原因、措施和对国家财政的效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户口的盛衰和管理的好坏与国家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租税有许多是以人口为依据的,特别是北朝均田制下这一点反映得更为突出。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国家财政的基础,而加强户口管理既发展了生产力,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从而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好转。户口和国家财政的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也不例外,要振兴国家财政,也应重视对户口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汉魏南北朝碑刻中的婚姻词数量可观,时代确定,材料可靠,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汉魏南北朝碑刻婚姻词的考释、分析,揭示其基本面貌、语义特征,同时也考察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这类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魏晋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发展、大变革,民族大融合的阶段。这一时期各种文化空前交汇杂糅,形成了"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创造出精彩纷呈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秦汉以来中国汉文化传统,为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邺城遗址及其周边的北朝墓群是这一时期河北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该地区是曹魏至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东部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中心,这些遗存的发现对于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